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金陵画派对当代画坛的影响

时间:2024-06-18

■张祎

新金陵画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中国江苏画坛,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中,以写生求创新,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成功实现新山水画的确立,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实现了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以画家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作品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年代至世纪末,体现出画派发展的脉络与中国画继承创新的过程。

新金陵画派的五位代表画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功底,画风面貌各不相同。他们在面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山水画课题时,有着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同时亦有自己的风格特征。80年代以后更是立足于各自的传统根基,确立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实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

新金陵画派的创新在表现题材上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新貌和革命圣地。这其中亦有与建设新貌、革命圣地相关连的内容;在自然山川方面,表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祖国山河。新的表现题材是传统中国画所没有的,形成与传统拉开很大距离的时代新风,拓展了山水画审美客体的表现范围。新的景物,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新的时代气息,实现了从题材之变到意境之变,从荒寒之景到欣欣向荣景象的转变。

新金陵画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貌题材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最具时代特征。傅抱石《虎踞龙盘今胜昔》、《芙蓉国里尽朝晖》,这两幅画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山河新貌主题,紫金山绿色树林郁郁葱葱,远处天际一抹红霞,开阔的扬子江面霞光映照,江面的船只、岸边厂矿的烟囱冒着烟,一派蒸蒸日上的建设景象。傅抱石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擅长用墨,这样的用色,是适应表现新时代的需要。钱松喦《钢城秋晨》描绘了众多新生景物,画家精心描绘,交代这些对象的结构特征。《扬子江上》前景是传统的山水亭阁,中远景是新式的房屋、船舶建设景象,旧景新貌两者结合。亚明的《争分夺秒》、《转运四方》纯为建设工地,更是前所未有的新题材。宋文治《山川巨变》先后创作过多幅,第一幅取全景式构图写黄河三门峡水电站,黄河横贯画面;第二幅取的是近景,突出水库;近景为高耸的群山、层叠的梯田、丰茂的树林,景色更为宜人,如此丰富的景物经过画家精心的布局,层次感强,笔墨更为精到。魏紫熙的《天堑通途》是其代表作品,南京大桥飞架大江南北,处于中景的位置,形象完整;近景是层层的山石、波涛奔腾的江面;远景为绵延的江岸、广阔的水面。场景宏伟开阔:有虎踞龙盘的山势,有繁忙的建设工地,更有让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山脉的蜿蜒与大桥的横空直线形成对比,白云缭绕又在藏露之间融合协调了各个景物。建设新貌题材作品讴歌了时代繁荣的景象。

新金陵画派在革命圣地题材作品方面。主要有钱松喦《春光消息梅花早》、《嘉兴南湖》、《雨花台》分别描绘的是周总理故居梅园新村、中共一大会议最后一次会议召开的地方,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画成一帧小品,手法轻松,一株红梅掩映下的故居墨色轻淡。雨花台突出近前的两株松树,占据画面主体,陵碑立在远处。画在取景立意上显出作者构思的精妙,题材处理上的提炼。宋文治的《梅园长春》,刻划写实深入,体现了画家在取景上的匠心独运。红梅占据立轴竖式构图的大半画面,从前景到中景,层层叠叠,繁花似锦,中景中耸立的两棵大树,远景的群松山脉,梅园新村故居造型谨严写实,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长征第一关》把松树与群山染上红色,在色调的处理上,对红色的采用,正适应了反映革命题材气息的需要。

在自然山川题材作品方面,画家个人风格表现更为突出。傅抱石爱画飞泉流瀑,从早期到后期,一直有此类题材的创作,《观瀑图》,此幅画突出的是远处山岩瀑布,占据大半画幅,水流飞泻而下,近景山石上一古代贤人高士临流而立。钱松喦《泰山顶上一青松》、《冈陵永固》描绘自然山川,同时具有革命精神的象征内涵。《泰山顶上一青松》是集中概括地象征性地歌颂英雄人物的一首赞诗,从这幅画,可以看到钱松喦创作的特点:其一,古典诗文的修养,画中自题诗:“泰山顶上一青松,历尽沧桑不改容,战雨战风战霜雪,铁柯撑拄在高峰。”能作诗,并且能在画中很好地传达出诗中意境;其二,浓墨重彩相结合的新路,青松之下一株经霜的小树,树叶红艳,远处的众山披上了红色霞光的朝晖,墨色浓重,色彩绚丽,格外醒目,表现了祖国山河的新境界;其三,山石用颤笔写出,坚实古拙的笔力来自深厚的书法功底。《冈陵永固》是晚年作品,为建党60周年而作,画面立意深刻,雄伟稳固的高山,红叶霞光使主题突出,气势雄伟。宋文治是江南人,江南的景致、秀丽雅逸的格调是最切合他心性的选择,他擅长描绘太湖地区的美景,有“宋太湖”的美誉。《江南春早图》、《春到江南》描绘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宽阔的湖面,白墙黑瓦、屋宇俨然,近处树木环绕,远处山脉绵延,水岸曲折,迷濛清幽,表现自然山川的地域特征。

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中,新金陵画派以写生求创新,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20世纪中后期,成功实现新山水画的确立。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新社会新面貌新气息,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范围;可以看到个性化的山水图式与笔墨程式,实现了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对当下江苏乃至全国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