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陈丹娜
戏剧演员舞台表演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根据角色的性格,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演员在艺术创造中,要按照角色的思想和感情去行动,按照角色的逻辑,通过舞台行动过程体现出来,也就是我们说的做工。
常说一脸神气两眼灵,眼为心之苗,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上台表演凭的眼,喜怒哀乐,眼是传达感情最直接的工具,演员的表演是否可以给人生动鲜明的感觉,就在于眼,如《群英会》中打黄盖一折,周瑜对诸葛亮的观察、窥测、嫉恨、气恼,以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洞若观火,泰然自若,都运用了各自的眼神,鲜明的表现了出来。如果演员的眼睛少了内涵,心中无情,又怎能体现精神本质和内心感情呢?人说脸上无戏,其实就是说眼睛无戏。眼神是动作的生命,是感情的引线,“眉许目挺,色授手语”戏剧表演中的每一个眼神,都深深地刻着人物在一定瞬间所必然产生的精神生活印记,并深深地打入观众的心灵。眼神是人物感情和思想的窗户,正确的、表现力丰富的眼神,只有当演员全身心的生活在角色规定的情景中,并满怀激情地完成角色的任务时,才能显示出来。
眼神的作用不单是揭示人物的内心,有时,眼神的运用也显示出了一些所处环境的变化,如《贵妃醉酒》,杨玉环唱到“雁……”演员仿若看见了大雁,配合上身段,配合了角色的心境,眼神的运用,使台下的观众也随着演员仿若看见了正在飞翔的大雁,又如剧中唱到 “来到玉石桥……”演员带着娇媚,轻抚栏杆,移动莲步,在桥上的观看水中鱼,眼睛的转动,身段的雍容,都让人如痴如醉。同时通过了这些配合,让观众知道戏中人在虚拟中地位与情感的变化。
做戏全凭眼,情景在心生,心到眼到,眼到神随,眼神的运用不是技巧的卖弄,而是表现人物的手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精神世界和内部形象是通过外表、通过面部、通过眼神来认识的,因为它们直接反映着内心世界”。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名演员马克瑞迪说过:“要挖掘角色性格的深邃处,探索他的潜伏的动机,感觉最美妙的情绪的颤动,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以便把握住剧中人物自己的一般心灵”。他的要点是说要把握剧中人物自己的心灵创造角色的精神活动。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理解并创造。经典之作《坐楼杀惜》是花旦、老生并重的戏,主要就是靠做功、念白,这就需要演员心中有戏,配合严谨,当年余叔岩与于连泉两位老艺术家演出此戏,两人的默契使二人每次在舞台上都有心灵的撞击,在阎惜娇转脸对着宋江瞪着眼睛,凶狠地冷笑一声,眼珠来回晃动,以表现他的自鸣得意和不可一世的神气,念到“你呀,怕他三分”时,逼上一步,伸出三个指头对着宋江,于连泉老艺术家在此处的这些动作和语调都表现凶狠有力,给余叔岩老艺术家扮演的宋江以强烈的感情及心灵刺激,使余叔岩在下面的表演中可以贯通情感,耍髯口,双手撕大领,表现出了宋江抑制不住的气愤。如果两位演员没有用心中的所感而只为表演而表演,就会非常平淡,也会使整体变得淡而无味了。
所以,一字见真假,戏从心上起,满台都是情,演员演戏,如从心上做起,有了规定情景,不脱离角色的精神状态,看山如山在,见水似水流,情动于衷就真实可信了,实际中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有时会心得身不得,有时会身得心不得,这些都不行。
神在这里指演员的内心体验,因为戏曲演员体验角色不是一般的掌握角色的思想性格,他的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是在舞台上通过演员大脑反映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在特定情景中,去寻求和掌握角色的思想核心,这种思想核心,在戏曲表演艺术创作方法中就叫神。能做到神似者为上品,而只有形似者则为下品。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以手带眼,以眼带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比如眼神的运用不能孤立进行,它要遵循眼先引,头后跟,步相随,手势准的原则要求。
除了局部的配合之外,同时还需要全身各部的协同一致,手到,眼到,手有所指,眼有所顾,指顾应声,貌合神兴。
艺术的特点正在于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思想,而不是抽象的表现思想。是通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形象,在舞台上通过情节、矛盾冲突最后达到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的体现。在戏剧舞台上角色的任务是再现生活。戏剧表现手段则赋之以形象,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达到生活的真实,升华为戏剧艺术的真实,戏剧形象角色最终诞生于二者之统一。所以艺术创造规律,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一致,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相一致。
演员在舞台上按照人物的思想去认识理解分析,判断客观事物并作出反映的过程,即演员创造过程中的体验,演员称体验为心得,戏剧演员有了正确的体验,有时不一定有正确的表现,这是因为中国戏剧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外部技术即程式锻炼,然后才谈得上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典型性格创作。在演员没有掌握戏曲格式,没有驾驭程式手段的基本功之前,或对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和表现形式的风格特点了解不深透,甚至有偏见、误解,而后再用这种误解指导创作时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表现,此即为心得身不得了。
相反,在人物创造的过程中,只有外在形式,没有心理活动的根据,最终不能解决或完成形象的创造。人物内心是态度,没有态度便不产生正确的行动。意不到形怎随?如果没有内心的体验,光有外部的程式动作,就如同屋子里安装齐备了灯泡、路线却没有开关,所说的构成外形是心灵,先在心,后在身,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成功地塑造舞台形象,必须从外形和内心两方面下工夫,单纯的外形琢磨只能做到体态动作上的形似,如不进一步的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就达不到情态神色上的神似,任何最华丽的形式,如果不能表现严肃的思想,则只是一个结不出果实的花朵。
体验,是创造角色的基础,是依据,表现是创作角色的目的,体验为了表现,表现是体验的结果。所以依理而行,其行必准。创造形式永远从内容出发,而内容又永远在特定的形式之中。中国戏曲舞台形象的产生是深刻体验和高度技术的产物。
综上所述,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的体会和总结,在舞台上的运用也非如此娴熟,要想成为上品确实不易,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仍然还会潜心研究舞台艺术以弥补自己不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