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孙茂廷
盐城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淮剧《二饼上城》,从剧本初稿形成至正式彩排公演,最终荣获江苏省2009—2010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仅只有短短五个月。纵观本届获得精品剧目称号的六台剧目,《二饼上城》年纪最轻,但潜质较高,被誉为这一届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验收剧目中的一匹“黑马”。回顾这一创作过程,必须要从淮剧《马代表进城》说起,这是一次艰难的爬坡。
《马代表进城》是盐城市淮剧团根据江苏省文化厅2007年全国京剧现代戏征稿中的同名获奖作品改编的,首演时得到了省厅领导及专家们也一致肯定。一年后,该剧入围省十台戏剧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应该说这一次改编是成功的。可这一次加工修改为何要更换剧中主人公的身份,竟将剧中的县人大代表改成乡村小学的老教师,重新结构戏剧情节,作一番脱胎换骨地改造呢?这是由于《马代表进城》一剧存在着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决定的。
原来的《马代表进城》的主题是反腐败的,不能说不切中时弊。问题是剧中被鞭挞的对象——民营企业家李高明,除借捐助捞取社会名誉和政治影响、搞不法经营偷税漏税外,为了逃避审查,还大搞金钱和女色的贿赂,手段卑劣之极。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一些民营老板在资本积累阶段,确实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像剧中展示的这些怪现象,但是如将这些问题全都集中在一个民营企业家身上,他不仅没有典型意义,且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另一个问题是,剧中的主人公县人大代表马记茬是个喝了酒就胆大敢说话、不喝酒竟然是畏畏葸葸不敢出头的人,这与当今的“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并不相吻合。除此而外,还有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该剧的戏核是因为马代表的名字“记茬”和“稽查”二字谐音,这才产生出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而依靠着“误会”这一个点来支撑一部大戏,不仅基础不牢,也经不住推敲。
众所周知,写戏难。改戏更难。若把一个已经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认可的戏进行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那则是难上加难了。但形势所迫,不这样做又不行。七月上旬,身为编剧又兼着该区分管艺术工作副局长的陈明邀请该剧的导演蒋宏贵、舞美设计孙精国及盐城市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家协会的有关人员聚在一起,开始了这个戏的修改筹划工作。本人忝为文学顾问,得以目睹该剧整个修改过程。从一开始,陈明就明确提出这个戏的修改主旨:第一,主人公的性格要独特;第二,从戏曲的本体出发,要设计出一场好“戏”;第三,风格上定位为轻喜剧,一定要从生活中挖掘细节。于是,作者便从生活中寻找,在储备的素材库里筛选,对舞台剧中已出现过的人物形象,进行反复比对,最终从主人公,一个乡村老教师身份的确定,到人物性格的定位;以及故事情节的编排,花去了近一个多月时间,再后来,几经反复才将六场戏的大纲确定下来。光有大纲不行,还得写分场提纲。陈明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足足了两万多字的分场提纲。
初稿出来后发现了问题,原来剧本的主题从反腐败变为人要讲诚信后,确实回避了一些社会阴暗面的暴露,但剧本的力度也同时削弱了。怎么办,为剧中人物重新定位,将社会上乱拉赞助,致使不少民营企业不堪重负的现象渗透进去,予以针砭。这样一改,剧本的力度加强了,但随即又出现了抒情性不足的新问题。再坐下来商讨,为主人公田半车和在城里打工的学生玉秀之间重新设计了一场在公交站台附近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情戏。就这样反复改了六、七稿。省领导和专家对剧本框架基本肯定,但也提了不少的意见,回来后又大改一次,小改两次,这才交付剧团排练。然后,从连排到响排,每一次走台,就是一次修改过程。省戏剧精品领导小组原定于11月13日下午来验收,该剧11日晚上才彩排。彩排后发现结尾部分思想上是升华了,但感人的成份不足,又改。12日晚上加演一场,又改了部分道白和尾声的合唱。陈明身为编剧,不仅改台词,有时候干脆拿过导演的话筒,亲自指点修改处的排练。前前后后,总共改了十三稿。真可谓“甘苦寸心知”啊!
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修改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的过程。
从《马代表进城》到《二饼上城》实际上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新创作。综观此剧,优点有三:
其一,塑造了当今舞台上并不常见的“这一个”,即乡村教师田半车(人称田二饼)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文学是人学,作为以演员在舞台上模仿古今中外各种人物形态的戏剧文学,也同样是人学。因此,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成了衡量一部戏曲作品的试金石。该剧中的主人公田半车在鸿运大酒店纠正错别字,让心有苦衷、无兑现捐款的学生焦浩运以“诈”组词二十个,深夜遇见闯红灯的常老九,固执地要为常老九补上交通规则这一课,这一系列的戏剧动作,既凸现了人物的智慧,又准确地描绘了老师的职业习惯,这种行为,也只能发生在田半车身上。学生玉秀对他的大胆追求,他虽然怦然心动,但始终恪守内心“底线”,最后在众学生面前的“悔过自责”,展示了一个底层教师的文人情怀。全剧通过“讨捐上城”、“酒店纠错”、“登门补课”、“智审衣柜”、“深夜出走”以及最后一场的师生共唱“人字歌”等戏剧场面,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敬可爱、栩栩如生的乡村老教师。
其二,有《智审衣柜》一场体现戏曲本体的好戏。
我们知道,地方戏曲如何避免话剧加唱、运用古老的戏曲程式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这是建国后一直困扰着戏曲艺术家们的难题。川剧《金子》和京剧《骆驼祥子》如果没有变脸和藏刀以及洋车舞和醉舞这一系列古为今用的程式化场面,它们的艺术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有的人说,现代戏如何运用传统戏程式是导演的事,与编剧有何相干?其实不然,你在剧本创作时如果没有给导演留下展示戏曲本体的空间,让导演化腐朽为神奇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
《二饼上城》中《智审衣柜》这场戏对剧本大、小修改十三稿,大多数场次都被推翻重写过,惟独这一场戏从头至尾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除了藏在衣柜中的人曾经变换过外,这一艺术形式却从未变更过。在剧本创作初期,导演曾对这场戏有过异议,认为情节安排上不太合理,戏不足。陈明坚持不动,他说,不合理的地方让它合理,戏不足想办法补足。一定要将戏曲程式融入这场戏中,经过反复加工,加上导演对一把小凳子的巧妙运用,再配上打击乐,实践证明,这场戏的设计是成功的。
其三,对淮剧的传统表演形式有了突破性的创造。
淮剧的历史不长,它不象福建的莆仙戏和梨园戏的家底那么深厚,更没有自己剧种特点的表演艺术程式。它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形式就是唱。一出淮剧演到最后,如果主要演员没有一段大板唱(所谓的核心唱段),观众是不会满足的。这大板的唱段一般几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唱段的最后是叠句,这叠句以四字句为主,夹杂着三字句和六字句,好的演员一口气能唱个三十来句连环叠句。因此,大凡演员唱到叠句时都会赢得满场喝彩声和掌声。《二饼上城》从创作之始就为主人公田半车在戏结尾时安排了一段大板唱。第一稿时唱的主要内容是“诚信”,从进城的经过到讨要捐款的艰难以及感概,最后归结到做人要有诚信,必须有诚信,若失去诚信,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将不成其社会等等,洋洋洒洒写了六十多句。但读了以后,不太满意,然后便将其立意升华,从众学生今天活得都不容易入手,到社会的大势所趋,劝勉大家要相互团结、携手共进,最后归结到和谐这个大主题上来。唱段改出来后,临付排前又推翻了。原因是这段唱词与戏的风格不协调。整部戏所有人物的道白和唱词都比较质朴,而这段大板唱随你怎么改,总多多少少地给人以空洞的感觉,难免说教之嫌。
排演在即,怎么办?于是,剧组主创人员一同去盐城西部一个湖荡地区的偏僻学校再次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细雨纷纷的下午,当主创人员一行六人,走进那所校舍简陋的小院时,耳边飘来了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所有的人一下子都停住了脚步,每个人的目光一下子显得幽远起来,这朗朗的读书声,一下子把大家带进童年,带进了已消逝的纯真年代,带进了每一个人心目中无法抹去的师生之间的永恒记忆里……顿时,感觉心头豁然一亮!这个戏的结尾有了!最后,决定不唱,从田半车特定的身份入手。让他再为众学生上一次课。课文选的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书上的《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
为什么偏偏选中这篇课文?就因为课文中有大雁排成“人”字这句话与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用剧中田半车的话来说,那就是“人是什么?一撇一捺为之人。一撇是仁义,一捺是诚信。丢掉一笔就不能称其为人。人是靠仁义和诚信支撑着的。”
淮剧结尾时传统的大段唱被一堂语文课替代,观众能不能接受?正式公演那天,演到结尾时,扮演田半车的演员用真挚的语调说到“人是什么……”那段话时,观众屏声静气、鸦雀无声,待到朗读这篇课文嫩稚的童音响起时,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当然,一部戏仅是剧本好还不行,还需导演、作曲、舞美以及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这个戏的二度和三度的创作同样也是成功的。
编演农村题材的优秀现代戏是盐城市淮剧团的一贯优良传统,前面已有获得多次国家级奖励的《鸡毛蒜皮》和《十品村官》在,作为农村三部曲的《二饼上城》能否超越前者?我个人认为,大有希望。原因有二:一是该剧揭示的主题好。田半车在鸿运大酒店纠正错别字时指出:“你们不是用文化来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它让观众在心灵震撼中感悟到,在转型期的世态众生相里,像田老师这样的小人物是这个社会乃至这个民族“大写的人”。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无论怎样构建,都不能突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线。这个戏的价值,是在轻松愉悦中感受思辩的思想力量!因为我们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仁义诚信的缺位”、“实用实际实惠的思想泛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不经意间面临挑战与颠覆,而这个戏有着他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
二是该剧紧贴着当今社会实际,在审美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全剧没有一句政治说教,而处处看到真、善、美的追求;没有过度的揭露生活中的消极面,却又含而不露地隐喻出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对每一个人物都没有脸谱化的处理成“好人”和“坏人”,但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作者善意的嘲讽,透出了很有意味的人生况味。
戏剧是“一棵菜”。
《二饼上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得益于来至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扶持。该剧成稿后,剧团一行人到省文化厅进行论证。汪人元先生询问,为什么要对已经比较成熟的《马代表进城》进行颠覆性的重新创作?当他听完新任盐淮团长张正余介绍创作演出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和苦衷以及要“突出重围背水一战”的决心时,表现出了充分理解和对基层剧团发自内心的同情,态度鲜明地支持这个戏的上马。吴小平处长在座谈会后的第二天深夜打电话给陈明,对剧本的主题、立意、全剧的风格定位又详尽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让陈明转达他对盐淮全体人员,坚守盐淮已形成的艺术风格,从生活出发,还戏曲本真,走自己的路。陈晶主任在《二饼上城》连排之际,正值到盐城进行课题调研,她不顾休息,当晚赶到盐城市淮剧团排练场看戏,连夜和主创人员座谈到一点多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错送账单”导致田半车“深夜出走”等情节,作者就是完全汲取了她的意见,呈现于舞台的。剧作家王承刚出差到盐城,应邀观看了《二饼上城》的内部彩排,他对该剧的主题升华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对这个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个戏也是盐都区文广新局组建后第一部大型原创剧目。局长丁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从这个戏的剧本重新改写和组织排练,她始终和全体主创人员一起共渡难关,分享喜悦,甚至仔细到对主创人员的饮食安排都亲自过问,对全体演职人员进入排练场后琐碎的事务协调,都亲力亲为,跟踪服务。她说:“要给艺术创作人员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就必须添柴加火给动力,不加担子施压力!”用团长张正余的话来说,《二饼上城》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才使“这棵菜”茁壮成长起来。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盐都区文广新局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盐城市淮剧团新班子上任后创作的开炮大戏不负重望,终于打响。我们期待着该剧在今后的修改中,一步一个脚印,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