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符艺娜
在张大千和毕加索的一次会面中,毕加索曾经这样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个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他还强调:“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虽然这是毕加索大胆自我否定的一种表达,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艺术的博大与深厚。而提到中国艺术,就不得不在中国的美术史中停留一番。
纵观中国美术史,其中,有一位艺术家是我们无法略过的,他就是张大千。张大千的生平和艺术可谓是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绮丽景观。他是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诗书画全才,他的诗与书法,才华横溢,成就卓著,堪称一流;但更引人瞩目的还是他的绘画才能,人物、山水、花鸟,他无所不能,工笔、写意,他样样精通。他既是一位几乎将中国传统绘画吃透化尽的画家,又是一位凌驾于时代、占尽时世风流的当代艺术家。
曾履川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学与艺术之演变,略可析谓三阶段:初求其清新俊逸,次进于瑰伟雄奇,后达于苍浑渊穆,是谓必然之历程。大千三十以前,属第一阶段,五十以前属第二阶段,六十以后饱经世变,人画皆老,学问深邃,气质淳化,万象罗胸,一心独运,笔墨之痕与之俱化,是为艺术高峰,历来画家朝夕追求,皓首难跻之最高境界也。”确实,张大千后期的作品,可谓是人、物、景的一体融合。
在他后期的画中,我较偏爱于《庐山图》。当我面对着这幅张大千未能满意完成的作品时,我不禁被那万山于我的气势所感动。整幅画都是一种肆意酣畅的写意感觉,那墨色在纸上无拘地渲染开来,或深或浅,完全没有西方油画颜色堆叠的厚实感。整幅画是飘逸的,然而画风又是雄浑朴茂的。那重峦叠嶂,气势磅礴;那森林树木,蓊郁苍茫;那飞瀑清泉,如烟如织;还有那屋宇宫殿,零星散落云端,忽隐忽现。放眼看去,好似整个江山都在我的眼底。一种大气之感从内心而发,化成言语,只能是一个字“啊”。这样的空间宇宙之感是西洋画所不能给予的。在夕阳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山,看到水,看到花草树木,然而那种空间是有限的,可是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我们看到了不仅是景、是画者所构的空间,在空间之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宇宙,是一种“网罗天地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张大千在画中移远就近,由近知远,让我看到的不仅是庐山的风景,更是整个宇宙的江山。套用宗白华先生在评说中国画时所说的:“全幅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整幅画有一种中国古典舞的挥洒之感。
再次仔细地欣赏张大千的这幅山水画,我不禁沉醉在他那泼墨的世界里。我想,在大千的山水画中,这种画法应该算是最为辉煌和最富有创造性的。此时的墨仿佛不是由画笔所画出来的,而是被喷射出来的一样,随着景致的远近高低和感情的起伏而或浓或淡。在整幅画中,山的轮廓不再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那样明显,房屋也不再是具象的物体,你可以通过画面,看到山、看到屋宇,你也可以看到山上长着的青松。然而,你却又看不清山、看不清屋子,这让你不禁有想要走进去的冲动,去看看那山、那房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整个画面,被一种云雾朦胧之感所笼罩,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若隐若现。而画面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萦绕。与旁边安静的群山之景形成了一种动静对比。一下子,整个画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画面上群山丛树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可是,画色又不显得灰暗,近处是暗的,远处也是青色的,而山中又是明亮的。大千很好地将西方关于光线、明暗的处理以及抽象艺术的风格融入到了中国的山水绘画中,在一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给人一种全新的美感体验。他的这种创新面貌,也是一种纵观博览世界美术变化之后的一种灵性感悟!
看着张大千的《庐山图》,口中不自觉的就会说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这整幅画的感觉不是就那诗中所云的吗:“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当我面对这画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和李白一样“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我想,这画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美感,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气定神闲。宗白华先生说过:“中国画家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而这种“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就使得“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在我看来,在这种宇宙感里,张大千和别的中国画家一样,不是要努力地追逐什么,而是那“深广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无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因此,此时的山水不是野心家的蓝图,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无为,也即中国的“道”。如果说初看《庐山图》给我的是视觉上的纵情墨彩,那么再看《庐山图》给我的则是心灵上的安宁,也就是我上文所说的一种气定神闲。在画中,大自然是那么的和谐,如果要用音乐来形容,我觉得它就是一首协奏曲。我的眼看到的是有限的山水,而我的心却看到了无限的江山。然而,我不会去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为了自己争取那无限的可能,我还是很安于我眼前所见的这有限。我想这就是书上所说的“中国人在有限中看到了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其实,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当我看《庐山图》的时候,虽然是很大的画面,很浓的墨色,然而,整个作品不会给我一种视觉上的充胀感,那颜色是慢慢地在眼中渲染开去的。这就是留白所造成的独特效果。当然,这留白不单单是为了在视觉上不造成一种充胀感,我想更多的还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就有写道:“这虚白不是几何学的空间间架,死的空间,所谓顽空,而是创化万物的永恒运行着的道。”“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对于这种哲学思想,我了解的不是很深,我只是想从我直观的感觉来谈。《庐山图》因为有了那留白,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个画面似乎都具有了一种动态的感觉。那云烟不是死死的画在纸张上的,而是好像真的在随风飘移。这样的感觉,和我看莫奈的《睡莲》是不一样的,虽然莫奈的那幅画也给人一种自然的生命感,然而,在《庐山图》中,是一种从静中透出来的动。其实,那留白不是空白,那留白中可以有一切的境,在那里可以是山影、可以是小桥、也可以只有浮云。我想这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庐山图》中,我在感受到张大千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富有节奏的律动的生命力。
张大千的山水画,开始的最晚,然而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因此,也有人说他成就最大,且量丰、质高,是他能屹立以20世纪画坛大师之林最值得赞誉的画种。是的,张大千是一个传统中国美学的唯美主义者,他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美和享受美。他的画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他不但看到了物的形态,还悟到物的神韵。这就是真美。
在我的眼中,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的水墨画,它都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在这样的艺术世界里,你会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纯净的心。美是真实,美是自然。同时,从张大千的身上我还看到了生命与艺术融合。其实《庐山图》是他晚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最后的作品,他在作画的时候,身体是非常不好的,然而,他却没有丢下那挥洒生命的画笔。在这里,生命融入了艺术,他们画中的一切也就有了生命。我想,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在张大千的《庐山图》前,我们不但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它深浓的白,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向那幻影致敬……”
参考书目:
《中国山水画史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
《张大千》 河北教育出版社
《绘画·美学·禅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