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文/郑玉梅 宋丽雅 何聪芬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界人士积极捐赠,为疫情的防控贡献力量。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对疫情的防控更是功不可没。但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面部皮肤极易出现压红、留痕、过敏等现象。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简要介绍“口罩脸”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减少和缓解口罩对皮肤造成的此类伤害。
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为应对COVID-19,戴口罩已成为一项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口罩一般由纱布或纸等材料制成,但长时间地佩戴会使皮肤不适,甚至诱发皮肤疾病。网上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在抗击肺炎疫情过程中,由于长期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面部皮肤出现各种压红、压痕等皮肤症状,俗称“口罩脸”。根据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发布的资料显示,使用N95口罩发生不良皮肤反应的病例最多。因此如何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引起的一系列皮肤症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结合文献等资料总结了长时间佩戴口罩对面部皮肤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防护建议,希望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为皮肤健康保驾护航。
“口罩脸”
因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皮肤、皮下组织或黏膜等受压而出现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形常与所用医疗器械的形状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压红,甚至破损。
佩戴口罩造成的器械相关性压力损伤
压力:目前常用的N95口罩常为杯罩形或折叠形,具有一定的硬度,长时间佩戴会造成局部皮肤持续受压,使面部血流不畅、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损伤,尤其是鼻梁、颧骨和耳部等皮肤较薄的部位。
剪切力:
不同口罩的佩戴方式不同,在摘戴口罩的过程中,鼻梁、颧骨和耳部还易受边缘“剪切力”的影响。摩擦力:
佩戴耳挂式口罩时,两侧的弹性挂带常会在佩戴者讲话、活动时反复摩擦、压迫面部及耳部皮肤,提高皮肤损伤的频率。在口罩生产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密闭及防护效果,口罩边缘须尽量与面部紧密贴合,佩戴时固定力度较大,也是造成摩擦损伤的因素。潮湿:
受口罩密闭性的影响,呼吸、出汗产生的水汽蒸发受阻,长时间使面部和口罩之间形成“湿热”的环境,引起皮肤浸渍,局部皮肤出现变软、发白、起皱等现象,皮肤弹性下降,皮肤酸碱度改变、角质层屏障功能下降,在压力、剪切力和摩擦等耐受力的影响下加重损伤。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形成的潮湿环境下,局部皮肤长期接触水分和汗液,使角质层肿胀,细胞间生理性脂质受到破坏,皮肤经皮水分散失增加,刺激物和细菌易进入活性表皮层,引起角质层的非正常脱落,导致皮肤干燥、脱屑。
封闭湿热环境诱发口周皮炎:口周皮炎是发生在上唇、颏、鼻唇沟和鼻等部位的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口罩佩戴时间过长,在鼻腔里呼出的湿气、交谈时的飞沫,以及汗液形成的“湿热”环境的影响下,口罩覆盖的面部区域易发生异常微生物的生长、定植,从而引发皮肤红肿、瘙痒、刺痛感等,诱发口周皮炎。
口罩成分引发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常常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等。当皮肤对口罩中的成分过敏时,初期表现为面部的红斑、轻度水肿等,若接触致敏物时间长、自身敏感性高,会进一步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导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而口罩或口罩部件的粘合剂,如橡皮带或金属夹还容易引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并向周边未接触部位扩展。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易发于面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与皮脂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增殖相关。长期佩戴口罩进行防护的人群,特别是油性皮肤人群,在口罩遮盖、皮肤温湿度上升的情况下,油脂分泌旺盛,导致皮脂腺导管易闭塞,易引起痤疮丙酸杆菌、马色拉菌、螨虫的滋生,导致面部皮肤感染,易诱发黑头、闭口粉刺、“青春痘”、玫瑰痤疮等皮肤问题,俗称“口罩痘”。
减少口罩的伤害可分为三步:预防、减轻和修复。
正确选择和使用口罩:
在不影响口罩防护能力的前提下,选择质地柔软、尺寸合适且透气性好的一次性口罩;选择宽沿口罩,边缘宽则皮肤受力面积增加,可以降低局部单位受力;相比于杯罩形,平面形口罩的压力较小;非耳挂式口罩如绑带式,可减少对耳后皮肤的摩擦及压力(图3)。对易过敏者,佩戴前应检查口罩说明书,了解口罩材质,避开过敏成分,同时避免使用伪劣产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最好每隔2~3小时摘下口罩或适度变换口罩位置,减轻局部皮肤压力。保证口罩的干净卫生,如果是普通的口罩要时常清洗或更换,避免细菌的滋生。医护人员采用牛奶盒提手降低耳挂式口罩对耳部的压力
使用预防性敷料:
预防性敷料是一类新型敷料,包括泡沫敷料、透明薄膜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在鼻梁、颧骨和耳后选择性使用上述敷料可衬垫压力,缓冲和保护皮肤免受剪切力、摩擦和潮湿的影响。为预防口罩引起的DRPI,推荐使用其中的超薄泡沫敷料,与皮肤贴合性好,且不会影响口罩密闭性。戴口罩前,先清洁局部皮肤,根据受压部位面积及形状的差异,可剪裁大小合适的敷料,黏贴于脸颊、鼻部和耳后部(图4)。使用后在揭除水胶体敷料时须注意不可强行垂直用力撕扯,应一只手压住敷料一端,另一手捏住对侧,水平用力揭除。如果在使用敷料过程中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类敷料,更换另一种敷料。减轻因局部湿热环境、汗液分泌、皮肤长期与口罩摩擦等因素所造成的皮肤瘙痒、泛红、过敏、皱缩等症状。适当保湿并减少汗液分泌:涂抹保湿、抑制汗液分泌等功效的产品,减轻口罩使用过程中对皮肤的损伤。
基于DRPI 的预防和管理总结,应保持医疗器械下皮肤的清洁、干燥和适度的湿润。佩戴口罩前,在面部、耳后等口罩易接触皮肤的位置预防性地涂抹凡士林等护肤润肤剂,可以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减少口罩边缘摩擦对面部及耳后薄弱皮肤的刺激,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化过度、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从而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样具有封闭效果的还有羊毛脂、乳木脂、植物油等;也可选用皮肤液体保护膜如赛肤润、3M液体敷料等,因为赛肤润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脂肪酸、亚油酸、植物固醇等,在皮肤表面可形成一层脂质保护,亚油酸还可促进皮肤微循环。
修复受损皮肤屏障:
减少清洁,避免各类刺激,修复屏障,建立保护。为了保证口罩下湿热肌肤的干净、清爽,可选择一些温和无刺激的洗面奶或直接采用清水进行清洁。清洁后使用含有神经酰胺等成分的乳液,模仿生理脂质保护皮肤;不建议使用面霜,因面霜料体过于厚重,虽能在皮肤表面成膜、阻止水分流失,但不利于角质层的新陈代谢,易堵塞毛囊,导致皮肤出现干疹(湿疹的一种)。舒缓皮肤敏感、过敏症状:
先天敏感性皮肤,在保养过程中,可使用不含酒精、色素、香精等刺激性原料的医学护肤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帮助构建皮脂膜,巩固角质层,防止皮肤过于干燥、泛红,预防皮肤敏感,还能辅助治疗一些皮肤问题;或使用一些添加舒缓抗炎植物原料的护肤品,如黄岑提取物、马齿苋提取物、芦荟提取物、金盏花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等;对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导致的痤疮样损害或原有痤疮的加重,可按一般痤疮治疗原则处理,每日至少清水洗脸2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涂抹清爽的保湿乳。皮肤是身体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我们要好好保护皮肤的完整和健康,合理地使用口罩,有效地使用护肤品,对提升皮肤的抵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