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过度清洁对皮肤的影响及产品防护成分分类

时间:2024-06-18

文/李雪颖 刘 蕾 何聪芬

在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一直奋斗在最前线。为抵御病毒的侵袭和感染,他们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手部的清洁,在吃饭、休息、工作的交替环节,涉及多次的手部清洁与消毒;此外,社区防控人员也需要增加手部清洁的频次。因此,很多人由于过多清洁而产生了手部干裂、脱屑,严重者甚至出现伤口,增加了防疫人员的感染风险。对此,了解疫情期间过度清洁对皮肤的影响并注意加强防护尤为重要。

皮肤屏障及其主要组成成分

皮肤屏障由位于表皮最外面的角质层“砖块”(角质细胞)及其细胞内相关蛋白(角蛋白、如丝聚合蛋白)和 “灰浆”(细胞间脂质,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构成。此外,皮肤表面还覆盖有一层水脂膜 (Hydro-lipid film),其水分包含汗腺分泌和透表皮的水分蒸发两部分,其脂类主要成分为鲨烯、蜡酯、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皮肤表面的水脂膜和角质层的“砖墙结构”共同构成了皮肤屏障,皮肤屏障既可以防止皮肤内水分散失,避免皮肤干裂,维持皮肤正常含水量;又可阻止外界物理、化学物质以及微生物的入侵。

皮肤的结构及角质层的砖墙结构

清洁剂的主要成分和清洁机理

清洁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f),Sf具有两亲性结构,其分子包含两个极性不同的部分。亲水部分与水及极性溶剂亲和,形成Sf所谓的头基,由能电离的(碱性和酸性)基团或非离子基团组成;疏水部分对非极性溶剂和油表现出亲和性,通常由碳氢链组成,如脂肪酸或脂肪酸衍生物的片段、带有长烷基链的芳香性碳水化合物等。清洗皮肤时,清洁产品中的Sf产生胶束,其外部为亲水基、内部则具有亲脂性,这些胶束可以包围油性物质,如皮脂,将油分散在水中从而将之冲洗、去除。

根据Sf溶于水后亲水端所带电荷的不同分为阴离子Sf、阳离子Sf、两性Sf、非离子表Sf等4类(见表1)。

作为洗涤类产品主要功效原料的Sf,通过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及代谢产物(包括油脂等成分)将黏附的病原微生物一同带走,发挥清洁作用。洗手液的配方中,多采用阴离子Sf,对手部皮肤的刺激性较高。

另外,还有一些手部抑菌清洁剂添加了对氯间二甲苯酚、苯扎氯铵、氯己定和聚己缩胍(盐酸聚六亚甲基双胍)等,这些成分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可以破坏其结构使其失去活性,达到消杀病菌的目的。

表1 四类表面活性剂的比较

过度清洁对皮肤屏障的影响

1.频繁水洗对皮肤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用水清洁的次数越多,皮肤越干燥。此外,水质对皮肤屏障也有一定的影响,含有Ca2+和 Mg2+的硬水可以和肥皂(脂肪酸金属盐)中的脂肪酸形成不可溶解的沉淀物(金属皂),并沉积于皮肤中,此种沉淀物用自来水冲洗 3 分钟,仍有约80%残留在皮肤表面,给皮肤屏障带来损害。

2.过度使用去污及去角质能力强的清洁产品对皮肤的影响

对皮脂、皮肤表面的水化膜屏障的影响

清洁产品中的Sf无法区分需要清除的亲脂性皮肤污垢和维护屏障所需的亲脂性细胞间脂质和水脂膜,因此,过度清洁会减少皮肤表面脂质成分而增加经皮水分流失 (TEWL),并导致天然保湿因子(NMF)“丢失”,从而引起皮肤屏障损伤,正常脱皮失败,角质细胞滞留量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粗糙、鳞状现象 。

对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影响

皮肤表面正常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生物屏障是人体极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具有营养皮肤、参与皮肤细胞代谢、保持皮肤生理功能和自净作用。

(1)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微生物正常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皮肤微生物附着在皮肤表面,皮肤清洁可在短时间内直接减少皮肤微生物的数量,过度的清洁不利于皮肤微生物正常数量和多样性的恢复。大多数清洁产品中含有抑菌成分,如苯扎氯铵、苄索氯铵和氯二甲苯酚等,过度清洁使抑菌成分残留皮肤过久可直接抑制皮肤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2)过度的清洁及清洁产品的使用可以通过改变皮肤微环境间接影响皮肤微生物的定植。皮肤pH和皮肤油脂含量是影响皮肤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内源因素。皮肤在正常的弱酸性环境下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SA)、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长(SA最适生长pH7.5,P.acnes最适pH6.3),而清洁产品皂基类居多,pH值在9~10左右,会中和皮肤微生态的酸性环境。同时,过度清洁会造成对皮脂膜的损害,从而刺激皮肤的毛囊皮脂腺更加拼命的分泌油脂,导致油脂分泌失衡,破坏皮肤微生态环境。

面部微生物群失调会刺激肌肤,进而产生炎症,如被SA侵袭并占领肌肤表面,会使产生的抗菌肽数量不足,引起过敏性皮炎,导致皮肤瘙痒、干燥、刺痛。

针对过度清洁皮肤的防护产品成分分类

过度清洁皮肤造成皮肤屏障受损,合理使用护肤品不仅能够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还能减轻皮肤干燥、灼热、瘙痒等症状,从而达到缓解炎症的效果。对此,可以使用含有保湿和皮肤屏障修复类成分的产品,对于轻度的皮肤干裂与红肿(炎症反应),还可以使用一些兼具抗炎舒缓类的产品,对于一些严重反应(产生伤口),应在前面基础上加促进创面愈合类的成分,以达到改善过度清洁皮肤造成的不良症状。

保湿和皮肤屏障修复类成分:

该类原料通过下面途径发挥保湿和滋润皮肤的作用:1.吸湿性原料包括甘油、丁二醇、多糖类、乳酸钠等,从环境中吸收水分,使皮肤角质层由内而外地形成水浓度梯度,以补充从角质层散发而丢失的水分;2.封闭性原料包含脂肪酸、凡士林、牛油果油等,能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层油膜,有加固皮肤屏障的作用;3.与表皮、真皮成分相同或相似的“仿生”原料,如天然保湿因子、神经酰胺、胶原蛋白等,补充皮肤天然成分,增强皮肤自身保湿能力,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

舒缓类成分:

该类具有一定抗炎、抗敏、抗刺激、抗氧化的作用,如马齿苋提取物、红没药醇、洋甘菊提取物、甘草提取物、尿囊素等。研究发现,含马齿苋、水溶性甘草及牛油果树提取物的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特应性皮炎及乏脂性湿疹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温泉水对于湿疹、皮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具有辅助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促进创面愈合类成分:

促进创面愈合的成分可加速皮肤修复功能。如芦荟、多肽、氨基酸、透明质酸等。此类成分主要通过抑制引起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IL-6)、促进胶原的合成和分泌来促进创伤愈合。

皮肤屏障中的“砖墙”结构与表层的水脂膜共同构成皮肤的物理性屏障,维持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外层的水脂膜,升高皮肤表面pH值,导致角质层含水量减少,从而对刺激性物质的耐受性变差,同时会破坏皮肤正常的微生态,导致皮肤表面的屏障结构削弱。使用含有保湿和皮肤屏障修复类成分的产品,可以达到改善过度清洁皮肤造成的不适;对于轻度的皮肤干裂与红肿的炎症反应,除添加上述保湿与修复屏障成分外,可应用一些兼具抗炎舒缓类的产品;对由于过度清洁,已经产生伤口的皮肤,则应先使用促进创面愈合类的成分,再进行皮肤的保湿与屏障修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