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普场馆特种影院科普功能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18

【摘要】特种影院是科普场馆内独立于常设展厅的重要教育场所,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就现状来看,其科普功能尚未得到完全发挥。上海科技馆近二十年在特种影院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做出的尝试适合用WSR方法论进行总结。物理方面,应注重影片资源的优质化筛选、策划,以及基于资源的拓展教育活动设计;事理方面,构建三馆影院集约化管理模式;人理方面,建立差异化人才队伍培养方案。以此全方位促进特种影院科普功能的提升。

【关键词】特种影院 科普功能 上海科技馆

***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06月01日人民日报)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的目标,并提出着力通过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重点工程推动目标实现。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科普功能,助力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既定目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科技部网站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年底,科普场馆建设成果凸显。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525个,比2019年增加48个,场馆展厅面积549. 63万平方米,比2019年增加2. 28%。其中,科技馆573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952个[1]。

特种影院是科普场馆内独立于常设展厅的重要教育场所,包括大面积平幕影院、环幕影院、3D影院、4D影院、球幕影院等。特种影院几乎已经成为科普场馆建设的必备内容,占场馆建设经费较大比例,但现在特种影院面临着票房低、观影人群少、教育活动少等问题,没能发挥特种影院的应有作用[2]。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了科普场馆内展品、藏品的科普效果,但面向场馆内特种影院教育效果提升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

上海科技馆自2001便开放了三座特种影院(IMAX球幕影院、IMAX立体巨幕影院和IWERKS 4D影院), 20年来在特种影院建设、特种影院相关资源开发方面做出诸多尝试。本文将分析科普场馆中特效影院的教育价值,总结现阶段特种影院的机遇与挑战,并以上海科技馆为例解析如何在科普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地发挥特种影院的科普教育功能,以期为其他科普场馆提供借鉴。

特种影院以影片为表达形式,通过精妙设计的影片内容与情节,使电影声画、包裹式银幕以及影院环境特效有机结合,将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情境感的形式展示出来,合力调动观众的感官。如:穹幕具有包容感、环幕视野宽广,观众视角范围皆为画面所包容,犹如置身其中; 4D除了立体效果外,还有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挠痒、扫腿等多种环境特效。根据影片的情景精心设计出烟雾、雨、光电、气泡、气味等效果,使观众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这些特效与科普电影的情节配合在一起,使得科普过程对人的感官有更多、更强刺激,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在此过程中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思想、文化、精神等信息,帮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特种影院面临的困境表现为票房低、观众少。对于观众来说,特种影院的吸引力远不如馆内的藏品与展品,观众观影后脑海中仅留下“震撼”“惊艳”的感受,而对影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认识不足。究其原因,在于特种影院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从影片来看,由于我国科普特种影片起步较晚,尽管国内科普场馆新建的特种影院数量与日俱增,但大多依赖国外进口的影片,数量少,更新周期长,配套资源不足。而我国自行开发的影片与国外影片还存在一定差距[3]。已有学者[4-5]认识到了特种影院资源应与馆内其他资源联动,挖掘电影与展览、电影与教育活动等的联动优势,进一步发挥特种影院的教育功能。但从现状来看,将科普影片与场馆内其他资源结合的教育活动数量甚微,活动的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明显,且活动实施质量还有待检验。

(一)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为充分发挥全国科普场馆特种影院在科学普及中的独特作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于2014年成立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积极搭建业务交流和培训平台,探索资源共享新路径,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近两年发布的系列政策也为特种影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的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便提及“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中国科协印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表示建设国家级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推动成立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协同机制,促进科幻发展生态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也提出要联合社会力量,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合作机制。支持科技馆在短期展览、科技培训、特效电影、科普文创等非基本科普公共服务方面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推动科普产品多元供给。

(二)影院技术的不断更新

2001年上海科技馆开馆时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放映技术,其中IMAX影院使用70mm、15齿孔的电影胶片,比普通的35mm胶片大十倍,放映机使用15kw的氙灯,使图像比普通胶片更清晰, IMAX放映机使用“波状环行”的进片技术,电影胶片以每秒24画格的速度沿水平方向运行,使图像更稳定,把图像放映到巨型和球型银幕上,加之18kw功率的6+1声道高保真數字音响系统,极具震撼力,给观众带来全身心的享受。4D影院采用美国IWERKS公司先进的放映技术,在三维立体基础上再增加环境和座椅特效(第四维),观众不再是简单的看电影,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影片中的各种情景,如影片中下雨或下雪,观众就会感到有雨滴或雪花飘落在身上;影片中有高处跌落的情节,观众的座椅也会同时往下一沉等等,带给观众全新的刺激和震撼,这是迪斯尼概念在电影艺术上的大胆运用。

一流的放映设备保证了科普影片的高质量放映,使优质的特效影片原本的精致细节不打折扣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会因为设备的限制而降低影片本身的精彩。为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还需及时升级影院硬件。2011年,科技馆4D影院完成了加装数字机改造工程,在胶片放映机基础上增加了3D高清晰度数字放映系统,包括音源播放器和音频处理器升级,进一步丰富了4D片源。2020年底, IMAX球幕和巨幕影院设备更新改造方案经过行业内专家论证,将于明年闭馆后正式实施。改造后球幕影院和巨幕影院的播放亮度、画面分辨率、音响效果等核心技术指标将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整体播放效果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技术的不断更新,给特种影院的深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析困境,把握机遇,上海科技馆近20年不断尝试,从“物理-事理-人理”三维去认识特种影院的发展,“物理”层面考虑特种影院的影片资源的筛选、开发与利用,为特种影院的科学运行提供物理条件;“事理”层面考虑特种影院的统筹安排与管理,上海科技馆构建了三馆影院集约化管理模式;“人理”层面考虑特种影院建设中的人员因素以支撑特种影院教育服务的合理运营。

(一)物理:特种影院中影片资源的筛选、开发与利用

1.特种影院基础影片的优质化筛选与排片

为了给观众持续提供最新的高品质科普影片,上海科技馆每年都会面向全球通过严格的影片筛选流程引进4部特效科普影片,在前期选片过程中引入“大众打分”“工作组打分”和“专家打分”环节,充分综合各年龄段人群观影口味和需求,经多轮筛选后评定选出最终上映影片。选片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展览、社会热点、故事情节、资料等因素,遴选佳品,促进科普电影欣欣向荣。

同时不断优化“排片机制”,增加影片上映数量,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影院活力和吸引力,最大化实现影院的科普价值。自2005年科学影城揭牌以来,特种影院影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由初期保证4座影院的每个影院平均使用1-2部影片发展到2020年每个影院平均3-5部影片轮换播放,增加影片的更新频率,影片更新频率由初期的每一年更换一次改为有计划的按一年二次或某个节假日更新影片。

2.特种影院原创影片的探索性尝试

原创影片的研发是特种影院科普功能的新延展和新突破。上海科技馆于2010年起积极尝试原创科普影片的研发,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社会发展潮流,不断拓展现有的题材范围,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特种影院品牌,每年会自主研发创作1-2部4D影片。先后完成了《重返二叠纪》《剑齿王朝》等12部作品,并在国内多家同行单位上映,同时与多家科普场馆签订租赁意向,不仅实现了科普影片重出“江湖”、走进院线,而且打破了国内场馆特种科普影片的国外垄断。其中, 4D电影《熊猫滚滚》通过“一带一路长三角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与埃及、肯尼亚、泰国、马来西亚等亚非国家签订了租赁意向,使中国科普影片走向世界。

立足打造中国的Discovery,上海科技馆展现珍稀濒临的物种。策划拍摄的17部“中国珍稀物种”科普纪录片,相继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港澳和海外电视台及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等网络媒体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部纪录片荣获国际纪录片自然及环境类最佳短纪录片奖、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等28项国内外奖项殊荣。

从动物到社会热点,再到科幻影片创作,上海科技馆不断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在现有传统媒体基础上,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发以科普微电影、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型影视艺术形式,扩大科普影视作品的传播力。

3.基于特种影院的教育活动延伸

除科普影片放映以外,依托影视资源,挖掘电影与馆内展示资源、教育活动资源等的联动优势,策划多维度、多形式、跨界式的影视教育活动也是特种影院科普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影片教育活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如结合影片内容开发科普游戏等,创新和丰富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上海科技馆特种影院逐年增加了对于开展影院教育活动的投入,围绕着影片内容和不同特种影院的技术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看、听、学、探、答、赛、秀”等教育活动,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轮番报道,使观众有机会更真切地体验科技的乐趣和力量。“电影+”广阔的外延发展空间,使特种影院成为了科技馆内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组成部分。2005年至2020年间,影片教育活动数量和种类都有了明显增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上海科技馆科普特种电影周”品牌教育活动。特种影院自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4届“科普特种电影周”活动,共放映近百部特效科普影片,从“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等角度阐述并传播科学。

影片首映式及相关活动。如配合新片《美洲音乐之旅》首映式特别策划了“音乐的力量”主题活动,并邀请上海市自闭症少年乐队进行专场表演并讲述“音乐是如何改变自闭症孩子”的感人事迹。

影片配套教育资源包开发。结合影片内容和影院技术特点,开发了与影片配套的教育资源包,对影片科学性进行拓展,揭秘影片背后更多的科学故事。

开发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影片内容和影院技术特点,在寒暑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制作球幕影院灯光秀,通过动画演示、解说、互动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球幕影院天象厅功能以及天文演示编辑节目的特点。

针对青年人开发观影沙龙活动。充分利用特种影院和影片资源,针对青年策划观影沙龙活动,为更多热爱电影的青年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

科普游戏。结合我馆原创影片开发科普游戏,如结合四维影院特效影片《熊猫滚滚》开发的科普游戲———“滚滚跑酷”,通过游戏的魅力激发观众了解熊猫的兴趣。

应急科普线上微课。结合上海科技馆原创影片资源,设计相关应急科普微课,如疫情期间开展多项影视教育活动,包括在Bilibili、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举办的微课《吃货萌萌哒》《蛟龙探海》《细菌大作战》等,使科普教育从影院向外拓展,有效扩大了受众群,提升了影视教育的影响力。

(二)事理:三馆影院集约化管理模式

“十四五”期间是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分馆)、上海天文馆(分馆)巩固三馆集群品牌、加速创新突破、深化国际影响力的新阶段。6大特种影院位于两岸三地,其中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均有四维影院,科技馆和天文馆均有球幕影院。三馆影院实现统一管理,全面提升影院整体科普教育能力,既能用足本馆资源形成影院单体的特色化发展,又能共享三馆的资源,形成影院集群的协同化发展,形成各大影院优势定位及发展目标,使它们能发挥出最优特色、最佳的科普功能,助力实现“高层次科普展示持续创新、高质量科普教育不断拓展”的“十四五”远景目标。

“三馆合一”的集群化发展大背景下,三馆影院将采取集约化管理模式,减小内耗,致力提升科普教育效能。管理机制方面,三馆特种影院专业人员将进行统一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其放映操作和排除故障等专业能力;影院设备方面,将建立三馆影院备品备件库,统一采购、管理和使用,降低运营成本;影片资源方面,三馆影院将统一引进影片,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影院教育活动策划上,也将遵循各馆特色,与各馆内展教中心开展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馆外各种社会资源开展跨界合作,全面提升三馆影院整体科普教育能力。科普场馆联动有利于将区域性科普资源整合为科普核心力量,以激发公众更高的参与热情,是新科普模式的成功探索。

(三)人理:建立差异化人才队伍培养方案

随着对特种影院科普功能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对影院人才结构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院科普活动开发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策划、实施、技术支撑、宣传推广等环节。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科技馆特种影院不仅仅需要懂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懂管理、懂教育、甚至营销的人才。

上海科技馆特种影院的人才队伍结构以理工科为主,负责放映和设备维护等工作,占比83. 3%; 1人负责影片采购, 1人负责教育活动开发和宣传等。整体队伍结构缺乏对教育背景人才吸纳的重视,导致影片相关的科普教育活动开发专业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影院科普教育能力提升的瓶颈。为适应“三馆合一”发展模式要求,特种影院在队伍建设上需加大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有意识的吸纳教育学、天文学等专业的高层次科普人才,加强特种影院在科普教育活动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馆内外教育部门或群体的专业沟通能力。针对差异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建立起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馆层面与特种影院自身均应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具体而言,上级部门应发布指南性质的人才队伍培养方案方针,指导特种影院开展培养工作,特种影院则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使各类人员都能在特种影院中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发挥所长,成为真正的行业人才。現有人员要全面、深入地剖析自身的专业素质,找出自身的亮点和不足,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如参加针对科普教育及新媒体教育的培训课程,开展馆内、外的业务交流等,从而不断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普教育能力,在特种影院科普功能提升中找准自己发展的着眼点和驱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馆特种影院正处于一个发展转折的关键期,要从以往以数量和规模增长为优势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科普功能、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向公众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有效平台。面对当前机遇和挑战,科技馆特种影院应进一步发挥一流的软硬件影视平台及现有资源整合等优势,在组织科普影片创作、推进科普教育资源共享与传播、提高科普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及培养影院科普教育专业人才等方面不断探索与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科技部发布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EB/ OL]. [ 2021 - 11 - 23]. http: / / www. gov. cn/ xinwen/2021-11/23/ content_ 5652895. htm.

[2]佘协元.广东科学中心特种影院教育活动的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 2018.

[3]吴文忠,费翔,刘翔.科普特种影片的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以上海科技馆为例[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 5 (06): 434-439.

[4]王丽.围绕特效电影的教育活动开发[J]. 科普研究, 2013, 02: 37-41.

[5]常娟刘媛媛.科技馆特效影院主题教育活动探析[C].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技传播创新与科学文化发展———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 299-3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