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现代身份证的由来,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1936年宁夏省政府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开的先河。七十多年前宁夏省制作的“居民证”,材质是白布,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那是相当的细致。马洪逵又不是“发明家”,他是跟谁学的呢?还是考据一下中国古代“身份证史”,探究一下身份证的由来。
姜子牙疑似身份证鼻祖,最早的“符”由他发明
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证”的。最早的身份证明,是证明官员身份用的,以便验明正身工作使用。最早证明身份的东西,叫作“符”,据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由国君与在外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验证时两个“符”合在一起,便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符的种类很多,除虎符以外,还有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隋唐时期之所以改虎符为鱼符,是为了避讳李虎的名讳。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虎符也好,鱼符也罢,实际上是一种“权利凭证”,和现在的身份证性质有很大区别。
宋、明、清时,符发展成了腰牌和牙牌,材质分金属、象牙、兽骨、木材等几种。清朝时,身份信息比之前详细了许多,腰牌上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都有录入。更加离奇的是,有的腰牌上还录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注明身份证的用途。除了没有照相技术、指纹技术外,其身份信息堪称全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发明了历史上最像身份证的“照身帖”。如果说虎符的发明,是姜子牙传说的话,那么商鞅发明的“照身帖”,便是货真价实的最早“身份证”。只不过这种“身份证”没有在全国推开,只在秦国推行罢了。后世的马洪逵在宁夏发明现代版“身份证”时,就是受到的商鞅“照身帖”的启示。因此,商鞅是真正的“身份证鼻祖”。
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什伍连坐法”,这个很厉害,一家犯法,十家连坐。“照身帖”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由官府发放,秦国每个人都有。就像现在的身份证一样,住宿是必须向房东出示“照身帖”的,否则便是黑人或外籍非法逗留人士。没有“照身帖”,住宿不可能,没有人敢收留,以免犯下包庇连坐之罪。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身份证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唐朝初期,官员们使用的是鱼符做权利凭证,武则天不知怎么想的,改用“龟符”作为官员的权利凭证。龟可能比鱼更有意义吧,毕竟“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天子是“龙”的象征,他下达的权利印信就用龟吧。
鱼符的材质,根据官员的級别不同也有区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用金子做成,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用银子做成,六品及以下的官员用铜做成。根据材质,也可分出官位大小。龟符除了形状与鱼符不同外,功能是一样的。龟符只是在武则天时代使用,武则天去世后,大唐重新取代周朝,龟符也被原来的鱼符取代。
龟符虽然在历史上时间很短,但因为龟符的使用,诞生了一个名词“金龟婿”。龟符是金子制成的,最少是三品及以上官员,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了这样的男人,意味着嫁给了官宦之家,享受富裕的权贵生活,所以当时女人以嫁给“金龟婿”为荣。“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大诗人李商隐用诗歌的方式,让金龟婿流芳千古,同时也让龟符和武则天在史上留下大名。
古代的身份证,因为使用者的职业不同,有不同的名称,不像现代人统称叫居民身份证。比如皇太子的身份证叫“玉契”,太子监国的身份证明叫“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身份证明是“麟符”,军官们指挥部队的身份证明叫“虎符”,嫔妃的身份证明叫“绿头牌”,僧人的身份证明叫“戒牒”或“度牒”。藩国使者也有身份证明,分为雄雌,雄的一半在朝廷雌的一半由藩国使者带回国内。官员们的身份证明,在古代尤为重要,“私凭文书官凭印”,符对他们来说是身份证明,丢失不得。
古代的“身份证”虽然没有相片,但也是不准随便转借的。明朝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弄个假“身份证”更不行,被发现后会被“依律问罪”,有性命之危。那时候虽然不能像现在录入指纹,嵌入防伪标志,但古人有古人的办法。一是材质不同的分别,二是给鱼符配上一个“鱼袋”。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官员的帽子其实也是一种身份证明,什么级别的官员戴什么样的“顶戴花翎”,那是不一样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