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吴长楼
改变你行动的理想,才是真理想
按照孙宏斌的求学经历,他应该在水利水电部门或科研单位工作,但他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轨迹走。本硕专攻水利的他在毕业后,选择进入IT行业,做了联想集团公司的一名员工。
后来,在他的公司上市后,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孙宏斌回答:“我觉得理想是什么不重要。你小时候的理想可能是要当科学家、要当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理想总在变。我觉得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理想。”
毋庸置疑,孙宏斌是有理想的。不过他的理想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某个职业上,他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少年时期的孙宏斌,理想是走出黄土地,于是他努力学习;求学时期的孙宏斌,理想是上最好的学校和专业,于是他选择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后的他,理想是投入广阔的世界,于是他选择投身商海。
他在进入联想集团公司之前,已经被分配到了一个科研单位,做着朝九暮五的工作,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现在很多人拼命考公务员,就只为能过上这种生活。然而,孙宏斌却觉得无味极了。
20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的旗帜冉冉升起。商海的波澜壮阔和无限可能,吸引着孙宏斌的目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去联想应聘工作。”
他的这个举动震惊了亲朋好友和同学们,有人在背后议论,放着铁饭碗不要,要去做一名没有任何保障的民营企业的员工,一直做事靠谱的孙宏斌这是怎么了?
这样的议论一直伴随着孙宏斌的人生。在后来的顺驰没落、融创诞生、投资乐视、购买万达等一桩桩事件中,只要提到孙宏斌,都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现在的孙宏斌听到这样的议论,只是淡然一笑,然后回答:“我只是一个经历多一些的普通男人,感性、幽默、重情、重义,如此而已。”
然而,青年孙宏斌可不会这样回答,他认为疯狂点没什么不好!
即使是现在,传奇的人生已经将他打磨得足够沉稳,他依然觉得,年轻需要疯狂一点。他说:“这世界确实需要疯狂性格的人,做人也需要某些疯狂的时刻,要不然这世界会多么平淡乏味无趣?疯狂就是不惜性命的激情,不惜代价的投入,不顾一切地坚持。趁年轻做点疯狂的事吧。”
1988年,在所有人惊诧的目光中,孙宏斌离开了工作稳定的科研单位,一头扎进了联想的怀抱,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一个传奇的孙宏斌。
要去广阔世界创造无限可能的理想,改变了孙宏斌的人生轨迹,但也正是这个理想,成就了孙宏斌的传奇人生。恰如他说的那样:改变你的行动的理想,才是真的理想。
信心,铸就25岁的商业奇才
孙宏斌说:其实,我是一名理想主义者!
在他看来,做生意的话,挣钱是最重要的,但光挣钱,也没有什么意思。在他心里,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理想和情怀。
为此,孙宏斌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在美国,像奥巴马这样的哈佛毕业生可以挣很多钱,但是他去当没有多少薪水的参议员,后来当总统。当总统当然好,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当成总统。”
奥巴马在当选总统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总统,但他的理想是参政,他梦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情,所以,即使不挣钱,奥巴马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政之路。激励他走下去的,正是这种理想。
孙宏斌恰好相反,年轻的他对从政没有兴趣,他的理想是经商,在商海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
虽然学的是水利专业,但孙宏斌却有极高的经商天赋。他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才会在放弃铁饭碗时充满信心。可以说,信心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人生的低谷和风雨,帮助他一次次攀上成功的巅峰。
后來,孙宏斌在谈到信心时,再三重申信心很重要。他说:“信心有那么重要吗?当然。如果你有理想、有追求、目标远大,如果你做的事很难,信心就很重要。”
正是这份信心,让他在联想集团公司(孙宏斌刚进入联想集团时,联想集团名为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发展公司)仅三年时间,便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角色。
那信心从何而来呢?
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信心来源于判断,更来源于办法和措施。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怎样去趋吉避凶,知道怎样才能顺利到达彼岸。
但对于没有经验的人,信心则来源于决心和努力。有了决心,才会很坚定地行动,说话也会很笃定和从容。
虽然孙宏斌只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而且是一个新人,但他的信心却感染着联想公司的每一个人。真正的信心是能被感染和传递的,很快,公司的积极气氛就被这个浓眉大眼的山西小伙子带动了起来,所有人都充满信心,联想企业的效率也飞速提高,这让联想的掌舵人柳传志眼前一亮。
在此之前,联想的管理班子已进入老龄化,管理模式也陷入僵化和落后状态。眼看着公司的业务一天天下滑,柳传志正焦头烂额呢,孙宏斌如一匹矫健的骏马,突然飞奔出来。阅人无数的柳传志坚信他一定能够带领联想冲出僵局,于是,在孙宏斌进入联想后不久,就被提拔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的主管,分管着联想集团除了北京之外的所有业务。
或许有人会说,孙宏斌能够在25岁就坐上联想发展部主管的位置,恰好是因为当时柳传志想要给联想集团输送年轻的新鲜血液,以此谋划联想的未来,而他又赶上了那个机遇而已。但要知道,同时受到柳传志青睐的年轻人可不是只有孙宏斌,还有杨元庆和郭为等,都是很有实力的联想新人。
一家想要输入新鲜血液的公司在选拔管理层人员时,是这样的情况:
在同一家同事面前,比年龄;在相同的年龄面前,比实力;在相同的实力面前,比信心。孙宏斌能够从众多优秀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具有无人能比的信心。
他的信心不但让柳传志和联想其他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欣赏,也让员工们仰慕,他们纷纷靠过来,聚拢在孙宏斌的幕下,唯他马首是瞻。
孙宏斌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8家联想分公司。让联想从规模和营业额上都获得爆炸性的增长,孙宏斌也因此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年轻的商海奇才。
一心想做元帅,孰料祸根暗植
柳传志在将进入联想不到两年的孙宏斌提拔为企业发展部主管,并将联想北京以外的全部业务交给他打理后,便提着30万港币急匆匆奔赴香港,去成立联想合资公司。
管理层有所阻拦,说这样的提拔和重用太破格了,在联想乃至其他公司,都未曾有过这样重用一名新人的历史纪录,而且这个年轻人太敢闯了,他不知道会把联想带向何方?他们劝柳传志要慎重。
柳传志没有听取管理层的意见。他说:
“人才分三种。一种是自己可以干成一件事,一种是可以带领一批人干成一件事,第三种是能审时度势,能一眼看到底。第三种人很少,孙宏斌就属于第三种人。
现在就缺这样的年轻人,年轻人就得有闯劲儿。”
对于孙宏斌来说,柳传志的表扬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多年以后,提到这事儿,孙宏斌说:“你不知道,柳传志的正面评价对于一个联想员工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总是会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心怀感恩,孙宏斌也不例外。孙宏斌一直对外都说自己的感性多于理性,在联想工作期间的他,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柳传志的认可,让孙宏斌充满力量,虽然他才刚涉入商界,却毫不缩手缩脚,率领着自己的团队大步走在前进的路上。经过努力,联想的产品销售额便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销售额将联想从要死不活的状态里拉出来,重新注入了活力。
然而,事业做得红红火火的孙宏斌并不知道,当他在前方努力打拼的时候,后方已经起火。
1990年的一天,在香港的柳传志收到从北京发来的一封邮件,邮件里全部是对孙宏斌的控诉:“结党营私、分裂联想。”邮件里还说,倘若柳传志再不回来,联想就要失控了。写信人的语气严肃得让见惯大风大浪的柳传志如坐针毡,他马上购买飞机票,飞回了北京。
柳传志经过一番调查后,也觉得孙宏斌的威信树立得实在是太高了,无论是在人员的调度上,还是在财务方面,都由他一手把管,集团总部随时都有失控的危险,这对柳传志来说,问题很严重。
柳传志并不认为孙宏斌会背叛他,因为他相信这个年轻人的人品,绝对不会做出那种卑鄙的事情来。但他要对联想集团的其他管理层有所交代,所以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于是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可以留住孙宏斌这个人才,又能解除联想管理层的后顾之忧。
有情有义,代价是失去四年自由
柳传志开了一个员工会议,那天,孙宏斌没到场。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情,孙宏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当时没到场的原因了。倘若那天孙宏斌在场的话,事情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
在孙宏斌缺席的会议上,柳传志公布了一个调令:孙宏斌调离发展部,去业务部继续担任主管。
柳传志一片爱才的苦心,并没有被员工们领悟出来。这些员工都是孙宏斌的下属,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平日里对孙宏斌爱戴有加,他们崇拜孙宏斌,他们也想不通,为公司打拼的上司,怎么突然间就落得调离职位的下场?
他们不服,也心疼孙宏斌,当即和柳传志吵了起来。这下子惹恼了柳传志,作为一名公司员工,公然顶撞和挑衅总裁,压根儿就不把企业规则放在眼里,更别提遵守了,这样以后公司还怎么管理?
柳传志要孙宏斌将这几名员工开除。事实上,在会议现场,他完全有权力将这几名员工开除,但他没有那样做,他希望孙宏斌来开除他们。借此,他要让联想集团管理层的人们看到孙宏斌对他柳传志、对联想集团的忠诚。
然而,现实让柳传志再一次失望了!
孙宏斌拒绝了柳传志的要求,他说:“柳总,我不能开除他们。他们只是向您提出了一些意见而已,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开除他们。”
此时的孙宏斌,尚未意识到柳传志的身不由己,也未意识到柳传志的良苦用心。
又过了几天,柳传志再次约谈孙宏斌,这次,他直接明了地对孙宏斌说:“你是要我,还是要那几个下属?”
一心扑在工作中的孙宏斌,终于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依然选择了维护下属。他说:
“如果他们真的有问题,我肯定会开除他们。但事实上,您不了解他们,他们并不坏。如果只是因为给您提了点意见就要开除他们,我觉得这样对他们不公平。”
孙宏斌接着又说了一句:“这样做的话,以后我在这个部门的威信就不复存在了,我也没法管员工。”此时的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当他选择站在下属这一边时,就意味着他要和柳传志的管理层决裂了。
此时的柳传志尽管对孙宏斌满怀失望,但依然怀有惜才的念头,他希望可以把他留在公司,但几天后的一次密报,让他彻底寒了心。
有一天,企發部的人在北大勺园餐厅开会。下属们纷纷为孙宏斌抱不平,其中有性格莽撞冲动的,说应该转移财富另立山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激烈的过头话很快就传到了柳传志的耳朵里……这之后,孙宏斌在江湖消失,一去就是四年。
这一去就是四年。
反思,是为了将来走得更好
多年以后,孙宏斌非常理解柳传志的这种做法,他说:“当时的情况肯定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严重,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他必须那样判断。因为环境在那里,周围老同志都那么说,那些年轻人确实说过那样的话,他只能做那样的选择。柳总还是为企业负责,他是一个要求过于严格的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非常严格。他对这个企业的感情如此深厚,我想他为联想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后悔。”
孙宏斌是一个擅于思考的人,在失去自由的这四年里,他沉默寡言,却一分一秒都未停止思考。
“我反思这段经历,更多地找自己的问题。我当时比较年轻,比较气盛,或者说比较急躁,其实还是太嫩,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还是在自己。但是这种经历,我不希望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怎么样才能从前面吸取教训,怎么样才能在将来走得更好。”孙宏斌思考的结果,就是放下这块石头往前走。
他也不怨恨柳传志:“其实我从柳总身上学得最多的,是他做事非常坚决,另外他又很宽容,这两方面对我影响很大。柳总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在提高。但要从头再来一次,我估计他还这样做。也许我碰到这样的问题,也这样做。没有对错。当时柳总说,他把这件事当成联想生死存亡的大事,在那种情况下的那种坚决,是柳总骨子里的东西,如果不这样的话,他就不是柳传志了。”
这件事情也让孙宏斌懂得了一个道理:“作为领导,能担多大的功劳,就要做好承受多大的委屈。因为有些功劳本不是你干的事算你头上了,所以有的委屈也并不是你的事,算在你头上也很正常。没有人故意要去做什么,每个人都在受偶然性影响,我觉得每个人都得认,不管好的坏的都得认。”
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有时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过,他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而且,在2003年,他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出“取消原判决改判无罪”的申诉,并申诉成功。在申诉的过程中,柳传志和联想集团都全力支持他。
事实证明,他是清白的!
“如果那帮人不胡说八道就没事了。”多年以后重提这件事情,孙宏斌只是轻轻地叹息这一句话。不过,如果时光重来,他还是会维护下属。只不过,他再也不会像年轻时那样,以硬碰硬了。
(待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