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

时间:2024-06-18

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历史上的武训,为了办学,筚路蓝缕,兴办学堂;现实中的田家炳,为了助学,卖掉自己的豪宅,贷款捐校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捐款承诺难以兑现。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彼时,田家炳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试图说服子女:“两个人(指田家炳和太太)要那么大房子干什么呢?”卖了豪宅就可以履行田家炳最乐意做的善事——捐赠学校,他感到开心。

为了尽快兑现捐赠,田家炳只想着房子尽快出手,他卖房的价格比当时市场价打对折还便宜。买主知道了田家炳卖房的原因,十分感动,主动要加价。卖方要降价,买方要加价,最后买方加了300万买下豪宅,被称为香江的一段佳话。

豪宅转手后,田家炳带着太太搬进一间附近出租屋,面积不大,“物尽其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田家炳和太太曾经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豪宅。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当自己承诺的款项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时,他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为提前落实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田家炳个人生活简朴,在物质上没有太多追求。他认为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

2002年,他参加盐城田家炳中学揭牌仪式,在招待他的晚宴上,他号召大家一起把桌上的每盘菜全部吃光。服务员给他泡的茶,没有喝完,他倒进保温杯里,带回宾馆喝。

他捐助教育如此慷慨,但自己生活却十分简朴,甚至可以说“吝啬”: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和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平时只轮换穿两套西装,虽然熨烫得笔挺,但已经很旧了;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

他不讲排场,也不喜欢应酬,过80大寿,很多人要为他庆祝,他不摆酒席。

童年生活的艰辛,让他对上学耿耿难忘;游历各国之后,倍觉兴教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是亚洲皮革业的“人造革大王”。

他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田家炳幼年家境贫寒。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只好初中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18岁那年,田家炳远赴越南推销瓷土,20岁出头又到印尼从事橡胶业。

田家炳在印尼生活了多年,有了一定积蓄后,走访欧洲。这些经历对田家炳视野的形成影响很大。为什么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

田家炳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教育发达。这也是田家炳基金会成立后,在教育公益领域发力的重要原因。

“我的学历低,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的希望所在。”田家炳说。

在田家炳捐赠的教育项目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要把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田家炳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如是表达他的教育观。

到处都是他捐助的学校,世人皆知田家炳,他说,冠名是为激励自己

在田家炳看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比例显然比受高等教育的更多,捐赠基础教育的社会效应也应该更大。他把捐赠教育看成商业上的投资回报,只不过这里的回报是社会价值,教育起来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素养普遍提高了。

内地的基础教育较香港更为薄弱,因此田家炳基金会捐赠的中小学校90%都在内地。因为田家炳基金会注册地是在香港,依照条例,田家炳基金会在内地的捐赠还需要缴税。

不过田家炳不计较。他说:“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是毕生最大寄托。”

平时,他极为低调,从不在捐助地做生意投资,也极少在媒体露面。但“田家炳”这个名字很有知名度。

当初,这不是田家炳主动的意愿。

在香港用捐赠人的名字命名学校很普遍,比如著名的邵逸夫学校、逸夫教学楼。香港也有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而在内地其他城市捐赠学校时,校方也采取了同样的命名方式。

渐渐地,田家炳觉得这样也挺好,一来更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可以一起来投入教育公益;二来还可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做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千万不要送孩子到田家炳学校读书,这对田家炳就是个耻辱。”他一直这样警勉并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他经常亲自到自己捐助的学校去,告诉学校的老师们:“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

自20世纪50年代举家前往香港,80年代创办田家炳基金会,在各项公益事业中,教育所占比例高达90%。

如果搜索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田家炳先生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这些学校或学院遍及国内所有省级行政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评价说:“田家炳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敬仰。”

(据央视、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