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曾一智
连续5天查找资料,终于在省图书馆查到了关于绥芬河省级文保单位赤查果夫茶庄为哈尔滨著名俄侨茶叶商人契斯恰科夫经营的直接证据,两个城市的历史终于由一条铁路连接起来。而就在这一天,亦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处获悉,经黑龙江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建议,市文物站已将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茶叶店(现永安文化用品商店)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
绥芬河是中东铁路东部线的起点站也是终点站,由于它是从俄罗斯海参崴驶来的第五站,因此起初曾被称为五站。在俄罗斯人出版的大量历史资料中,这里被称作“边境站”。据中东铁路历史专家郑琦介绍,中东铁路最初在东宁县三岔口为起点修筑的铁路开工以后,由于发现俄国境内与其对接的地域是一片沼泽地,只得更改线路,选址在今日的绥芬河,于是,就有了绥芬河这座城市的诞生。这里也是重要的口岸城市,担负着大量的进出口任务。
如今,这座山城市区内当年的建筑尽管已经所剩无几,但是从那些公共建筑和民居的规模以及精美设计还能推想出当年的景象。向绥芬河市民打听当地著名的历史建筑,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人头楼,‘大白楼,老教堂。”
“人头楼”指的是建于1914年的赤查果夫茶庄,其三四层楼之间外檐下雕有“人头面孔”浮雕,因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此楼原为俄罗斯人赤查果夫的茶庄,用于存贮、检验出口茶叶。1922年被从俄罗斯境内撤回的日本陆军购买,后为日本驻绥芬河领事馆。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苏军一发炮弹将木质顶楼击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为东宁县政府办公楼。1952年后做驻军营房后,顶楼用砖木恢复。
“文革”中“人头浮雕”被凿除,改成葵花雕饰。1992年后改为商业用途。
来到绥芬河时,看到该楼外檐处的人头雕饰已经恢复。经过采访得知,赤查果夫茶庄早在1984年便已被列为绥芬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其修缮和恢复人头雕饰是同年由当地几个民间美术爱好者等出资并亲手制作的。1999年以绥芬河日本领事馆旧址之名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查果夫茶庄”?忽然心生聯想:这会不会是著名的俄侨茶叶商契斯恰科夫设在绥芬河的机构?因为契斯恰科夫出口茶叶必然要通过中东铁路来进行,极有可能在口岸城市绥芬河设立茶庄。早年间常见把俄语中的“契”、“奇”翻译成“赤”或者“支”,“恰”翻译成“查”,“科夫”翻译成“果夫”。如果是这样,那么由这条铁路串联起来的历史将有新的重要发现。但绥芬河的专家对于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并不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曾由原绥芬河区政府翻译具万石(朝鲜族)翻译了俄文资料,赤查果夫茶庄的中文名称自那时才见诸当地文史资料。但具万石已经去世,原文资料无从查找。
伊利亚·费奥多罗维奇·契斯恰科夫(И.Ф.Чистяков)是哈尔滨一位著名的茶叶商,他建造的这座小木屋曾是哈尔滨中国茶叶贸易中心。他曾在20世纪20年代索菲亚教堂翻建时,捐赠了60万银卢布。教堂的南侧,曾有一块汉白玉的标志牌刻下契斯恰科夫的名字和捐款数额。许多老哈尔滨俄侨都曾对记者谈起过这段历史,并告诉茶叶店的准确位置。据澳大利亚籍哈尔滨俄侨、澳大利亚的哈尔滨满洲历史协会主席伊格尔·萨维茨基介绍,100年前,哈尔滨曾向俄罗斯出口大批中国茶叶,而这贸易的领导者就是契斯恰科夫。记者本人也曾在自己收藏的俄文历史资料中查阅到在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茶叶公司的广告,上面标注着这家经营茶叶的公司创办于1903年。
我曾于2004至2006年三次介绍并呼吁保护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茶叶店,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已经采纳了记者的建议,决定保留这座集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于一身的木结构小屋。契斯恰科夫在哈尔滨的住宅兼商店的建筑坐落在红军街与建筑街交界处的二类保护建筑(现汇丰照相器材商店)。
通过艰苦的查找,在翻阅了大量俄文、日文资料后,终于在一本1927年出版的日文资料中看到了介绍绥芬河城市概况的内容,其中就有对茶商契斯恰科夫的介绍。用于音译的片假名与记者收藏的介绍哈尔滨的契斯恰科夫的日文资料中完全一样。并且写明了其总店在哈尔滨,绥芬河只有一家茶商。
至此,一段属于两个城市的历史终于被铁路连接起来。
编辑/桃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