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保护“第二大脑”

时间:2024-06-18

武国忠

有一次,我在门诊给患者看病,忽然听见门外吵吵嚷嚷,我让小徒弟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小徒弟领着一位气呼呼的女患者进来了,原来是因为挂不上号,她和工作人员争吵了起来。我好言好语安慰了这位患者,又给她发了一个加诊号,劝她出去耐心等待。过了一个多小时,轮到她了,还没等她开口,我就说:“你暂时什么都别说,让我先判断一下,你平时是不是容易胃不舒服,吃饭后总觉得不消化?”

那位女士瞪着圆圆的杏仁眼:“哎呀,武大夫,您真是神医!都不用号脉,您就知道我的问题啊!”“哈哈,不是我神,是你刚才的表现告诉我的啊。”

我们说一个人“脾气不好”,这并非是从素质、人格等方面去批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容易发怒、烦躁,总是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的,很多时候都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所以,不要忧虑那么多了,关心一下自己的脾吧!

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D·格尔森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研究显示,这个“第二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记忆细胞,相对独立于大脑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还能够监控胃部活动,并针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应,比如调节消化速度、调整消化液的分泌等。于是,《纽约时报》很兴奋地报道说,人的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它竟然主宰着人的某些情感。

这一发现看起来像是一个突破,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明确地揭示了“脾主思”“忧思伤脾”的奥秘。2000多年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腹部有类似大脑的记忆功能,并且时常挂在嘴边。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东晋时期的名士郝隆,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绫罗绸缎和书籍,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躺,晒起肚子来了。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我晒书。”

以前,中國人都认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这个人“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这个人“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不是。忧思伤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后天之本,人的一切机能都要靠它来提供能量。脾一旦虚弱,人体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论》里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脏”。

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在腹内,保护腹部就是保护我们的五脏六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一般人保养腹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皮囊来保养,比如,加强锻炼,扩张心肺,饮食有节,厚肠健胃等,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圆满。要真正保护腹部,得像保护大脑那样。大脑最怕什么?最怕思虑过度、情绪刺激。所以,保护腹部也不能思虑过度,更不能有过多的恶劣情绪。

曾和一位患者聊天,她说起初发病时的情形:当时她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拿起电话的时候,她在兴致勃勃地吃着苹果,突然听到电话那头说母亲生病了,可能病得还不轻。一刹那,她嘴里那块还没嚼完的苹果怎么也咽不下去了,接下来的一整天,她一口东西都没吃。此后,她就一直没有过好胃口,健康开始一落千丈,各种脏腑的毛病都找来了。其实,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接下来随便再有一点儿其他的恶劣情绪,都会对人造成伤害。而人在这时候开始变得易怒、易烦、易忧、易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不好”。其实,就是脾出了问题,继而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动。

我们常说某人“憋了一肚子气”“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在说恶劣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第二大脑”,并提醒人们要摆平心态,注意养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