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王冬冬 周 赞
2012年,对于中国国产电影而言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以《泰囧》为发端,国产电影在国内票房获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国产影片的票房在当年的每个档期都击败了同期上映的海外大片,不仅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揭开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国产电影在国内院线高票房的序幕,使中国电影逐渐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截至2019年12月6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已突破了600亿元大关。
除票房数据的突破外,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这一年里,一批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不断创造商业奇迹。这些电影大都由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借鉴了国外同类题材电影的类型化手段,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化表达同时兼顾了口碑和票房,获得了大量观众的青睐,是近年来国产电影高票房的重要增长点,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热门,被称为新主流电影现象。有2018年《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珠玉在前,兼顾了电影作品在社会性和商业性上的统一,也实现了现实题材上的拓展与影片质量的提升。继而在2019年,革命历史题材的《我和我的祖国》、灾难题材的《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科幻题材的《流浪地球》等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票房成绩,其中,《攀登者》以其特有的体育类题材,将中国文化价值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精神结合起来建构主题,以强大的故事背景,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流叙事,准确地击中了观众的内心。
《攀登者》的口碑不断发酵,掀起了观众的观影热情,被誉为“年度燃片”。以《攀登者》为代表的,传达中国精神电影的新主流电影,既鲜明地弘扬了主流价值观,生动地传播了正能量,又引领了体现应有的中国风格的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创作趋势。
***总书记在2014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归纳总结以电影《攀登者》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经验,进一步探索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和创作手法,对于让国产影片能够更好地把中国故事讲好,以中国应该具有的独特形象走向世界,符合国内外电影观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旨趣,丰富中国价值观的影像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以电影《攀登者》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从影片的价值观、叙事策略、风格元素的三个方面创作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主流电影如何能做好价值观表达与市场接受的平衡,让中国价值观的输出能够获得更大范围观众的认可。
图1.登山队员砥砺前行
电影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传播方式中的文本,其传播的内容从根本上讲需要表达一种具有共享性的文化价值观。电影的传播必须在电影的文本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某种认同,通过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使观看者通过介入电影文本的意义空间厘定自身经验与世界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电影作品作为一种影像文本仍旧要履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生成意义这三项使命。虽然,对于影像文本而言,这三项功能的完成过程是相互融合的,很难明确区分哪些形式因素仅为某一项功能服务,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出,这三项功能对于受众的接受效果而言的递进关系。
电影文本抵达观众要首先通过获得观众的注意力来实现,它需要在所传递的信息上有新意、有从感性层面吸引人的地方,这是电影的指示性意义层面要解决的问题。观众的这种注意力会在电影作品上停留多久取决于观众对电影的形式产生的期待所获得的结果。
电影的叙述策略往往会通过悬念的设置、故事发展与观众预期形成的惊奇或满足来激发观看者的情绪起伏,进行情感表达,使观众持续投入关注而初步获得影响力。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电影的外在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部电影所要呈现的文化价值观就影响着它独特的形式系统构成,又需要借助形式系统强大的作用力得以呈现给观众,使其产生共鸣,进而强化了观众确定的其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如果在电影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方面未能契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观众的心理需求,出现在价值观表达上缺位的情况,甚至完全陷入失语,那么我们就无法称之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因此,“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一定是存在差异的,但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间,一定存在着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发展,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有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要考量在面向国外市场时,观众能否接受中国电影,以及能否对其中的文化价值观产生认同。因此我们在电影创作过程中,要想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又要积极寻求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性表达。在建构电影文本时,利用不同国家、地区的具有在地性的故事,来呈现具有世界性的主题和文化价值观,找到一种中国与世界所共有的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方式,才能有助于中国新主流电影构建全球化叙事策略,让中国文化价值观拥有更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电影能够传播得更远更广。
电影《攀登者》在主题建构上,呈现出对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超越自我的精神和为此生发出的逾越身体极限的勇气、毅力等对人性光辉的关照。这些抽象的价值观概念最佳的可视化意象就是登山或者竞技活动的故事。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中国国家登山队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片中塑造了几个参加登顶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形象,表现了坚忍不拔、超越自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中国精神。片中人物对征服珠峰的执著则透射出全人类对于攀登的信仰,对未知,对打破边界的渴望。这种价值观借由类型化的电影叙事,让伟大的人性得以彰显,让中国价值观得以传达。因此,国产新主流电影需围绕建构中国价值观来展开类型化叙事,呈现并放大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人类共享的价值观结合的部分。在被网络文化冲击的时代,国内外观众更需要从电影的意义建构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对生活实践的启迪,寻找到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这种主题表达策略更契合当下主要电影观众群体的文化消费倾向,同时以人类共通性的情感期待和对被网络传播技术消解了的意义定位的代偿,完成了与广大观众的共鸣。这是电影《攀登者》在主题建构上的成功之处,也为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事实上,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国外类型化电影输出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价值观表述升华到人性和对人类生存普遍问题的关注层面。李安导演的美国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美军在伊拉克作战的故事。电影没有选择歌颂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是在年轻士兵一天经历中进行选择,通过情节的设计与选择,带观众在电影中体验战争带给一个普通青年人的心理创伤,以及整个国家的浮躁氛围,虽然影片讽刺了围观者对战争的漠视态度,嵌入反战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的内核,但仍旧体现出美军士兵为了维护正义和国家使命付出的代价,从而将观众导入美国立场。反映战争对个体的伤害这一核心理念,是包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孤独的幸存者》《拆弹部队》等影片的集体特征,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可以迎合全球范围的观众心理的,这些影片也藉此得以在全球市场上受到观众的认可。
这些电影表达的都是能够全球共享的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心灵建设有贡献的价值观,通过将人物塑造与国家的在地化特征结合起来,在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主题时,进行国家价值输出。电影《攀登者》同样采取了这种主题建构策略,影片通过塑造登山英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在极端环境下所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挑战自我的勇气与决心,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属于当代中国,主题指向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攀登者们身上的中国特质鲜明,又体现人性普遍的价值取向,让观众容易产生共情与认同,国内外观众在这个故事的情节中可以找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的影子。
图2.黑牡丹注视着李国梁
当电影文本与受众接触时,文本就在一个从创作者到文本再到受众的闭环系统中不断增殖。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主动接受文本中的信息,回想出现过的剧情片段,预测即将发生的剧情,心中会形成对电影的期待,直到影片结束。因此,电影文本到结尾会闭合所有因果关系,如果观众在电影故事发展中获得了与自身经验相吻合的结果,则会得到满足和欣慰感。电影的叙事策略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与呈现,决定了观众会得到什么样的故事。
图3.李国梁拍摄登山队影像
电影《攀登者》中的故事人物事件是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展现与再现,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以两次登顶珠峰的国家登山运动员为主角的故事,方五洲、曲松林、杰布所代表的第一代攀登珠峰的国家登山队员与杨光、李国梁、黑牡丹等第二代攀登珠峰国家登山队员以及协作登山的气象专家徐缨、医护人员赵虹、总指挥员赵坤等。电影《攀登者》在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插叙、倒叙相结合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影片开头在徐缨的回忆中娓娓道来,运用插叙的方式引出登山员之一方五洲的个人经历,而后切入方五洲的个人登山叙事视角来进行1960年那场艰苦卓绝的登山故事。
几名登山运动员踏上由北面坡攀登珠峰之路,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人在食物匮乏氧气不够的情况下艰难架设人梯终于攀峰登顶。在对1975年第二次攀登珠峰的进行叙述时,加入了李国梁、黑牡丹、杨光等人的叙事视角,体现出年轻一辈对挑战精神的理解与继承,在他们的视角中穿插方五洲与曲松林对于国家荣誉与队友生命如何取舍的矛盾。除开对登山过程的队员间的相互扶持与舍己为人,影片还增加了爱情与友情的元素,设置了方五洲与徐缨,李国梁与黑牡丹的两对恋人双线并行的爱情叙事,并加入了英雄救美的经典爱情片元素,方五洲飞身跃起以身为徐缨挡雪崩巨石,徐缨为方五洲所带领的登山队观测天气不幸在珠峰山麓得到肺水肿吐血牺牲,黑牡丹对李国梁的一见倾心,训练过程中帮其掩护。这些类型化元素和情节设计的加入,在传达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升年轻观众的观影兴致,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电影《攀登者》在叙事策略方面采取了类型化的叙事策略,改变了以往的意识形态叙事,把类型化电影中常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与面对艰辛完成对自我的挑战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把关涉家国与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情感结合起来,以个性化的深度叙事凸显人类普遍的情感诉求,达到了以电影故事的个性化“小我”情感呈现与集体价值建构事件相结合的叙述模式完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宏大意义表达的效果。
图4.徐缨参加誓师大会
电影《攀登者》在角色塑造方面,导演选择了演员吴京来饰演队长方五洲。队长方五洲的角色塑造充分利用演员吴京在动作场面上的表现能力,尽量贴合了登山运动员的原型,启用了流量与演技兼具的演员。在方五洲训练登山队员的过程中,有队员对训练所说的三分钟产生质疑,认为不可能在三分钟内完成训练内容,此时的方五洲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站起来脱下大衣,站在了训练起跑线那里,用一连串干净利索的动作,毫无犹疑的脚步,在时间内完成了训练内容。
这一场景内吴京发挥了其动作演员的经验,动作场面不显得累赘与多余,更进一步证实了方五洲这名1960年登上过珠峰的老队员的实力,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也增加了电影画面的可看性。由胡歌扮演的第二代登山队队员杨光,在队中的杨光是个“开心果”,他有着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身上一种独特的魅力,纯粹、无畏、执著与牺牲的精神,在第二次登顶珠峰的过程中遇到风暴时,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具有时代特征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来源于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那一代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海德格尔认为, 艺术的本质是诗。“诗乃是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的道说”。所以说诗呈现了一种无蔽的状态。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当然追求诗性的塑造。那如何追求电影诗性的表达呢?时间作为世界的本质之属性,这里说的时间不是流俗的时间,而是非线性的影像生成的时间,电影作为一种时空的艺术,其诗性就要通过影像最终呈现出绵延的时间感。电影《攀登者》在向观众传达主流价值观主题的过程中,懂得通过对风格系统内的各元素娴熟的运用与艺术化的再创造,在一部电影中构建出电影诗性与商业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在呈现队长方五洲在教室给同学们讲解地质构造课的情节时,有一个同学问方队长为什么当时西方登山界拒绝承认中国登顶过珠峰的桥段,当拍摄方五洲听到这句话的反应时,镜头采用一个正面中景将方五洲的表情与转身的动作包括在画面中,将其与特写从珠峰带来的化石摔碎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达到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度刻画,画面中打碎的是化石标本,随之波澜起伏的是方五洲对当年登峰途中掉落摄像机,没能留下影像资料的遗憾与懊悔。
镜头中以学生的客观视角拍摄方五洲双手将化石从地板上拾起,接着用方五洲的主观视角拍摄把化石标本捧在手心,随后镜头展现的是在第三者视角下的1960年第一次登顶珠峰时,寒风凛冽与皑皑白雪中方五洲一行人丢失摄像机的过程。摄像机在“我”和“他者”之间不断切换,形成了电影空间中的世界是在人物的主体间性之间建构的。
通过画面中空间场景的转换以及人物心理情感意象化的表达清晰地指向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用电影当下时间的现实场景,来表达人物对过往时间的心境,除了这种情绪与心境,空间的转化与人物、场景、服化道的改变快速地跨越了13年的时间,交代了剧情,进行了合理的叙事节奏与情节的设计,暗示了时代的流转。
在时空的交错中和视点的转换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方五洲丰富而复杂的内心,将画面的意义展开。物件细节的隐喻表达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摔碎的化石与方五洲的脸,相互联系以后才体现其影像意义,观众在这样具体的形象中寻找到视觉认同,并将自我的体验与感受代入其中,进一步完成作为观看者的意义建构。
又如在电影《攀登者》中演员张译所饰演的曲松林在国家登山队解散后,申请调回国家登山队的出场画面的长镜头中,镜头摇下来,前景是国家登山队的门,后面是一片安静的训练场地,昔日热闹的国家登山队已是另外一番景象,镜头再往下摇,曲松林背着几件行李走进大门,环顾四周。对电影中现实场景的客观描述,反映了在国家特殊时期的现实情况。画面的内容和意义不再是在规定下构造的, 而是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下获得了自由和直接的表现。可以让观众借助摄像机的运动,更好地代入自我,进入到视听情景当中去。
一般来说,故事按照逻辑来发展,镜头的转接也是按照因果关系来构成的,情节先于情感。而逻辑的隐退正相反,带来的是对情感与内心深处的探索与追寻,在电影《攀登者》的结尾,登山的故事迎来了胜利的结局,画面中吴京饰演的方五洲站在珠峰峰顶,迎着久违的阳光,手里拿着那块他赠予恋人徐缨的化石,望向远方,方五洲望着眼下珠峰的景色,将这块化石长埋于珠峰的雪中。画面中人物的表演始终是克制的,画面中,导演借助那块留在珠峰顶上的化石,向我们传达了一位国家登山队队长的内心涌动的感情,电影中方五洲未曾说出的台词让观众有自行解读的空间,是导演给观众的想象,目的是在观众心中唤起电影中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
《攀登者》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是新中国的故事与经验,所彰显的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与风貌,其受到全民现象级的热议,可以说它是主流电影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攀登者》的突破与创作经验,可以为国产主流电影解决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表达问题提供借鉴。在今后,新主流电影在进行价值观对外输出的探索时,更要注重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化表达,在创作时要融合类型化的手段与方法,为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价值观,走出国门,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下得到广泛关注,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与理解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