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的主旋律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弹幕互动模式与传播研究

时间:2024-06-18

□ 高梦雨

学者张同道从文化形态层面对中国纪录片进行了划分,认为主流纪录片是通过运用视听化手段记录国家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关键节点,为民众提供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像信息。通过正面引导,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现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1]“主旋律纪录片”在文化意义的层面上可以看作是“主流纪录片”,以贯彻主题主线宣传为主,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进行意识形态宣传,[2]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有重要意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旋律纪录片也掀开新的篇章,进入到崭新的发展阶段。[3]不仅在题材、主题和内容上越来越丰富多元,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等方面也实现创新,主旋律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

《无穷之路》选取中国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讲述其在脱贫道路上的困难与努力,展现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以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巨大成效,以真实性、故事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实现出圈,在B站上累计播放1111.3万次,评分高达9.9分。弹幕本义是指军事战场上子弹过于密集而形成的像幕布一样的火力网,弹幕视频借此指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覆盖视频的实时评论文字。本文以B站平台的《无穷之路》弹幕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B站的用户群主要是青年群体,以90后和00后为主,因此研究该平台的弹幕互动对于加强主流叙事和主流话语、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是因为B站实现了弹幕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对B站平台的弹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本文以B站平台主旋律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弹幕为研究对象,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基础建立研究框架,分析受众的弹幕互动模式以及弹幕文化在国家认同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明晰主旋律纪录片的弹幕生态并提出合理建议。

互动仪式链理论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开启了对文化在共同体中如何获得共享和增殖的思考之幕”,[4]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则从微观方面入手厘清了仪式传播的机制,即“由无数发生于特定‘际遇’中的互动仪式(复数)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仪式”不单指正式的仪典活动,还包括“自然仪式”,主要表现为戈夫曼意义上的日常社会交往中的小规模的人际会话。[6]B站的弹幕互动即可看作是一种“自然仪式”,不受“刻板程序”的规约。柯林斯还提出了互动仪式模型,指出互动仪式的构成要件: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二、对局外人设定界限;三、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四、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当组成要素有效综合,参与者会产生群体团结、满腔热忱、自信进取、富有道德感和集体感等感受,[7]即当互动仪式的要素高度融合时,参与者便会有一种“个体对自身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集体意识通过仪式的参与而内化于心的感受”。[8]从仪式互动的结果来看,个体在互动仪式过程的参与中能够生成情感的“群体性沸腾”,随着情境不断切换、个体不断参与及反馈,“群体性沸腾”具有转化为情感互动的“仪式链”的倾向,从而具备持久性、主动性的特征,情感和行为得以聚集,从而促进大众对国家之下自我身份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建构。[9]

主旋律纪录片《无穷之路》弹幕互动模式及认同建构

实时互动:虚拟共在的场景与情感。尽管传统的仪式互动理论强调需要身体在场以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速度和容量方面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共时性和永久性的可能,为参与者们的实时互动提供先决条件。柯林斯本人也指出,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手段使神经系统在远程交往中依然可以直接产生作用,其效果与亲身在场无异。

B站的弹幕互动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播放页的“点我发弹幕”,并且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有X人在看;另一类是通过创建放映室,与一同观看纪录片的参与者通过“发个消息聊聊呗”的方式实现互动。二者都能够通过发送实时消息实现情感的“虚拟共在”,比如在观看《无穷之路》过程中出现的“其余的兄弟们你们好吗”“我是在看的第五位”等弹幕,具有显著的共在性倾向,用户通过此类弹幕的发送在行为上完成了一次“自然的仪式互动”,这种问候性的自然仪式在节目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升温,为后续互动积蓄“情感能量”。值得一提的是B站放映室的功能,通过创建和匹配观影室,不同的用户自主加入其中建立一个虚拟共在的仪式场景,以ID账号显示的个体通过发送消息功能畅所欲言,完成仪式互动的“群体聚集”,并且通过此种“聚集”来对不在此放映室的局外人设限,为后续的仪式互动创建一种共同的经验。

边界延展:“中的仪式和对局外人的排斥。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性,相较于传统仪式中互动的明晰边界和其所导致的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压迫性感受,B站的弹幕仪式中互动的边界对参加仪式的主体、参加的时间和在什么场景下参加的条件并不设限,这种仪式互动边界是自由的,允许更多的局外人和局内人自由进出,并且参与者更容易在边界内展现真实情感。可以说,在观看《无穷之路》的过程中,弹幕互动的仪式边界在物理层面和情感层面都具有延展性,且由于信息的永久保存特性,自由的仪式边界并不会对仪式中的群体情感造成破坏,最典型是的每一集开头的“粤G打卡”“宁A打卡”“云S打卡”和结尾的“感谢国家”“伟大的祖国”等弹幕的刷屏,体现了弹幕互动在仪式边界方面的巨大可塑性和集中性。另外,此类刷屏的仪式具有“地位赋予”功能,将与主流态度不一致的局外人“沉默”并且“螺旋”下去,实现了仪式互动情感边界的设限,使得仪式互动更加集中。

关注聚焦:多元互动和意义共享。拥有共同的关注点是仪式互动最重要的“过程性要件”。互动仪式开始时,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共同的客体(事件或行动)上,通过与他人的话轮转换和行为传动,将自身关注的焦点传达示意给其他参与者。[10]在《无穷之路》的弹幕互动仪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用户对某一情节的共同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对同一情节本身的探讨,还涵盖对该情节的态度、基于个人经验的其他内容延伸以及对某一特殊情节的刷屏等多个方面。比如在第四集《云南怒江(下)》3分45秒处,主持人对“直过民族”的介绍情节中,弹幕中连续出现“学习不一定能改变,不学习一定不行”“学知识会给你更多可能性”等有关学习的讨论,通过文字来传达对学习的现实性思考;在第六集《宁夏西海固》10分28秒处对福建企业家陈德启介绍的过程中,弹幕中刷屏“感谢”“致敬”“这位老板有眼光有魄力”等具有明显认同倾向的态度型词汇,在刷屏机制的“询唤”下,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聚焦于同一段情节并加入到刷屏行列中,诸如此类的弹幕不仅是参与者与纪录片情节的互动,而且还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聚焦于同一关注点的仪式互动与意义相互交融,推动高强度群体仪式团结的形成。

情感共享:集体认同的构建与转化。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模型中,经过仪式构成要件的高度融合后,在群集性的沸腾机制之下,参与者会产生“群体团结”的感受,即个体对自身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在《无穷之路》弹幕互动的过程中,“感谢祖国”“泪目”“致敬”等弹幕的累积汇聚表现出参与者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自豪以及感激之情,这种由情境感染和观众原生情感交织形成的情感成为了互动仪式的情感驱动力,在此机制下个体对于党、国家的认同由微观转为宏观,形成了集体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由积极情感驱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未在参与者退出仪式后而终止,相反,“给我妈买两瓶,支持一下”“淘宝下单啦”“好想试试,此处可给出链接”等弹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参与者认同的实践性转化。除了实践性转化,还包括集体认同形成后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情感性转化,实现个体自我主体性的确认。

B站主旋律纪录片弹幕互动的问题分析

狂欢式参与:话题的失焦与意义的区隔。弹幕发布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结构压力和社交压力,广场式的、多向的、匿名的平等交流将用户从“权利的笼子”里解放出来,扁平的弹幕互动模式构建的言语开放广场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11]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域下,B站弹幕充满了对官方权威和官方话语的反叛精神,弹幕发布者对视频的解读也具有一定的抵抗性。为了追求抵抗意义生成的快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弹幕发布者往往采取“戏仿”“倒转”“嘲弄”“夸张”等方式,这一行为生成的意义脱离了原视频的表达意涵,造成失焦现象。不容忽略的是,弹幕的狂欢化生成需要条件和时间,在弹幕互动初期,“失焦”的弹幕和“聚焦”的弹幕在共时的发布过程中具备对抗性,这种对抗背后更是蕴含着趣味、阶级、审美等本质性的区隔,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主旋律纪录片凝聚意义,形成情感认同。

消极自由:非理性的情绪与价值的偏颇。尽管B站平台对弹幕发布的敏感词语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但是单纯基于AI技术的审核难以完全过滤掉不当言论,因为后者表达方式具备多元性、创新性和无穷性。弹幕发布的自由其实仍然是赛亚·伯林所言的消极自由,强调个体态度和情感的弹幕在弹幕互动过程中出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寻求容易在找到与自我价值观相似的弹幕后愈发强化自我的已有观点,“刷屏”即弹幕以同一的文字符号覆盖视频便是例证。因此在弹幕互动的过程中,非理性的情绪受到文字的暗示和感染易转化为价值的偏颇,若无正确的引导,弹幕互动的情绪极化不仅会对此刻的观看者产生影响,也会因永久保存的特性而对后来的观看者产生影响。

B站主旋律纪录片弹幕互动优化与传播策略

设置互动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站的弹幕互动的特性是自由、多元,利于参与者积极表达自我态度和观点的同时也呈现出低俗、媚俗的负面传播倾向。因此,可以在播放过程中设置问题选择或者回答等互动方式来“询唤”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也可以通过官方账号以评论区置顶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例如在共青团中央制作的微纪录片《撑天》中,河北共青团、安徽共青团、河南共青团等各省共青团官方账号在评论区留言“献给每一位眺望的青年”,形成了传播的累积效果,引导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输出正能量,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驱动力”,从而起到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挖掘仪式焦点,延长仪式互动的情感共振。在传统的仪式互动过程中,参与者对共同关注的客体的焦点传达主要是在仪式互动的过程中,仪式结束之时即是情感衰退之际。但互联网具有时空重组和永久保存的特性,在延长仪式互动的情感共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仪式互动之前,可以通过预告片、先导片、微纪录片等形式为仪式互动的前期设置焦点,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与热情度;在仪式互动过程中,需要及时接受并分析弹幕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内容或者形式等方面做出补救、调整和改进,并设置出网感性强的仪式焦点,为触发仪式互动情感提供动力;在仪式互动过程后,可以依据弹幕互动中的内容制作词云或者短视频等内容,将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符号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留存“物质性”的记忆,延长仪式互动的情感共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主旋律纪录片的圈层传播。

优化弹幕发布,强化仪式互动过程的团结感。在《无穷之路》的弹幕互动观看与发布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弹幕滞后于情节的现象,可能是大量的弹幕加载需要时间,也有可能是特殊题材的纪录片需要对弹幕进行关键词过滤而导致迟滞现象。因此,需要平台优化弹幕发布的技术,减少迟滞感,为用户进行实时的焦点传达提供“无故障”的中介。对于发送弹幕的参与者而言,需要自觉履行弹幕发布的社区公约和规则,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弹幕互动氛围。对于未参与弹幕互动仪式以较低参与度加入观看仪式的观众而言,可以主动选择弹幕过滤功能来增强自我的主体性。总而言之,弹幕的发布行为对于仪式互动的团结感有重要影响,它要求参与者以积极、聚焦的姿态投入到仪式互动过程中,在主旋律纪录片的弹幕互动过程中,更需要正能量的情感驱动。因此,弹幕的发布需要平台、参与者以及观看者三者协力优化,为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发挥作用。

结语

深入探讨B站主旋律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弹幕仪式互动模式,从微观层面上看,能够明晰受众参与弹幕仪式互动的机制,了解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诉求,从而为主旋律纪录片的制作、发布与传播提供借鉴;从宏观层面上看,通过分析个体认同如何转化为集体认同与国家认同,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