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表达与深度开发策略探究——以《安福印记》为例

时间:2024-06-18

□张惠

电视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承担着传播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输出正向能量的使命,其中文化类节目正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文化弘扬、发展、嬗变的最佳舞台。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展现地方魅力,则成了当代地方台文化类节目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承前发展,溯源回首”的创作背景下,地方文化类节目必须在保留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借助日益成熟的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以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文化类节目必须塑造新经典角色、提升新文化素养、开拓新媒介视野,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温度的传递者、情感的延续者,这是当下地方文化类节目创新必须思考的,是在新文化时代找到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

本文将以江西省安福县融媒体中心拟打造一档以安福县为核心的文化类节目——《安福印记》为研究对象,分析安福作为赣文化村落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阐述该节目现有创作条件的局限,并思考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打造一档体现赣文化、展现中国乡村之美的优秀文化节目。

《安福印记》的创作缘起

节目背景。文化,善水流长,泽被千里。就历史哲学思辨而言,文化是流动的,总是在润物无声间传播和交流。江西这片繁盛土壤孕育的文化也在不断流转、交融、嬗变、发展。赣文化是地方历史的流变积累、打碎与重组所冶铸的丰富多元的艺术结晶体,其与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磅礴瑰丽的宏大体系。

安福,在这滚滚奔流的赣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别称,如“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世人皆说安福乃人文渊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可这辉煌的背后是世代安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换取的。安福人民历来崇文尚教,敬贤尊儒,民风淳厚,讲究气节。正是他们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教”,安福才有了“文章理学忠节之邦”的美誉。千年文脉涵泸潇风雅,万峰竞秀写武功神韵,吴风与楚雨浸润,文化与山水交融,才使得这片钟灵神秀之地才最终成为了令人神往的福乡——安福。

创作目的。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深受大众喜爱。在文化复苏的大环境下,文化类节目不仅引领文化风尚,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满足了市场需求缺口,培养了全民文化兴趣,引导了正确的文化审美取向,回应了时代最强音。创作《安福印记》即采用这一理念,将文化认知和保护概念融于节目始终的同时,运用体验式的电视记录形式,增强文化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打造一档属于江西安福人民,属于全体文化爱好者的中国优秀文化类节目。[1]

创作依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坚定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自此“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的理念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也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文化类节目作为文化展现的主要输出阵地,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抓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要点,寻找传播文化内核与价值的新角度新形式,打造一档优质的电视节目是目前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关键。[2]

安福自先秦便存在,全县范围内含有体量庞大、风俗丰富、文化价值极高的创作题材,当地政府极其重视这些文化的保护,花费大量物力、人力编纂了《安福县文物保护单位目录》《安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记载了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的级别、保存状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与传承现状,当地政府还确立了文化项目的传承机制,建立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试点工程。这为《安福印记》的分期创作提供了更多丰厚的理论实践依据,也为节目的体系设计构建、深度挖掘探讨、宣发弘扬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作意义。安福作为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衍生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血脉传承、文化资源都是我国地域文化民俗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我国瑰丽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限于文化本身的留存,更在于印刻着千百年来泸水河流域安福人民的世代繁衍生息。

如今,赣文化隐匿在赣地纵横交错的山岳之间,古代赣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唯有残损古老的文献、浅存于生活的风俗、口耳相传的故事还记录着其“秀美山川才俊涌,镌功孔庙耀春秋”的往昔高光。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为研究对象,开发一档叙述安福故事、传递安福文化的文化类节目,从每一期贴近安福本土特色的小角度切入,让大众对安福产生多元化、层次化的认知,实现安福文化、赣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安福印记》的核心目标与创作意义。

《安福印记》的创作局限与创新策略

传统文化节目缺乏创新活性,以情入理、多元细化是必然趋势。文化全面复苏的时代已然到来,各级地方媒体勇攀改革新高峰。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共成体系——我国地域辽阔但文脉交融共通,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不断交互融合形成民族共融生态体,构成中华文化大成体。我国人口庞大,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追求、审美意识不断发展升华,铸成同心共情意识体。这些就决定了各地方文化类节目在信息生产、资源配置、受众招引上容易出现趋同化,在节目内容编排、视听语言表现、传播推广模式上容易出现同质化,致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因此,《安福印记》要从文化资源整合与节目形式创新、节目内容策划与受众情感互动两个层面入手。

一、就文化资源整合与节目形式创新层面而言,必须梳理好文化与人的关系。地方文化类节目的主要模块包含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诸多要素,面对如此庞杂繁复的信息,文化类节目需要在保留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避免学究化、文献化、刻板化,从而调动受众的互动感、代入感、沉浸感。要做到“内容为王”就必须守正创新,《安福印记》需要在增强传播内容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受众的心理价值、情感需求,做到讲好故事,讲好人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温度的传递者、情感的延续者,这是《安福印记》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就节目内容策划与受众情感互动层面而言,必须掌握电视叙事的艺术。从本质上说,电视艺术主要是一种叙事艺术。[3]安福一直默默承载着安福人民的血脉传承,一街一景、一饭一茶,皆是回忆中挥之不尽的市井烟火。节目可以溯源而上,沿着安福的母亲河泸水,探寻滋养安福人民无数岁月的文化脉络——携武功山的灵秀和激情,穿越峡谷,荡起尘封已久的最美记忆。探寻宁静祥和的古村落,细品香气扑鼻的表嫂茶,观赏古韵犹存的河灯会,梦回乡土乡味的吃新节。这是安福人民创造的文化印记,是独属于安福的文化印记。

要讲好安福故事,不能沉沦于安福的过去,更要注重安福的当下。在新时代,静卧沉睡的安福已再次苏醒,安福人民的耳边再次回荡起那响彻天地的呐喊——“振兴,复苏”。安福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宝库,文化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形成多元共举的繁盛局面:新兴的食品加工厂、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园、中药材种植出口是生机勃勃的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红色旅游开发、革命精神传播工程、红色思想学习基地是经久不衰的红色物质精神文明;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赣地孕育的风味佳肴、代代流传的手工技艺是安福特有的赣地文化。《安福印记》要做好记录者、传播者,更要做“见证中国古县再度生机勃勃、涅槃重生”的文化传承者。

传统文化类节目构架单一,受众共情体悟感差,打破壁垒、重塑形象是必然要求。大众传媒的样态不断推新,传统文化类节目凭借巨大的兼容性不断更新“文化+”节目模式,明星互动、游戏玩法、电商购物、地方旅游等新兴元素给受众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收视体验。但在新兴短视频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节目模式已无法满足受众的多样化、立体化的需求,使得大批固定受众流失,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份额的缩减,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安福印记》应该从节目重新构架与受众情感体悟、节目主持人转型升级与定位找寻层面两点入手。

一、就节目重新构架与受众情感体悟层面而言,必须打破圈层社群化壁垒。地方类文化节目想要破圈造势,就必须了解圈层化、地域化社群的信息流通模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基础用户,为用户提供深层化服务。[4]《安福印记》可以在介绍文脉核心线索的基础上,融入安福县具有典型性、共情性的人物采访,用鲜活深刻的故事贯穿起安福的传承与发展,唤起受众心中的那份共同的乡土乡情。

这些故土难离、血脉相连的安福人民,在这沧桑巨变的时代里不断承前发展。他们是安福各行各业的平凡工作者:他们如落暮低伏祥和,蕴藏着安福的往昔,追忆安福,隐于过去;他们如旭日东升稳重,维持着安福的运行,坚守安福,立于当下;他们如晨曦初生招展,承载着安福的印记,走出安福,走向未来。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丰碑,承载着厚重历史,更不断向外宣扬着故土的嬗变。

《安福印记》推出九期专栏:坚守、家庭、传承、记忆、存在、陪伴、守护、奉献、梦想,将民生与文化共融,将情感与历史相映。以受访者的视角讲述他们为何留在安福,倾听他们心底的愿望,挖掘灵魂深处的“安福故事”,在传播安福文化的基础上,让受众静下来,去聆听乡土的声音,去思考何为安福,又何为故乡。

二、就节目主持人转型升级与定位找寻层面而言,必须塑造家乡代言人。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模式限制了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使其沦为节目流程的背景板。而《安福印记》的主持人将被赋予“家乡代言人”的身份,讲述安福故事,讲述自己与安福的故事。

《安福印记》不同于传统文化节目,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人物之丰富,情感之复杂,这需要主持人有充足丰富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需要以“专业性、纪实性、人文性”作为核心标准,而家乡代言人本就是“安福的孩子”,血脉里流淌着安福的人文基因,熟知安福的地缘情感,是最好的文化推荐官。同时,家乡代言人应积极寻自身定位,规定自身作用,既要讲述自身故事又要充当记者角色,不再是客观视角的旁观者,而是观众和采访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向受众传达信息与情感,让观众真正“共情”,在留白空间引发受众透过故事去思考文化精神,去体悟节目中埋藏的情感价值。

反思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文化类节目的设计创造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中国传统元素、人物、风景融入其内,而是在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进行创作和设计。传统文化是中式审美的最好承载体,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体现与蕴含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文化复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5]在新文化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转型升级是对中华文化复苏时代的最好回应,媒体人的沉淀成长是对各级传媒的最好付出。文化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媒体人应提升文化底蕴,成为深度思考者,在《安福印记》制作过程中思辨探讨如何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分类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百家齐鸣的局面中输出地域文化,如何平衡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通俗易懂的视听语言间的矛盾,如何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沟通的共情桥梁。这些都是促进地方宝贵文化资源更好传承发展,避免少数民族历史哀歌和文化悲剧的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多元融合的道路已然探明,媒体人应培养综合能力,成为多元破壁者:在前期调研中与受众产生双向联系,与受众共鸣共情,为受众提供精准深层化服务;在拍摄过程中培养现代媒体意识,充分汲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体潮流元素,为节目提升时代号召力;在整体创作中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各个媒介板块,串联节目进程,运用自身与媒介的多模态,在跨界人员、受众、节目之间构建有机链条,成为一名全能策划人。

媒体人必须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必须因时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打造更加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媒体人不仅是传统文化记录者,中华故事讲述者,更是“文化匠人”。“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唯有一颗赤诚的文化之心,才能将“匠人精神”融入“匠人故事”,让国民看到传统中国文化真正的“灵”和“魂”。《安福印记》采访传统文化传承者,记录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全媒体推广,将地方山水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给国民,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在记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将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6]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