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悬崖之上》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表达

时间:2024-06-18

□ 焦文静

《悬崖之上》开头通过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故事的背景,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扶植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伪满”哈尔滨特别警察厅特务科屠戮地下抗日组织及爱国人士。伴随着直升飞机嗡嗡声音出现,画面切至在大雪中缓缓落下的四个降落伞上。四位接受任务的共产党员分成两组,前往哈尔滨完成任务,但因前来接应的同伴叛变,前方等待他们的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复杂环境,但他们不畏牺牲与敌人斗智斗勇,坚决履行并完成自己的使命。正是在这样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设定下,加上后续出现的群像人物,使得影片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不仅要按照故事发展的进程来叙事,还需要交代每个人物单独的线索情节,并加入倒叙或者插叙的叙事手法,让故事和人物的呈现更加鲜明立体。除此之外,影片中充满了极具张艺谋个人特色的隐喻符号,并通过“乌特拉”的隐喻和黑与白的色彩隐喻两个方面发挥了它们对电影主题的隐喻和构建作用,展现出作品的细节设置及画面色彩。

多元化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对于影片主题的表达至关重要,该影片使用了近来兴起的段落单元叙事,但是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它的段落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每个单元都不是独立性的叙事,而是承接在一起进行叙事的。每个单元的故事主题以字幕的形式呈现,有些单元的字幕可以预示后续的发展,也有些单元的字幕给观众留下悬念。影片共有七个叙事单元: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和前行,环环紧扣,串联起整部影片,形成强有力的叙事节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强戏剧的叙事情节。影片有七个叙事单元,每个单元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根据事件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单元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第一个单元是“暗号”,首先暗号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独有的联系方式,比如楚良身上带的“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梅兰芳旅美记》,不知晓其中奥秘的人只会以为是一本普通的书;其次,它的出现为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预示着他们接下来的行动都需要对暗号,即通过两人对话或者特殊的文字密码来确定彼此的身份。张宪臣冒着危险在卫生间墙面上留下暗号,提醒二组有叛徒,接头的人是特务,但二组的王郁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对的暗号,因为墙上的暗号画面被导演隐藏了。而当故事进行到第四个单元“迷局”,观众才知道王郁看到的是被修改后的暗号。她在看到错误的暗号后果断决定让同行的人一起下车,这正是凭借着她对丈夫的了解而做的决定。楚良看到小兰被特务带走,在不知情的情况求助冒充同志的特务,这时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不同的信息。二组的离开既保护了一组的人,也给他们留出了继续行动的机会。

第二个单元是“行动”,一组在努力与上级联系,但是上级给的指示是需要二组楚良身上的密码母本《梅兰芳游美记》,不幸的是张宪臣在外出买母本回来的路上因为找自己的儿子被特务抓住。至此,所有的行动都被打断,小兰也处于危险之中。当故事陷入僵局时,观众看到第三个单元是“底牌”,于是会思考他们的底牌是什么。当逃出的张宪臣猛地被拉进屋里后,老周的转身会让观众一下子明白,原来老周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意味着乌特拉行动会出现转机。但是作为底牌的老周到底该怎么做,在接下来的“迷局”“险棋”“生死”和“前行”单元,他都是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出现的。而且当观众知道老周的身份后,其实也就知道了所有人物的身份,观众就由限制视角转为全知视角。所有的主线任务更改并且回到了老周这里,他要做的就是找到小兰,并且救楚良和王郁,接下来的两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他如何去做展开的。这样每一个单元都为后续单元的发展做了铺垫,整个过程的戏剧张力十足,随时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强有力的叙事节奏。作为一部优秀的谍战片,纵观整部影片,紧张的情绪贯穿始终,叛徒泄密在先,特务围堵在后,一组和二组无法取得联络,二组又被特务控制,风雪笼罩下的哈尔滨遍布杀机,中间不断出现新的激励事件,呈现出了强有力的叙事节奏,牵引着观众的情绪。虽然开头的节奏推进比较缓慢,但是所做的铺垫是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也是环环相扣,在电影高潮时的感情爆发浓烈而深厚。[1]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设置的悬念,它是构成影片情节最具感染力的元素,并且可以维持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2]

首先是人物的设置,张宪臣经验老道,王郁沉着冷静,而楚良和小兰两个人则比较稚嫩,所以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小兰被带走,楚良贸然求助。在影片24分13秒处,张宪臣和小兰合力杀了特务逃出列车,这里的动作戏就比较多,而且整个打斗都是在狭小的房间里面完成的,导演运用了很多俯拍镜头和特写动作,并运用了慢动作。之后因为下车要被检查,张宪臣去找人换票,换好了票却找不到小兰,小兰去哪里了,观众也会跟张宪臣一样担心,但他只能先离开。随后影片倒叙回到了小兰还在车厢的时候,她回到了之前他们打斗的房间,然后通过跳窗的方式离开了列车,这个情节设置就是用来激起观众对女性人物天然的保护欲。她本来是可以等到张宪臣一起过来的,但是她一个人先走了,还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这就一下子让整个节奏紧张起来。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兰突破了自己拿枪杀了敌人,并且成功到达亚细亚影院,面对强敌她展现了一个稚嫩的年轻的革命者的面貌,这次任务也让她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

影片里面有很多细节的设置都很有悬念,比如第一个道具白色药片,它的设置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他们四人一落地,第一件事就是张宪臣分药分组,药片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谁又会用到药片,这都是留给观众的疑问。第一个单元“暗号”里面,王郁看到的暗号究竟是不是张宪臣写的那句话,这是观众一直存在疑问的。因为王郁和楚良一直被监视,所以她为了告诉同伴只能冒险吃了随身带的白色药片,并借此机会来医院告诉楚良。也正是借着他们两个在医院的契机,老周找到了独处的机会告诉他们,他是上级党组织安插在特务科的秘密情报人员。正是这次会面为后面两个人的出走做了铺垫,药片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白色药片的功能就是结束生命,所以才会把夫妻和情侣拆开执行任务,也是避免被折磨之后招出另一组,这一细节说明了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参加这次任务的。

符号化的视听隐喻

符号具有表意作用,服务于电影主题。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外一种事物。许多导演喜欢在影片中把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使其产生出全新的含义。在影视快速发展和繁盛的今天,视觉隐喻对于影片的叙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隐喻是导演意图和观念的符号化表达,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呈现,揭示画面背后的内涵,塑造影片的意义结构。因此,不管是剧中出现的台词“乌特拉”,还是画面色调呈现出的黑白对比,都包含着导演的深层用意,并通过这些让观众更加透彻地了解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乌特拉”的隐喻。“乌特拉”贯穿《悬崖之上》全片,它是这次行动的代号。作为行动的代号,为什么会选取“乌特拉”?剧中提及“乌特拉”是俄语,这与影片选择的时代背景有关。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哈尔滨,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非常亲密,很多共产党员都要去苏联受训,所以在影片里出现的接头代码都是苏联教官教的,这也为后面谢子荣说不出他们联系的代码母本做了回应。影片中关于“乌特拉”的含义,剧中的对话提及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影片38分14秒,小兰和张宪臣当时因为各有心事,两个人都睡不着便来到阳台交流时提及,张宪臣问她知道“乌特拉”的意思吗,小兰说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张宪臣抬起头看着夜空说:是的,天亮了就好了。这个天亮了一方面指的是他们的期待,预兆即将展开的行动;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天亮了就代表黑暗即将过去,他们的坚持也终将迎来光明,革命也会取得胜利。张宪臣是记者出身,他因为工作的原因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到时代、世界与国家的变化,而小兰还带着学生的稚嫩,她对未来的发展还不甚了解,却也能看出她眼底坚定的信念。他们抱着赴死的决心踏上战场,自己性命难保,但心里还始终挂念着爱人和亲人,这种特殊而难以言说的情绪表达就通过两个人简单而真诚的对话传达了出来。

“乌特拉”的含义第二次被提及是在影片结尾处,上次对话是张宪臣和小兰,这次对话的对象换成了老周和小兰,小兰哭着问老周:我们能看到天亮吗?这样的聊天场景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之前她和张宪臣阳台聊天的场景,这样的重复加深了观众的印象。这两次回答,张宪臣和老周都给了小兰希望,但曾经的战友张宪臣和心上人楚良已经光荣牺牲了,再次提及的内容会触及观众内心的柔软。“乌特拉”的含义进一步深化了革命者对于光明的向往,对于革命胜利的渴望,他们不断提起也在侧面说明“乌特拉”行动非常重要,而且“乌特拉”所代表的光明前景是革命者的精神支柱。

黑与白的色彩隐喻。张艺谋的作品极具个人色彩,之前的作品多呈现出浓郁的色彩风格,而这次影片的色调则处理得比较压抑,可能是要跟当时的黑暗时期相对应。整个影片的色调表现为黑与白的对比,而这种黑与白的对衬也将谍战片紧张危险的氛围营造了出来。影视作品氛围的渲染需要画面的色彩以及布景等多个方面合力作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雪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冬季的意境之美,雪景与人物身上所穿的黑色风衣以及哈尔滨街景建筑的暗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最有冲击性的开场,在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中,加上风声的烘托,书法字体的黑色片名《悬崖之上》以占据整个画面的形式出现,着重用笔墨飞白使线条呈现出黑中有白、黑白对比的形态,用此隐喻影片剧情的刺激与冲突。导演选用一个大的俯拍镜头,大片的雪花背景中,四个白色降落伞在缓缓降落,通过这个镜头也展现了人物出场的环境。中间运用了人物主观的下降镜头,大片的雪花直扑镜头,在碰到障碍物时的天旋地转,降落后他们提防着四周的动静。通过极端环境来进行黑白的对比处理,隐喻了他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影片当中,有一场很有代表性的戏出现在影片29分45秒,画面先展现了一个大俯拍镜头,大片的雪花飘落作为前景,两条平行的列车上面也盖着雪花,张宪臣去换好票后却没找到小兰只好先行离开,而当观众都在担心小兰时,画面就转到小兰从列车跳下,迈着踉跄的步伐沿着列车的方向往前走,因为奔跑而发出急促的喘息声,而列车另一边的特工还在搜捕她,他们沿着列车的方向搜查。这时的雪越下越大,配合着紧张的背景音乐,特工和小兰各自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的画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中,雪是一直下着的,一方面它可以与黑色的场景做对比,因为影片中的很多建筑都是暗色调的,人物的服装大部分也是黑色或者深色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任务还在继续,雪一直下说明黑暗势力还一直存在着,他们还需要不断斗争,不断前行,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整部影片都在下着雪,但在影片的结尾处雪终于停了,老周把张宪臣和王郁的孩子送了回来,太阳照在了人物的脸上。王郁和孩子们相拥在一起,这时老周和小兰的眼睛里也有泪光闪动,这也意味着光明终将来临,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作为结尾,画面的前景不再是飘落的雪花,与前面的画面对比,一切都有了一种尘埃落定之感,影片的结局也解决和满足了观众释放情感的期待。

结语

整个影片以简洁明了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情节打动着观众,加上群像人物的设置,更是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光彩。不管是记者张宪臣,还是知识分子小兰,还是冒着巨大压力潜伏着的老周,不管他们曾经是什么样的身份,做着什么样的职业,在完成革命任务的道路上都在努力斗争,他们给人们展现了不同的革命者在面临敌人时舍身忘死的精神。正是有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国家才迎来了光明。本文由叙事结构和符号隐喻两方面切入,详细阐述了影片所展现出的强戏剧的叙事情节、强有力的叙事节奏、“乌特拉”的隐喻和黑与白的色彩隐喻。尽管在后半段没有演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只是简单交代了那个重要人物被救出来了,但是人们依旧能够想象出这其中的不容易。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战争一直是一个离人们相对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但是这部影片紧紧抓住观众的神经,传递着创作者的意图,让人们时刻铭记现在的和平离不开那些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愿历史不会被遗忘,英雄被铭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