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 李蔓丽
《春江水暖》是由导演顾晓刚创作的首部家庭题材剧情长片,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富阳人,他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以杭州富阳从县级市变为杭州的一个区,在迎接亚运会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旧城拆迁和新城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富春江边一个大家庭为70岁母亲祝寿,母亲却在寿宴上中风,四兄弟不得不面对轮流照顾及赡养失智母亲的故事,突出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家庭关系中人情冷暖的多面性变化。这部影片直面现代社会家庭矛盾关系,由非职业演员出演,使用富阳方言,富春江、拆迁楼、居民楼等城市物象也让鲜明的城市空间在富阳的具象景观中得到展现。影片还运用中国山水画的卷轴式美学与镜头构图巧妙结合,展现了中国典型式家庭结构的真实表达,折射出当下个人与家庭关系的真实写照,既向观众反映了中国普通家庭的矛盾生存状态,也表现了属于江南地域的人文风貌。
家庭表达。电影是传播乡土文化的媒介载体,人们透过银幕能够对地域人文与乡土风貌获得深刻的体验与认识。“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标志。”[1]《春江水暖》透过几个简单的物象符号交代了顾家人的生活环境,以外部空间的画面影像展现家庭内部空间,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典型的家庭结构关系。《春江水暖》的符号化表达,拓展了影片的多重隐喻意义。导演通过富春江、中式饭店、捕鱼船、居民楼等重要场景符号,将家庭矛盾问题与家庭代际冲突相结合,使影片的叙事主题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利用城市空间的物象符号扩大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结构具有独特的内在属性与伦理关系,电影《春江水暖》以纪实性影像拍摄手法聚焦小城富阳一家三代人的冷暖人情,突破以往家庭题材剧情片的底层叙事,呈现了在“家”这一空间中所展现出的普通中底层群众日常家庭生活场景的伦理关系。餐桌是片中为老母亲祝寿这一段落的重要场景符号,影片借助在老大饭店的中餐厅这一公共参与的家庭空间中置办寿宴,以三分钟的长镜头表现一家人为70岁母亲祝寿的场景作为开场,通过镜头移动、人物出场、光线设计烘托庆寿氛围,寿宴场景充满喜悦与欢乐,贴近生活化。镜头运动以顾家老母亲的位置为中轴线进行左右横移,家庭人员以进入镜头的方式登场站立于餐桌前依次进行角色介绍。由于突如其来的停电使画面濒临黑暗,整个餐厅的环境十分暗淡,这样细节性的光线设计暗示了老人的寿命将近。剧情设置环环相扣,以老母亲在寿宴上突发高血压中风病倒这一事件为切入点,照顾中风失智母亲的问题打破了大家庭表面的和谐。由于父亲早逝,老大不得不扮演“长兄如父”的角色,一边要忙于饭店一边要顾及兄弟困难,将母亲接回家中照顾,而因老三赌钱被追债,老大借钱给他使饭店惹上风波,不得不忙于饭店生意,又将老母亲送至养老院,老三赚了一些钱就将老母亲接回家中赡养等一系列故事,观众得以对家庭结构和伦理关系进行深度思考。此外,四兄弟所面临的老母赡养难题在顾家大家庭中的复杂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典型家庭结构的关系表达,刻画了亲缘关系在家族体系中的人情底色与现实写照。
城市物象。“物象符号是存在于画面语言的重要表达。”[2]《春江水暖》选取了大量的物象符号来辅助影像的空间叙事,通过一条富春江、一艘渔船、一幢居民楼等这些物象将中国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揉碎在富阳的山水之间与楼巷之中。在空间意味表达上,富春江作为影片叙事的固定空间是明显的地理特征标志性自然意象,它是渔民打鱼售卖的交易市场,是游泳爱好者夏季游泳的江边浴场,是人们闲暇游玩的垂钓胜地,富春江在电影叙事中具有强烈的地域符号性。影片正式开头以全景展现老二夫妻在富春江上驶船打鱼的场景,镜头设计含蓄唯美,天色渐亮,江上灯影阑珊,前景是寒颤而幽静的水波掠影,后景是灯火明亮的城市居楼,在明暗光线对比中生动写实地刻画了江上渔民的形象。渔船作为老二一家的居住空间与谋生工具符号,多次展现了老二一家人在船上打鱼、吃饭、聊天、睡觉等生活细节,表达了老二这一人物身份的生存空间。
居民楼是物象符号中的建筑符号。在居民楼拆迁的这个场景段落中,镜头运动将建筑空间的墙体与窗框相结合,通过摇和拉的运动方式展现建筑中的多重画面,使摄影机视点从窗内看阳台到身处窗内再看向窗外进行组合叙事。镜头首先呈现的画面内容是两兄弟站在阳台上,通过镜头运动拉至摄影机所在的窗框位置,再左移镜头展现室内的空荡环境,通过摄影机的连续性运动,营造了一种扫视感。这一拆迁画面不仅将房屋内陈旧的残余物件与墙面裂缝进行了细节性的描绘,而且通过镜头运动表现工人在拆房屋中砸、拆、扔等动作,描绘出了居民拆迁楼物理空间的破碎性。这个三分钟左右的镜头在空间意义上展现了富阳老旧居民楼在城市规划与改造中的变迁,镜头运动将个人的离开和城市拆迁的叙述联结起来,暗喻了个人生存、旧楼拆迁与城市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地理空间的破碎变迁映射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这一画面镜头既是对地理空间表征的现实再现,也是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社会观照。
线性叙事。“电影在时间上的叙事结构主要有线性时间叙事、交织对比时间叙事、回环重复时间叙事与片段组合时间叙事四种类型,不同叙事模式各有所长,电影导演会根据电影叙事需求进行相对应的选择。”[3]《春江水暖》采用线性时间叙事模式,以四季变化作为剧情结构设置和场景环境刻画的重要依据,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置于同一空间构建线性叙事逻辑。影片始于夏季一场喜庆温馨的祝寿宴,终于春季一场灰暗悲寂的送葬礼,将住在杭州富春江畔一个普通三代家庭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一系列亲情与现实考验的故事通过时节变化有层次地展现了出来。影片采用分段式叙述四兄弟轮流赡养老母矛盾难题及个人家庭困境,老大夫妻二人忙于饭店生计无暇顾及老母而送至养老院,因女儿顾喜毕业后不听从安排,选择与留学归来当教师的江一恋爱所产生的代际冲突;老二一家面临房子拆迁,因儿子结婚买婚房举家暂住渔船而无地赡养老母;老三带着脑瘫儿子给人看场,四处赌钱,为借钱被追债,最后被抓入警局;老四三十七岁不着调,居无定所,干着拆迁工的工作。影片通过对四兄弟的角色塑造,体现了碎片化的情节叙事,将独立的小个体事件嵌入大家庭的关系结构中,使其叙事逻辑不散漫,叙事结构由大到小、层层深入,实现了影片内容叙述机制的完整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客观展现了时代、家庭、个人在“城乡建设”背景下真实的、具体的、现实的变化。
《春江水暖》在线性叙事结构上既展现了都市家庭的生活图景,又完成了对社会现象级话题的客观再现,使观众从顾家大家庭的赡养老母问题、婚恋观念冲突、人生选择问题中审视自身,强化了观众对于家庭观、婚恋观、人生观在社会变迁中的价值建构,影片也唤醒了观众对于中国典型家庭亲情关系结构的认知记忆,书写了江南地域文化表征下平凡质朴的家庭人伦情感表达。
镜头构图。长镜头是这部影片在拍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镜头形式,在拍摄内容和构图方式上体现出一种诗意化的审美表达。影片通过借鉴中国山水画代表名作《富春山居图》,挖掘电影画面的视觉美感,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卷轴美学运用到镜头语言的呈现中,通过横移长镜头的构图视点,打造了“形神统一”的画面美感,增强了观众游观式的观赏体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增强了对于画作《富春山居图》的理解。在整部电影中,描绘顾喜和江一在富春江边约会去见家长的长镜头让人记忆深刻,这个长达11分钟的长镜头在大远景和全景中反复横移推拉,导演利用摄影机跟拍的拍摄方式,从左向右横移,通过大远景跟随式镜头表现江一在水下游泳与顾喜在岸上走的画面,以一镜到底的画面记录了跳水、游泳、走路、坐船一系列的人物动作,真实呈现了两人约会这一段落的时间性。这个跟拍长镜头借鉴于中国山水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空间的丰富性与辽阔感,将画面内容表现得更加充分具体,在卷轴美学中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效果。如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提到:“中国画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4]影片在这个11分钟的长镜头中突破时间限制,完成了镜头表达下的诗意叙事,展现了富春江边的人物活动与自然景象,有岸边垂钓的人,有在台阶上散步的人,有两岸旁的垂柳绿荫与亭台楼阁等。同时,以顾喜和江一在岸上的对白交流进行完整叙事,镜头最后呈现了两人奔跑上船,在由近到远的景别空间中对两人的情感状态寄予绵长的祝愿。
影片在镜头构图上实现了视觉画面上的审美意境,凸显了江南地域的意象化风格。全片运用大量的固定镜头来表现一种简单含蓄的诗意之美,如在不同季节拍摄江上老二家的渔船,将江枫渔火和独钓寒江的诗性意境映入现实。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鹊山公园的香樟树,成为了片中两对年轻人谈恋爱约会的地方,表达了一种青涩与宁静的感觉,更加生动地将自然景色与地理环境融于江南水乡之中,凸显地域化的审美特性。
绘画美学。《春江水暖》将江南地域历史文化与中国山水画作相结合,创新了家庭伦理剧情片类型创作新范式。该片作为顾晓刚导演的首部家庭题材剧情长片,在展现了本土化的类型融合中,借助对《富春山居图》的灵感思维,结合“家庭情感+传统绘画”的诗意化影像审视社会现实。影片实现了对普通家庭生活的真实刻画,在故事表达与文本内涵上倾向于现实主义色彩,将养老、婚嫁、死亡、工作、拆迁、个人利益等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融于影片的叙事主题中,聚焦普通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抒写人情冷暖的同时满足观众的观赏趣味,深度描绘了城市变迁中普通人的生存镜像。
从影片的片名来看,《春江水暖》的英文名为“DWELLING IN FUCHUN MOUNNTAINS(富春山居)”,沿用了《富春山居图》的官方译名,从创作形式上凸显电影也是一幅山水长卷的美学表达,也揭示了影片“春江水暖”的内涵意义:居于富春江岸,在温情冷暖中感受乡土情结与家庭故事。更为巧妙的是,音乐作为影片的听觉符号,为故事内容的情感渲染制造了一种“追溯古今”的叙事氛围。导演对音乐的选择与运用打通了与山水画之间的有机联结,如影片将窦唯的《笛音夏扇》一曲隐匿于片中的诗卷意境中。
江南景观。《春江水暖》在影像表达上呈现了江南小城的地域特征,电影不仅描绘了富阳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貌,还赋予其一种宁静诗意的本土化特点。如拍摄地的地域指向性、鹊山公园的香樟树、顾家老母亲祝寿宴礼俗、顾喜在江家渔船上的婚礼仪式等,影片在一山一水的江南地域情景中展示了富阳的地方性特点,加深了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记忆认知。影片极大地丰富了剧情片在视觉呈现上的审美意蕴,是小成本艺术电影类型与绘画美学融合的一次本土化尝试。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江南电影的叙事广度,折射了当下社会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家庭矛盾困境,引发观众对于个人与家庭亲情关系的深层思考。
作为一部家庭伦理题材的剧情电影,《春江水暖》采取的类型融合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影片关注时代变迁,将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结构嵌入到富阳城市的地缘文化中,实现了对审美空间与观众旨趣的双重扩展。电影的惊艳之处在于导演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与电影媒介的互联性,尝试从日常生活、人物角色、经典画作、地理景观中描绘一部兼具有具象化、诗意化、本土化的电影作品。
顾晓刚导演十分重视个人化的影像风格,影片创作将家庭生活置于时代变迁、地域文化与社会问题的现实环境下进行了新的艺术表达,在空间呈现上对家庭表达与城市物象进行符号化书写,在叙事表达上运用线性叙事逻辑,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卷轴美学讲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普通家庭故事,塑造了具有社会典型性特征的中底层人物群像。该片从中国画的审美形态中汲取视觉审美经验,将中国绘画的气韵之美与地域文化多元融合,是对家庭伦理片的类型化突破与实验性创作的有效尝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