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 王淇民
在如今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社会化媒体赋权个体交往行为,个体主体性意识普遍崛起,老年群体拥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许多“老年网红”,他们主动融入互联网多元文化,从传播对象转变为传播者,以知识分享、经验传递等多种形式与数字网民展开互动,进行跨圈层交流。基于这一语境变化,本文针对《吾国吾家》这档以挖掘“国之大家”老年叙事的纪实性访谈节目展开具体分析。
老年叙事以老年人为传播主体,通过口述、文字、影像等方式讲述老年人自己的生命故事,起到价值传承、经验传递等的重要作用。老年叙事视角对于透析当今互联网生态发展有重要作用。近些年许多“老年网红”频频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出圈”,在展现老年人积极心态、丰厚人生阅历、跨代际生活化交流方面深受年轻人喜爱。纵观当前网络社会“视频化生存”的现状,许多“老年精英们”纷纷主动融入年轻文化,在新的语态环境中与数字网民分享知识,进行情感互动。
例如,号称“不刷题”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通过有趣的“探索实验”将理论变枯燥为生动,带领年轻人探索物理世界。还有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以通俗有趣的讲述辅以丰富的图像内容为年轻人解答深海疑惑,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从一个个以个人叙事视角主动分享知识的“老精英们”身上,青年人打开了知识的“新蓝图”,发现了许多精益求精、刻苦奋斗、敢于冒险等前辈优秀的品质。
从话语的传播效果看,这群“宝藏老人”的互联网“破圈”既是迎合了当下多元文化交流市场的创新之举,又是作为“讲述者”“专业人士”的一次主动出击,由此建构出当今社会传播主体多元化下独特的“文化景观”。老年叙事语境已逐渐成为互联网及大众媒介进行老年形象建构的环境重要表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语境变化分析访谈节目主持人在功能运用与价值探索上所作出的努力,以期为老年叙事语境下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会个体普遍主体性意识崛起,老年群体慢慢从“数字难民”转变为“数字移民”,从“被动出场”转向“主动呈现”。越来越多节目重视老年人的自主性地位,以访谈、演绎、纪录等多种方式“讲好老年人自己的故事”,老年叙事语境逐渐形成。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功能呈现有时会直接影响老年主体的叙事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老年叙事的最终完整性依赖于节目主持人。
诚然,学界较早关注到了老年节目中主持人的功能价值及实践效果,但国内学者较少将老年叙事语境运用于具体节目分析,针对主持人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角色实践等。杨松认为对于从事老年节目的主持人“热情第一位,经验第二位”尤为重要。王乐斌强调了对于主持人来说,老年人是长辈,更是朋友。周霞从主持风格入手,指出主持人不能是传声筒、说教者,而应是“心连心”“面对面”的情感驱动者。
如果从实践角度对老年节目主持人展开具体研究,人们则可以追溯到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固定栏目的主持人沈力。上世纪90年代,60岁的沈力返聘到央视主持老年节目《夕阳红》,很快节目就红遍全国。从沈力身上所传承下来的经验是:主持人应“礼貌而不怠慢,亲切而不随便,谦虚而不傲气,大方而不俗气。”进入融媒体时代,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电视节目不断创新,一直以来将老年人只视作传播受众的趋向正在改变。本文认为老年人是传播者,老年人的丰厚阅历和独特故事,是节目的独特财富,也是年轻人难得的生活借鉴。因此,针对老年叙事这一新语境下访谈节目主持人该如何进行功能呈现具有研究必要。
《吾国吾家》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宁听”工作室打造的,为我国党史、国史及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相关人物,撰写“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的访谈节目。截至2022年10月,节目共播出23集,主持人王宁与一群“国之大家”,同时也是一群“80、90后”甚至百岁的爷爷奶奶展开了一场心与心的真诚对话。在访问过程中,主持人不断挖掘每位嘉宾身上的独特叙事,并试着将个体、“小家”与“国家”进行情感同构,实现“为人民留史,为社会留记,为人物立传”的美好初心。
“为人物着色”:主持人的立体化叙事。《吾国吾家》节目以纪实性拍摄方式,为一群“宝藏”老人留下珍贵影像。节目团队曾感慨,“与时间赛跑”只为“这些‘思想财富’必须留下来,他们走过的那段历史,人们绝不能忘记。”秉持“为人物立传”的使命,节目团队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从立体化角度丰盈老年叙事文本,打造具有情感温度的故事化内容。
首先,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吾国吾家》以历时性的叙事方式,编织人物“生命曲线”,勾勒人物的成长历程,增强了人物的历史感。在采访中国当代作家马识途先生时,主持人通过声音“出场”的方式,辅以影像、图文等内容,将马老年轻时参与党的地下工作经历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相衔接,通过讲述皖南事变、一·二九运动等历史节点,串联起人物的个体命运转折,营造出故事的紧张感,扣人心弦,抓人思绪。在讲述中,他分享了自己与鲁迅两次见面的经历,节目通过这段关系的引入,强化了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感知,以独特的视角引出个体的生命叙事。由此,老年叙事文本从历时性角度变得富有层次与温度,实现个体与“家国”历史的“共振”与“互嵌”。
其次,节目主持人还通过在场性语言,参与到与嘉宾的共同叙事,以故事化编码强化人物真实性,挑起对于人物“背面”的好奇。在采访国家一级演员王晓棠时,主持人与嘉宾相约在艺术成就展,在现场主持人从一幅电影海报开始,勾起了王晓棠21岁第一次出现在电影屏幕的记忆。1955年,王晓棠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借调拍摄了人生第一部故事影片《神秘的旅伴》,主持人问到是否有遇到过困难要反复拍摄,王晓棠回忆起当年饰演“马帮女儿”学习骑马,日复一日记录心得体会的经历。通过一块块回忆碎片,节目带领观众挖掘人物身上真实的心理动程,将望而不及的荧幕形象拉回至眼前,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一面。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曾言,“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但也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在一场场浪漫回忆中,主持人携嘉宾共同找寻时光碎片,感受着人生的五味杂陈。
“跨代际交流”:主持人的生活化表达。在《吾国吾家》节目中,主持人需要考虑访谈嘉宾年龄的特殊性,在代际差异间找寻一种舒适的交流语态。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姿态与老人交流和倾听老人的个体叙事是主持人访谈的关键。曾经《夕阳红》节目的主持人陈志峰表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一个节目的成败,采访对象心态是否放松,表达是否生动,对节目的观赏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年龄差和距离感的问题,实现跨代际生活化交流成为主持人访谈的一大考验。
首先,节目中的老人大多已是银发一族,同时他们还有着“专家”“学者”的身份。为了让观众更加接近于他们的生活,呈现真实的老年叙事,就需要让人物“软着陆”。一方面,主持人需要让老人们的“专业”“软着陆”。在采访中国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时,主持人亲自体验心肺复苏的实操过程,并且示范了AED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体验式的采访自然又真实,让观众从节目中有所感、有所知、有所得。另一方面,主持人要让老人们的“角色”“软着陆”。换言之,主持人需要通过跨代际交流的方式,消除彼此年龄的隔阂。在节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持人王宁亲和、细腻、温柔的风格。不少网民在观看节目后形容主持人“有着‘回娘家’‘闺女式’的亲和与松弛”。正是王宁亲切而真诚、体贴而不造作的朴实对话,让人们相信并且接近了老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其次,主持人没有所谓的“矫饰感”,这让观众更能共情于这场跨代际的真实对话,关注老年叙事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内容,从字里行间体悟人生哲理。主持人在访问过程中时常会触及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议题,例如在采访108岁高龄的马识途先生时,主持人提问马老:“您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采访生于抗战时期,在战火中艰苦读书的魏江春院士,主持人提问,“您觉得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让更多的人对草地专业有所认知,主持人带着“研究‘草’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询问仁继周院士。“将草地与农业结合起来”,仁老从一开始想让人民吃上肉,到后来想要“改变中国的农业结构,把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让我们的生态和饮食都更上一层楼。这背后反映的仁老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一心为民的精神,也是留给后辈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与“宝藏老人”的深度对话,节目带领观众探寻了许多关于“记忆、变迁、历史、故事和生命历程等哲学命题”,老年叙事所承载的情感能量、生命智慧给予了当下年轻人生活前进的不竭动力。
“多视角结合”:主持人的场景化观察。《吾国吾家》节目能够作为新媒体时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内容产品,不仅在于其垂直化的内容开发、触动网民痛点的话题讨论,还在于其适应了当下“全民短视频时代”观察式的体验需求。主持人在节目中同样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场景化的交谈更能有沉浸之感,也让老人的“在场性”角色有了更多“去蔽”的可能。
与长辈交流需要寻找到一个窗口,一个进入他人世界以体悟方式实现“你我同一”的交叉点,也可谓之“共鸣”。因此,想要真正实现共鸣,主持人首先需要充当观众和老人间的情感桥梁,打破“滤镜”,帮助老人角色“去蔽”。《吾国吾家》节目在采访植物生理学家匡廷云时,主持人带着匡老路过一家时尚服装店。对于日常里科学家“埋头”实验室的印象,时尚服装店的场景似乎与之不相匹配。然而,主持人的现场提议在匡老答应后,两人进入店内挑选衣服。主持人王宁热心地帮助匡老试衣,在镜子前一套套时尚而又亮眼的服装穿在匡老身上,显得格外靓丽体面。一场小小的“服装show”,让观众感受到科学家不同气质的一面,而这背后可以想象的是匡老对于“美”的追求。节目里主持人还走进了被她直呼“童话般”的匡老的家,在得知老伴去世后一个人打理家中所有物品后,主持人更是被匡老内心所保有的纯真和坚韧所感动。由此可见,节目将嘉宾表现在公众面前的“在场”形象,与“不在场”的生活形象相结合,共同构成人物的真实视角,实现对老人个体形象的“去蔽”。同时,老人的独特个性在场景化的对谈中得以展现,节目从多个视角挖掘出老人的不同面,突出了老年叙事的角色价值。
其次,节目中主持人往往在一些特定的记忆场域引发嘉宾真情实感的吐露,这有助于交际双方实现共情。其中,“家”成为了故事最多的场景。主持人在与地衣学家魏江春访谈时,意外在现场触碰到了魏老的“泪点”。由于采访选在了魏老家中的客厅,主持人坐在沙发相对靠近嘉宾的一侧。魏老说:“家里有了女主人心才能安”,魏老回想从前与老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场景。如今老伴去世后,魏老再也不敢坐回原来的位置,采访中他话音未落便哽咽住了。主持人观察到老人这一变化,内心感动又自责。虽然节目是在未知前因的情况下选择的场地,但看到老人悲伤脆弱一面不免让主持人与观众感到心疼与难过。
当这些过去不被大众熟知却默默为国奉献的“功勋人物”卸下盔甲,回归生活朴实简单一面时,他们的“可贵、可爱、可敬”之处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主持人王宁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有强烈的愿望去深度了解他们,并把他们在这个世界活过、爱过、奉献过、滚烫过的人生点滴,鲜活地讲给更多的人。”
现代社会对于“老教授”的刻板标签掩盖了他们背后真实的个体生活,老年人的独特个性往往被一种普遍性的群体标准不加区分地对待。为了挖掘具有时代价值、历史意义的老年叙事内容,《吾国吾家》作为一档纪实性访谈节目,以具有温度的真诚对话,全方位的影像记录,为一群“80、90后”以至百岁的老专家“留史”“立传”。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以“历时性+在场性”的叙事方式,予以人物立体化的故事呈现。同时,主持人生活化的表达,让人物专业化的内容变得“可感、可知”,在聆听人生经验、思想智慧时还能让观众“有所得”。最后,主持人发挥场景下的观察作用和情感功能,帮助访谈嘉宾角色“去蔽”,让“此人此景”交融,实现老年叙事的共情传播。本文分析了主持人在老年叙事语境下的功能体现,另有其他视角可待发掘。老年叙事研究依然有较大探索空间,期待未来此类研究的推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