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岳文婧
(1.山东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2.韩国世宗大学 公演·影像·动画系,韩国首尔 04988)
为了解读电影配乐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作用,曾有人尝试分别以关闭人物对话音轨和关闭配乐音轨的两种方式来观看同一部电影。最终得到的观影感受是,对于前者仅有配乐的电影,仍然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感表达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走向;而对于后者,仅有人物对话和旁白的影片,虽然能很直接地了解剧情内容,却完全失去了气氛渲染和情绪调动,过程索然无味,毫无观感体验。这是因为电影作为艺术语言表达的载体,对于阐述事件而言,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体现人文情怀的社会职能属性,如何提升这种属性的价值也成为了电影配乐设计师们不断追求和突破的关键点。
汉斯·季默(Hans Zimmer)作为现代电影配乐大师,他的名字已经与好莱坞电影密不可分。由他创作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蝙蝠侠》系列等电影原声,使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时,深深被其中或激昂澎湃,或危机四伏,亦或迷幻幽深的背景音乐所吸引。这些优秀的电影配乐不仅烘托了影片氛围,同时也在无形中催化着剧情的发展,扣人心弦,深化主题。音乐与影像的联想与切合,声效和情节之间建立起强烈的对等性,以至于每一个音符都能唤起观众脑海中的某个电影画面,就如提到管风琴就会与太空宇宙题材的《星际穿越》关联,而提起具有时间紧迫感的画面,就会联想起《敦刻尔克》里的秒针滴答声。在谈论《王者荣耀》游戏配乐创作过程时,汉斯·季默提到,作曲和游戏一样,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进入另一个角色世界,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够使人完全沉浸在内,并感受到其中的兴奋和震撼。可见现代电影配乐已经跳出了传统配乐系统模式,配乐设计师需要高度关注配乐的实时视听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音乐旋律本身。这种作曲中所体现的沉浸式创作理念已然成为近年来好莱坞影片配乐的主流趋势。
电影《沙丘》的问世,将一部被业界称作“不可能被改编的小说”成功搬上银幕,也由此拉开了院线级太空史诗电影艺术风格化的新序幕,在电影配乐方面,以乐器制造声音的独创手法也成为其艺术表达上的一大亮点。《沙丘》所表现的是人类的未来科技世界,在帝国统治下,多方势力的地缘政治纷争,皆是为了争抢宇宙中最重要的香料能源,他们为此在沙漠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于此同时,家族内部也充斥着亲情、友情、私欲和背叛,其中蕴含丰富的宗教隐喻、政治和哲学思辨,故事中包含的哲学、科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理念构成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这部史诗科幻大片的艺术性不仅存在于视觉画面的制作上,更重要的是导演在原著基础上对于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节奏上的细腻刻画,高超的视觉特效制作与配音设计上的震撼表现,着实使整部电影的内核艺术气质散发出来。
在传统形式的电影配乐设计流程中,声音和配乐通常属于后期制作部分的内容,分为音响导演和音乐编辑,音响导演负责拍摄现场声音的录制、加工与修饰,而音乐编辑包含配乐作曲、配器、制谱、混音,整个过程需要交响乐团、乐队或歌手、MIDI工作室的共同参与。音乐编辑在前期阅读剧本和与导演沟通后,在电影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剪辑时才会参与进来,影片的视觉与听觉部分各自进行,最后合成完整影片。 《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在构思剧本时,为了让视听语言结构达到紧密贴合,整体配乐的纲要和规则在剧本初期已经拟定完成。汉斯·季默作为音乐编辑,全程参与到拍摄与剪辑工作中,视听同步协调进行,在影片还未成形阶段预留足够空间探索配乐的各种可能性,最终达到声效与音乐概念无差别化。特别是电影中许多来自未来星球的虚拟声音,无法采用录音采样的方式,例如能量护盾,它如同外衣一般贴合使用者,有效阻挡高速攻击,甚至是激光都无法穿透,但护盾的弱点在于它无法抵御慢速攻击。在视觉特效制作阶段,VFX对于护盾的外形并没有很明确的表达方向,直到声音设计先制作出合成器的音频节奏脉冲,才最终决定护盾在启动中的蓝色与红色光电闪烁的故障效果。诸如此类的充满未来感的许多音效都需要音乐编辑的同步介入,来平衡音效和音乐的和谐统一性。
2.2.1 自然音源
电影围绕处在沙漠环境里的厄拉科斯星球展开,因此“沙”作为声音设计的主要元素,但有关沙漠的音源并没有使用录音室拟音方式录制,而是采用了相比科幻电影,更类似于纪录片制作的方法进行实地的声音录制。团队在世界各地进行长达数月的录音采样,对采集来的海量音源进行筛选、编辑、整合。为了设计出巨大的沙漠原始生物——沙虫,在沙底游走时产生振动而形成的“虫迹”声,声音设计师们将采样麦克风置于实景沙漠中,采集沙漠在不同气象环境下的原声;将采样设备埋入地下,在沙中滑动游走;以及录制锤击沙子和沙子高频振动的声音。由于沙漠是自然界中极具共振体效应的元素之一,它能达到很远的传感距离,并且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还会产生奇妙的类似巨型海洋生物低鸣般的独特声音,这是一种被称作“鸣沙”的难以想象和比拟的声音,有着宏大且隐秘的存在感。在还没有看到巨大破坏力的沙虫前,观众已经能深刻感受到其恐惧,也由此引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正如影片中沙虫在常居沙漠的弗雷曼人心中的神圣地位。这些有关沙漠的沉浸式体验会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是在欣赏一部有关厄拉科斯星球的纪录大片,对故事情节的认知在熟知与陌生中交替转换。音乐的共鸣来自于人类细微的情感,就如同沙漠由无数细小的沙粒组成,音乐亦是由无数的个体音符构成。
图1 沙漠自然音源采集
2.2.2 人声采样
人声的运用在各类影片中都比较常见,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因为它是跨越地域国界和宗教文化的原生音源,在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以及不同语言的音乐中,人声元素永远最能触发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是直击心灵的一类声音,同时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一类声音。在《沙丘》关于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片段中,宏大昏暗的场面,身披黑色教服的人物急促行走,此时的配乐以循序渐进的女声集体诵经式和声,配合重低音鼓点,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恐惧和压迫感。姐妹会成员具有一项基本的能力,那就是利用“音言”控制他人的行为,在她们施以音控力时,本体的声音会被祖先诵读的咒语声覆盖,如女巫魔咒一般的声效达到了让人绝对服从的心理效应。背景配乐上也采用了一种能够召唤她们祖先的声音,那便是以阿拉伯民族音乐的六度音阶式女声独唱和层层叠进的女声耳语,使配音听起来独具异域风情,同时宗教氛围浓重。这些听上去轻质且常见的人声音源,经过专业拾音设备捕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细微频率,不同歌者间音色的区分,换气间短促的呼吸声,真假音的切换等,都高度还原了音源的真实质感,再经过音频软件的延长、扩大、循环处理后,幻化成磅礴且神秘的听觉语言。杜比全景声将前置、侧置、后置和天空扬声器的多方位混合声道环绕,围合出强大而不失细腻感的声场,人声宛如在观众耳边密语,动态混音和声音定向处理也将不同音色类型的人声投射到观众周围,以提供完整的声音沉浸式体验。
2.2.3 电子合成器音乐
如果说《沙丘》的配乐成果前期归功于大自然的天然曲库,后期则是依赖于现代电子音乐的高超技术。电子音乐是对数字音频信号加以处理和设计的技术,它将原有的声音进行拉伸变形,能够突破演奏空间的限制,激发演奏者的表演灵感,创造各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以电子合成器为手段,对传统音源进行解构性分轨采样,对于不同的音色类型进行混音和滤镜特效风格化,形成新的声音组合,制造奇幻神秘的听觉氛围。在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汉斯·季默使用合成器极度自由地进行融合实验,他尝试基于电子音频合成器Zebra上建立自己的专属音源编辑插件“Super Hans”。首先建立一个原始音,在此基础上逐渐加滤镜音,通过设置调整控制台中合成器模块里不同的选项,让声音扩大空间质感以及声场的变化,从一个原始音符或是单位自然采样音源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艺术语言说服力。而此时的音频控制台就好比是一架制造抽象空间的乐器,它能创造本不属于已知人类文明世界的声音,而是来自未来的时空,这也正应对了史诗科幻电影的架空性。虽然以往的经典科幻电影中,也有诸多发生在宇宙空间或彼岸星球的故事,但配乐里出现的声音,基本还停留在观众熟知的乐器音色中,《沙丘》的配乐则试图为观众打造一个完全异样的“声音景色”,让观众“真的”能听见来自异星宇宙的奇幻与宏伟。技巧上,汉斯·季默还沿用了在《敦刻尔克》配乐中使用到的经典“谢泼德音调(Shepard Tone)”对单位音符进行处理,在并进的高低音两轨中,高音音阶升高的同时,高音强度逐渐减弱;同样,低音音阶上升而强度也逐渐消退,高低两组上升音阶构成了永无止境循环上升的听觉错觉,从而营造出紧迫急促的氛围。
图2 Zebra合成软件中的汉斯·季默专属音源插件界面
2.2.4 混音技术
创造出不同于传统管弦乐队的音乐肌理材质,是一种新的音乐语言,观众无法用已有的乐器音色去认知和解读,这为影视作品增加了新奇的氛围感。所有的配乐都起源于风与沙,MIDI键盘弹奏输出的是已经预设好的合成音色,每按下一个琴键,混响出的是最小的单元声音,再通过渐进器控制混响的强弱,调整音量、清晰度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以展现情节的扑朔迷离。例如在保罗梦中,炙热的火焰,游走的女子手持沾满鲜血的匕首,这些反复出现在梦境中的碎片化信息,意味着他与家族即将面临的苦难,短暂的镜头却代表了某种预示,串起整部影片的来源和发展。关于保罗梦境的配乐《Paul’s Dream》曲目里,为配合梦境中潜意识内容,配乐以乐器和电子合成器混音表现,先以纯粹的高频钟琴开始,合成器逐渐缓慢地在低音部加入绵长的低频振荡器、失真和混响效果器音,再配合大型管风琴合奏音,高潮部分叠加进入吟诵声、呐喊声、阿拉伯鼓,其中包含对同一种音色声音呈现线性或点跃式的横向维度变化,亦或是在不同质感的音色中纵向维度地渐进渐出,然而始终贯穿在其中的核心部分仍然是极其轻微的风沙与沙漠中两栖类动物爬行的淅索声,以丰富多层级的细腻质感完成了保罗从悲凉到绝望再到重生的各阶段情感转折。
图3 《Paul’s Dream》曲目中的混音分布示意
在借助音源采样、乐器、电子音乐技术等方式获得基本的声音素材后,如何将这些内容元素整合关联,形成电影完整的听觉系统,则需要通过配乐设计的精心策划,巧妙运用乐理,对音乐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对音乐的肌理感、色彩感和空间感精准拿捏,最终完成听觉与场景或情绪状态的对接。
在绘画艺术领域,法国印象画派以有意识的无数相对独立且大小相对均衡的点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界中的光和色,分解转化成为人类肉眼可以识别的点状色块,这些无数微小的色块在人类视网膜低分辨率的视觉调色特性下,通过色点相互间细密的疏空关系,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形成以点描艺术语言构成的画面。这些看似单纯的色彩既具备独立的色彩特质,又彼此与画面空间中的其他任何一块色彩产生呼应,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画面的整体平衡感。
艺术的互通性让我们不仅能够在绘画上看到这种感官上的有机组合迸发的精彩,点描表现主义在音乐领域也有所展现。在此,我们可以把印象派画作的奇特画面想象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一般管弦乐中,通常会有一个主旋律和节奏来表达较为固定的主题情感基调,但在20世纪初,奥利地音乐家韦伯恩(Anton Webern)颠覆了传统的主音、属音、下属音等传统作曲形式,在已有的八度十二半音等价的基础上,以若干短音或音节组构成乐曲,忽视原有的调性和节奏规律,以一种无调性的即发式旋律主导整部作品,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理性音律,每一组音符都是相对独立存在于整首乐曲的,甚至无法标注节拍,也无法感知下一音节组的韵律趋势,颇具印象派的光影流动感,其中可以同时包含激昂与平静,单纯与神秘。这种表现主义音乐为现代音乐作曲家在追寻新音色、建立新风格、塑造音乐的空间立体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与标准化的电影配乐相比,特立独行的音乐表现能为电影带来许多出人意料的形式美感。
汉斯·季默作为德奥系作曲家,十分善于运用点描主义手法表现作品。他在2017年创作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的配乐时,就成功地将英国摇滚音乐人汤姆·约克(Thom York)的一首代表性电子迷幻摇滚乐完美地与海洋自然音源进行结合,以永恒重复的潮汐声为灵感来源,创建起了一个由单音符构成的完整庞大的音乐环境。同样,在电影《沙丘》中,他也延续了这种经典的音乐创作技法,以非调性的点描表现主义音乐,凭借声音的叠加形成配乐的动势曲线,呈现故事文本,感知氛围的转化,解读人物的内在情绪状态。影片中保罗运送香料车时遭遇沙虫的袭击,意识短暂迷失的片段,配乐运用到声音反转的处理手法,使声音从原先的混合嘈杂中骤然抽离出来,仿佛一切事物瞬间处于真空状态般,此时唯有香料混合着细沙在空气中悬浮。随后的整段配乐基本都以轻微的风沙声伴随其中,并以无规则形式分别切入高音和低音部,高音包含高频钟琴、阿拉伯鼓、杜杜克笛、中东五声音阶调式吟唱;低音包含管风琴、大贝斯、低音大鼓、混合人声低语,其间又加入了各种Loop效果电子合成器混音,所有的声音元素以随机组合形式被有机地重组在一起,互相作用,又保持个体独立。立体声效果的加持赋予声音自然的流动感,旋转迂回的声音层次营造出保罗被香料淹没后产生的意识游离,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不再只是单纯的描写事物具象,而是建立在情绪的暗示上,观众对于沙漠的感受除了浩瀚无垠,深不可测,同时能够意识到沙丘上发生的一切都与这些飘浮沙粒般的细微感觉有关,具有无序、变化、无限延伸的感官特质。
《沙丘》原著故事的派系特征,促使改编电影的配乐中,对于人物角色所属阵营的不同,有十分细化的表现。以各个阵营的职能、主要角色的性格、世界观的差异分别建立起与该阵营对应的专属性音乐,依照情节的发展,将这些独具风格的声音与特定群体进行关联,观众能够自发地从配乐中识别,这些风格各异的声色组合也引发出即将到来的故事情节。以来自海空星球卡拉丹的和谐缓慢的管乐为出发点,突显厄崔迪家族安逸平和的生活环境,而在保罗抵达环境炎热恶劣的沙漠时,配乐虽然维持了管乐音,细微之处又加入了沙粒的流动声,并融合了更多的节奏型鼓音,悠长有力的女声和高亢明亮的笛声产生共振效应,赋予这段配乐浓厚的异域质感,听觉上从舒缓到激昂的过渡,预示着保罗即将面临真正的战斗,英雄成长的故事也由此正式开始。保罗是一个不同派系家族的综合存在体,必然存在身份转变时的困惑纠结,在电影开篇时,便以保罗时常在梦魇中听到的预言为引子,蒙太奇式的意识流切入,没有原作中详尽的人物内心念白,而是以声音配乐和场景美术的形式向观众解读。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夫人拥有姐妹会成员和厄崔迪公爵夫人的双重对立身份,因此,在公爵问及她是否会为了保罗放弃自己的组织时,她的感情也在厄崔迪家族与姐妹会之间犹豫徘徊。此时配乐在代表厄崔迪阵营的低音提琴与姐妹会咒语般的女声低语中交替渐强后转为渐弱,直到最终覆盖消失,没有任何画面的切入,仅以音效表达完成了人物的不同情绪在同一片段中的共存,观众能够通过听觉系统识别不同力量和情绪的冲突转变,此时产生的能动效应是观众与电影最真实的互动体验。
电影中的反派——哈克南家族登场时,是重型金属废料尖锐刺耳的摩擦声和低沉撞击的混音效果,这也正应对了哈克南母星是堆砌重工业废料的场所,是贪婪和暴政的化身。有关哈克南家族的情节片段视效上呈现出阴郁黑暗的浓重色调,随之而来的画面缓慢出现黑色恶魔般贪婪丑恶的哈克南男爵,肥胖的身躯却如同幽灵般悬浮,浸泡在油腻稠黑的香料液体中,视听效果共同作用,揭露出阴险、恐惧和对权力的欲望。在哈克南与萨多卡皇家卫队合谋袭击厄崔迪家族时,象征帝国皇家霸权般粗犷震撼的呼麦声对比阴郁急促淅沥的雨声,极具夸张构成感的画面,肃杀的气氛刻画得十分到位。
图4 对于不同阵营的氛围渲染(左:厄崔迪族,右:哈克南族)
分析整部电影中的角色,并没有十分夸张的表演成分,台词的表达也多是低沉的对话,但角色内心的力量能通过音乐的变化烘托出来,丰富的配乐层次无形中增加了叙事的戏剧性冲 观众感觉电影中构建的虚拟未来世界真实存在,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人类现存的文明世界所无法抵达的。
《沙丘》这部影片对于史诗科幻电影的配乐设计起到了范式参考和激发创作思维方式的作用。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电影主题环境的精准把握,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技术,通过音乐家的创新理念,表现路径的多方位构建,不仅在横向上很大程度拓宽了影视配乐的表现手法和类型领域,纵向上也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氛围,配合视觉上的震撼效果,为观众传达原作故事的内核与导演改编的个性化思路,为电影体现多重维度所增益。传统的电影配乐仅靠较为单一的形式已经难以契合剧本所要展现的故事内容,更无法满足现代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高水准审美追求。电影配乐创作者可以通过以各种声音素材为基础的合成化创作手法,愈加施展音乐为视效带来的多重戏剧魅力,将影视作品的创作初衷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