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个性·创新·融合: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建构——以《央young之夏为例》

时间:2024-06-18

□ 王伊雯

央视频推出的融媒体节目《央young之夏》,以40余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为叙事主体,打破了电视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回归主持人的自我身份、社会身份,进行反差表达,打造出了爆火的主持IP。该节目以身份认同为基础,多元建构主持人的个人形象,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借鉴。

从“边缘”到“C位”: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身份认同的重塑

在全民直播时代,主持人的身份逐渐边缘化。《央young之夏》通过大小屏联动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主持人自我展现、主持人职业素养、主持人社会功能三个层面贯通主持人的身份认同逻辑。

人格化传播强化个体身份认同。理解自我是职业身份、社会身份的基础和支点,是主持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在信息多元化、媒介技术智能化的当下,主持人的生存空间逐渐狭窄化,尤其是AI主持人的出现,使得主持人的定位转向对文本的简单转译。在众多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身份更是被逐渐弱化甚至消解,主持人的角色逐渐被动化、同质化。因此,如何在同质性角色下完成自我叙事升级,强化自我身份认同,是融媒体时代主持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认为结构具有二重性,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有更优异的环境能动地进行自我角色建构,以改变传统主持人群体结构的格式化,为塑造立体丰富的主持人形象提供更多可能。

《央young之夏》是央视首档垂直于主持人群体的团综节目,通过大小屏联动,摆脱了传统的主持人“程式化”呈现的模式。节目以品牌化的角度打造个人IP,如“段子手”朱广权、“怼言大师“康辉等,强化主持人个体的特色和个性。另外,还以人格化传播塑造更为立体的主持人形象,台上康辉的说唱、王刚的钢琴,后台撒贝宁的“网感”测试、各队长“抢夺”队员,展现了主持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台前到台后完成自我叙事的升级。

个体“透视”强化行业身份认同。放眼望去,众多的综艺节目、网综节目都在有意弱化主持人角色,“去主持人”现象成为一种趋势,主持人在前台实践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作为主持人职业情境核心地位的前台实践是主持人群体职业认同的最直接最稳定的来源。另外,主持群体在前台之外的一系列后台行为也以一种辅助的方式间接地为主持人群体的职业认同感提供动力。因此,从主持群里的职业轨迹来看,前台实践和后台行为相辅相成,超越在场者看到不在场者,在场与不在场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强化主持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另外,主持个体的职业经历是彼此不同的,但是个体间虽不相同而相通,他们深深地嵌入到主持人群体这张大网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个体的职业历程汇聚起来形成合力,强化主持人群体的职业荣誉感。

在《央young之夏》当中,虽然运用多种角度展现主持人的不同面貌,但是主持人的职业身份认同仍然是贯穿于其中的底线逻辑,无论是在拉票环节还是公演环节都在进一步地凸显“主持人”的身份。比如公演节目《办公室的故事》,还原了主持人的职业情境;拉票环节的“新闻联播版绕口令”,考验主持人的专业基本素养;倪萍的脱口秀节目《倪姐来了》将鞠萍、朱迅等主持人职业生涯中的后台行为故事呈现给观众,最后以一句“主持人这个职业,特别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结尾,层层递进,强化主持人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价值引领强化社会身份认同。尼尔·波兹曼在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能够以其本身的强大力量来塑造社会文化,形成文化精神。声音传播是媒介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形象发言人,能够通过声音艺术营造一种规范的社会文化情境,受众在听到主持人的声音后会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规范,在这个传受过程中,主持人对于受众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起着重要引导作用。因此,主持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文化,可以对受众产生正向影响,帮助受众塑造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优良社会风气的助推器,进一步发挥主持人的价值引领的社会功能,强化社会身份认同。

《央young之夏》的公演节目,严於信、庄晓莹等人用传统乐器尺八、古琴“神仙”合奏《左手指月》;刚强、李梓萌等人将国风潮流融入走秀中,带来创意作品《央young衣裳》;“涛倪喜欢队”带来的一曲《万疆》,鞠萍一出戏曲惊艳众人,将国家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相结合,这些都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塑造统一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主持人价值引领功能的生动注解。

从“特定”到“多元”: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的反差表达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拟剧理论”,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将社会互动视为某种程度上的一种表演,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每个人在特定的表演场域下有着不同的角色。拟剧理论主要包括印象管理、表演场域、自我角色重构。在前台场域中,主持人以官方身份进行有目的性的活动,这是其作为传播者的特定角色;在后台场域中,主持人回归自然人的身份,回归自我,《央young之夏》将主持人的后台活动搬至前台呈现,构成了主持人官方角色和个人形象的反差表达。

特定角色:主持人官方身份的定位强化。《央young之夏》是首档垂直于主持人群体的竞技类团综节目,叙事主体锁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是主持人自己的晚会。节目重在探讨在“主持人”这一同质性角色下的个体差异,实现了主持人的刻板定位与多样才艺的兼容,由特定角色发散至多维塑造,但“主持人”的官方身份仍然是节目的叙事核心,且不断地被强化。在公演现场“智”“趣”“新”“潮”的挑战中,主持人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音字绕口令挑战和高难度的新闻播报材料。另外还将直播带货融入了节目设计中,以考验在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所需具备的直播能力、即兴表达能力等专业素养。在节目《仰望星空》中,播放了李梓萌、刚强等人以主持人的身份与观众初次相遇、熟悉的视频资料,讲述了他们从业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这是对主持人官方身份的本质回归,强化以主持人的特定身份为节目的叙事核心。

多元发展:主持人个人形象的多维塑造。在融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介入,对于主持人的影响力、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主持人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视频传播生态的变化和传统媒体的更迭,“主持人中心论”早已不复存在,部分主持人由于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新型主持人的更高要求,逐渐淡出受众视野,再加之许多其他领域的人物纷纷跨界做主持人,进一步导致主持人的关注度下降。此外,许多主持人固守于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格局,缺乏创新意识,使得主持人群体同质化,缺乏个人特性。因此,塑造主持人个体的独特形象,实现品牌化传播,既有利于主持人个体的更好发展,也能实现主持人群体的多元化。《央young之夏》中的“网感”测试、个人才艺展示等都全面地展现出了主持人的个人特性。比如,节目中强化了“段子手”朱广权、“怼言大师”康辉等个人标签定位,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IP;撒贝宁与尼格买提的“网感”测试,传统媒体语态与新兴媒体语态互相融合,在语言表达上实现创新;康辉的说唱、李思思的独舞等让受众看到了主持人严肃定位下的另一面,多维塑造了主持人的个人形象。

从“同质”到“限定”: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回归本质表达

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既面临着新媒体冲击带来的专业边界消融和身份认同危机,又面临着传统语体环境带来的形象同质化和转型升级等难题。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主持人需要摆脱广播电视语体语态的束缚和限定,向更本质的表达者的身份回归。

坚实内核:发挥专业优势。***总书记针对宣传工作曾说过:“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新媒体市场的开拓下,网络主播大军日益壮大,很多人将“主持人”与“网络主播”划上等号,甚至“网络主播”进一步占据“主持人”的话语地位,主持人逐渐失去话语权,网络主播的恣意生长必然导致部分大众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偏见。此外,由于网络主播准入门槛低,对个人素养、专业要求都不高,容易出现价值错误、导向错误等问题,给社会大众带来消极影响。在用户变现的时代,除了网络主播之外,在庞大的主持人群体当中也不乏部分怪异的主持风格,偏离了声音艺术,受到网红经济和眼球经济等的影响,面临着形象失态、语言失范、价值失衡等问题。

在这个方面,传统主持人有着不可撼动的优势。他们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经过层层选拔走到大众视野中,有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理论基础、优秀的专业素养,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媒体人的条件。另外,他们背靠专业的内容和技术团队,能制作出精良的文艺作品,传递主流的价值形态。在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过度迎合受众的态势下,主流媒体对于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和受众审美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而主持人作为传播链条上最后的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主持人应该发挥好专业优势,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并积极响应当下对“制片型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的呼吁,不断提升编导思维、采编能力等专业素养,坚守内核,实现高质高效传播。

破壳竞争:形成个人限定优势。《央young之夏》之所以能破层“出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主持人们能“破壳竞争”,形成个人限定优势,打造品牌化传播。在主持人角色趋向同质化的今天,受众提出了对主持人作为“人”本身更个性化的要求。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其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依托于节目内容,因此主持人的职能定位应从以往的信息转译转向内容生产,以内嵌的方式参与到节目的生产过程中,以实现节目和主持人的密切关联性。例如,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的《朗读者》已成为董卿个人形象上不可磨灭的烙印,也进一步帮助其塑造了端庄优雅、知书达理的个人形象。

主持是有声语言的艺术,主持人在保证语音正确、用语规范的前提下,语言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了,可以更加凸显语言的个性化,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自由度的扩张也意味着要严格把握分寸。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上,如“押韵说唱”播报的朱广权、“硬核报道”的庄晓莹等,都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同质化的困境。另外,随着众多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主持人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直播平台等发布更多作品,实现多平台联动传播,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增强受众粘性,完成自我叙事升级。例如,在《央young之夏》公演前,月亮姐姐在平台上进行了直播,李梓萌、陈伟鸿、尼格买提等纷纷出镜,告诉大家如何投票,如何参与节目,在直播中一一回答粉丝问题,大大提升了受众的积极性,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

融合发展:媒介、技术、话语的多元融合。新媒体发展迅速,有人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必将衰落,事实证明,新媒体平台是传统主流媒体平台的延伸。融媒体发展不可阻挡,主持人应当顺应传播格局的变化,做好在新媒体平台的接续传播工作,逐步从电视台演播厅走向网络空间,大屏小屏两手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央young之夏》在直播公演舞台之外,也没有放弃移动小屏受众,通过Vlog、短视频等方式放出排练花絮、拉票视频等。随着技术的更迭,AI机器人、VR智能技术、5G技术等逐渐被引入到节目制作中,进一步丰富了主持人的形象视觉,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提升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央young之夏》依托于“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以5G的高带宽、低时延实现了长达5小时的临场化直播。在公演节目《央young衣裳》中,丝滑的现场换装也是依托于强大的后期技术,实现了更高级的视听盛宴。随着媒介融合,主持话语体态也逐步走向融合。“传统媒体语态”与“新媒体语态”的融合更能吸纳新媒体的年轻用户,《央young之夏》中语态融合逻辑也体现了传统主持人向“网感”探索的步伐。例如,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关于“搞快点”“玻璃心”等网络用语的测试,撒贝宁的搞怪幽默、朱广权的押韵狂魔都体现着在全媒体态势下的语体融合趋势。

结语

《央young之夏》从个体、职业、社会三层逻辑强化主持人的身份认同,在同质性角色下探索个体间的反差呈现,为主持人如何发挥专业优势、重塑角色提供了参考思路。播音主持行业应当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个性、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以实现立体化传播,向更本质的表达者身份回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