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短视频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浅析

时间:2024-06-18

□李阳

“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语言、行为、装扮、思想等方面表现出的近乎成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这些表现使他们缩短了自身童年的时间,加快了成熟的步伐,失去了本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纯真和童稚。“童年”被认为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时期,早在1982年,由于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尼尔·波兹曼就提出了“童年消逝说”。[1]如今,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在这些短视频中所展现出来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又一次把“童年危机”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上。

短视频中出现“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成因

短视频平台的泛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入大众视野,人们早已习惯在闲暇时观看上面的视频内容,其娱乐性最为突出。据统计(百度),短视频APP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任何一个拿着手机的人都可以随时观看,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内容上传,这就使看抖音看快手成为一种风尚。躲在屏幕后的儿童也逐渐卷入到这种热潮当中,并被它深深吸引。再加上平台的精准定位和有效推送,使用户每天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中难以自拔,逐渐出现粉丝效应,用户可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对视频进行二次传播,同样类型的内容会被反复推送。久而久之,用户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就会从观看者到分享者再到视频制作者的身份转变。“儿童成人化”的视频就这样被一点一点地进行模仿,拍摄者大多是儿童的家长,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好玩,随着粉丝的增多,粉丝的簇拥效果也会使他们迷失自我,使视频的拍摄者甚至视频中的儿童产生明星幻想。为了博取眼球,让儿童在镜头前的表现越来越夸张,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那点愉悦感,根本没注意到这些行为背后会带给儿童心理及生理造成多大的影响。

家长的商业化理念。促使“儿童成人化”现象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助推者其实就是视频的拍摄者,大多就是儿童的家长。每条视频的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以及评论区的留言互动都能够为账号主体带来流量变现,当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粉丝打赏、植入商家广告等方式,获得不菲的报酬。[2]例如“阿拉蕾”“裴佳欣”这些成功的案例,她们因为参加综艺节目、拍摄广告而给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更加刺激了家长的商业化理念。也正是由于这种诱人的报酬奖励,加之家长的虚荣心和炫耀心理,家长会用各种方式激发孩子拍摄视频的欲望,让孩子穿上另类的服装,说着一些为他们早已设定好的台词甚至是广告词,做出成人化的样子,有的还化妆烫头,以夸张的表演来博取更多人的关注,以求涨粉。家长们丝毫察觉不到这些行为的背后将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怎样的潜在冲击。家长本应该是孩子的童年守护者,但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反而将自己和儿童一同卷入了这种利益化的浪潮中,加速了“童年的消逝”。

儿童善于模仿的天性。在人的一生当中,儿童时期的模仿能力最为突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详细地论述了模仿理论,他说:“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最初的知识。”[3]可见,善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儿童心智开蒙更早,模仿能力更加强大。正因为他们模仿能力强,所以拍出来的视频也足够有笑点、有看点,自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就比如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小戏骨”团队,可谓是赚足了受众的眼球。不得不说,其中小演员们的模仿能力真的令人赞不绝口。《红楼梦》这样的文学著作,很多成年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内涵,更别说一群儿童了,而他们却成功拍摄了一部少儿版《红楼梦》。孩子们仅凭他们的模仿能力就已经使“小戏骨团队”“出圈”了,但模仿得再好还是会给受众一种异样的感觉,像这种“小孩演大人戏”的行为何尝不是“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又一种表现?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除此之外,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这些新颖的视频拍摄产生极大的兴趣,认为从中可以获得很多乐趣,甚至有的儿童把拍摄短视频看成一种逃避学习的方式,和家长讨价还价。儿童为了让自己的短视频更有吸引力,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演,用他们精湛的模仿力,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有时候他们的表现会超乎家长的想象,看似娱乐了自己,满足了儿童社交和表演的需求,殊不知却透支了儿童的童年。

有待完善的儿童节目。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产物,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儿童的且教育性和娱乐性兼具的儿童电视节目却屈指可数。儿童节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少儿节目都是由成人制作的,所以或多或少也会带有“成人化”的色彩。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概念”的重要性,把儿童当作是成人的附属品,没有给予儿童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比如以成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去做一个“听话”的宝宝,还经常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致使儿童逐渐失去了“据理力争”的能力,习惯跟随父母的选择。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让孩子观看专属儿童的节目有多么重要,所以带领孩子迈入观看短视频的浪潮中,使短视频平台上的“儿童成人化”一点一点被发酵出来。

“儿童成人化”现象的问题分析

被压缩的童年。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4]而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许多儿童,却有着甚至超越成人的成熟化表现,用成人的口吻说话,穿着符合成年人审美的服装,摆出成年人的造型,像成年人一样拍摄视频,久而久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思维也会逐渐“成人化”。他们提前受到利益的熏陶,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自己赚钱,他们变得老练、深沉、复杂,无视学习的重要性,这难道不可怕吗?人们无形间压缩了儿童的童年,这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现在的他们并不明白童年的可贵,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明白童年一去不复返。也许他们也并不想过早成熟,所以人们应该遵循成长规律,保护儿童的童年。

扭曲的价值观。媒介对人的影响是在无形间产生的,尤其对这些心智尚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其影响更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经常拍摄成人化视频,容易使他们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抑制了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降低了儿童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儿童透过这些短视频拍摄所得到的信息普遍都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很多孩子会按照家长或粉丝期待的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幻想着一朝成名当网红。这对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过度的娱乐化。国家广电总局要求电视上播出的儿童节目要有教育意义,儿童节目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平衡,但如今出现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这些短视频,却极力追求娱乐性,毫不考虑其教育意义,达到了一种“娱乐至死”的层面,[5]使儿童变成了娱乐大众的工具。家长经常会将孩子搞笑、出糗的行为或表情拍下来上传至网上,甚至教授儿童去表演一些成人化的网络搞笑段子。短视频的娱乐性已经深入人心,不搞笑的内容根本不会引起关注,所以对于一些已经有流量或者已经开始利用广告植入赚钱的小网红来说,必须不断挖掘娱乐素材才能留住粉丝,这就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为了持续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创编段子,在如此快速发展的流量世界中,儿童又无法像专业演员那样,所以让儿童去扮演成人,进行成人化的表演,以另类的形象获得关注,就是家长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其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表演痕迹。

边界的弥散。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作品《童年的消逝》中,创造性地以阅读能力为标准成功地将儿童和成年人区别开来。[6]在印刷媒体时代,儿童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去获得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然而到了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儿童通过视频或者图像信息可以轻易地去了解成人的世界,因为这些内容非常通俗易懂,没有年龄的划分,也没有知识水平的划分。因此,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成人在儿童面前也逐渐没有了秘密,成人世界的有关性爱、暴力、利益输送等内容也展现在了儿童面前,再加上儿童经常被鼓励用成人化的言语、行为方式去表演,更加模糊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

消费的裹挟。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明星梦”不再变得遥远,短视频平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明星”,其中不少就是儿童,这些“小网红”还有机会登上大舞台,去上综艺、拍电影等。粉丝对这些网络明星的追捧一点不亚于之前对电影明星的追捧,而且许多网络明星通过直播带货赚的钱远远高于电影明星。这更加刺激了视频拍摄者的欲望,于是拍摄者想尽一切办法,按照粉丝的期待去创作拍摄内容。儿童成为消费对象,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儿童影像已成为网民集体消费儿童的媒介景观。[7]更可怕的是,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消费儿童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生活隐私和幼童形象的过度曝光等。

“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社会层面: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能力。[8]只有着力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空间。网民喜欢观看或者传播“儿童成人化”视频,表面上是娱乐行为,其根本就是媒介素养薄弱的体现。人们要具有批判思维,正确看待处理这些儿童网络短视频。对于一些过度曝光儿童隐私、有消费儿童倾向的视频,做到不传播、不生产,努力抵制“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泛滥。

家长层面:加强自身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示范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重要的多。首先,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有“儿童成人化”色彩的内容,多关注儿童心理学,帮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节目类型和娱乐方式,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移动设备,特别是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如果因为学习等原因必须使用的话,要规范孩子使用时长,千万不能放任不管,让他们沉溺其中。最好准备一个孩子专用的移动设备,使这个设备保持“纯天然”,尽量不让他们接触到这些短视频内容,不良影响自然就会小很多。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学会甄别这些视频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力,自觉选择有用的信息,过滤掉那些对自身发展不利的视频内容。当然,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努力,言传身教,用自身行动去影响儿童,尽自己的力量去减少“儿童成人化”现象的传播。除此之外,要珍惜儿童宝贵的童年时期,保护他们的童真,尊重孩子,真诚平等地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不要一味地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进行说教。

新媒体平台层面:打开短视频平台的教育学视角。处于如此快速发展的媒介时代,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力量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所以想要完全脱离新媒体是不现实的。现在保卫儿童世界的出路就是用教育学的视角来改善媒体。[9]各大短视频平台要严格履行“把关人”的职责,不能以“流量至上”的原则把控视频,要屏蔽掉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视频,给儿童留有一片纯净的空间。对视频的发布以及传播建立更健全的监管制度,坚决抵制“消费儿童”倾向的演变。除此之外,要多宣传、多鼓励、多引导大众制作适合儿童的、益智类的、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内容,对这些内容可以优先推送;也可以自设儿童视频专栏,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更多生动有趣的儿童内容。

结语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人们要尊重儿童自身成长规律,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在成人手中过早地消逝,要深刻认识“儿童成人化”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全社会都应该为了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特别是各大短视频平台,要深入体现“儿童关怀”的理念,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做好把关工作,把童年还给儿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