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 赵欢影 李玉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各地方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媒体,都推出了一系列作品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其中,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以下简称《百炼成钢》),于2021年3月底开播,10月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该片分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4个篇章,用100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全景式地展现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截至2021年9月17日,该片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短视频宣传矩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相关账号、荔枝新闻及自媒体矩阵等网络端累计点击量已突破30亿次。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与日俱增,网络用户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主流思想、弘扬主流价值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媒体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转变传播策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赢得更多的受众。与基于电视传播特性制作的纪录片不同,《百炼成钢》适应了新媒体传播环境,将党史内容借由新媒体技术与渠道,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为党史在新媒体时代的创作与宣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兼顾。宏观叙事立足历史背景,展现宏大社会主题,多反映历史发展规律或理清历史发展阶段等。微观叙事则关注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等。由于受时长、传播平台等因素的影响,且为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一些纪录片往往采取以微观叙事为主的叙事模式。微纪录片截取的是历史横断面,讲述在时间线上的某个时刻、某个个体的故事,然后在系列化的串联中由点成面、由点成线地形成群像,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讲述。[1]
《百炼成钢》采用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形式,撷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阶段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讲述党史故事。它是以百年时间为轴线的纵向结构,讲述100个具有重大意义、产生重大影响、凸显重大主题的党史内容,反映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一个历经挫折、付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党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百年奋斗史。[2]这些构成了该片宏观叙事模式的基础。
《百炼成钢》在承袭传统纪录片宏观叙事模式之余,也选择了党史上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实现小切口彰显大主题的目的。《百炼成钢》遵循这样一种叙事逻辑:由某一具体事件或旧刊物、旧物件、旧照片等作为视频的引子,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进而抽丝剥茧、层层揭秘,讲述每集的主要内容,最后以一段概括性文字作为结尾。《百炼成钢》还注意历史细节的刻画,如第18集《论持久战》中提到,有一次毛泽东写材料因太过入神,他的鞋子被炭火烤焦了却浑然不觉。第3集《改造中国与世界》在视频开头便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为何毛泽东在1920年已经入党?这些内容看似普通却是见微知著的。
历史情景与现实情境共存。党史纪录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发展阶段,讲述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以书写党的历史向大众讲述党史知识。传统党史纪录片多是对历史情景的再现,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情况着墨较少。新媒体时代党史纪录片的时空叙事,转向以现在进行时和当下视角为时间基础,确保叙事过程中时间运动的连续性、情节演进的逻辑性、叙事内容的完整性。[3]历史情景与现实情境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从而加深对历史情景的记忆。
《百炼成钢》采用多种元素再现历史场景,展示旧书刊、历史文献、旧照片、旧物品、历史书信;播放现存历史影像,再现历史遗址,引用相关影视作品。缺乏史料时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用模拟动画还原历史场景,甚至还采用沙画描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复原遵义会议召开时的画面,再结合现实空镜头、油画等元素,打造更为真切的历史情境。《百炼成钢》以丰富多元的视听形式,极力还原历史场景,给观众以如临其境之感,以便观众更好理解与记忆。
《百炼成钢》拍摄时,摄制组克服疫情影响,前往十余个省市,挖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采访了数十位历史亲历者,拍摄了丰富的现场画面,确保做到史实准确、语言严谨、细节生动、画面到位。《百炼成钢》中的现实场景包括纪念馆、纪念塔、纪念雕像以及写意性的现实空镜头等,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塔等,这些现实情境也是党史故事的组成部分。《百炼成钢》将历史情景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营造现场感和年代感的同时,也充实了党史故事的内容。
视觉符号与听觉语言融通。微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媒介产品,集画面和声音于一体,视觉符号的多元呈现和听觉语言的多重运用,使得微纪录片更具吸引力与说服力。画面通过视觉符号所形成的心理认知机制来产生意义,多元化的视觉符号丰富了党史微纪录片的画面构成,产生了新的意义内容。微纪录片的听觉符号,主要是指现场声、采访同期声、解说词等,听觉符号的多重运用,给观众以现场感,使观众沉浸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实现更好的体悟与记忆。
《百炼成钢》并不是历史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运用多样的视觉符号,表达其所蕴含的内容与意义。每一集几乎都涵盖了现实场景、历史影像、影视作品、模拟动画,旧照片、旧刊物、旧物品,油画、沙画、绘画作品等,画面构成要素多种多样。《百炼成钢》运用电脑动画制作模拟地图与图表,更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用沙画描绘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肖像,让微纪录片更加生动,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影像呈现方式;添加写意性空镜头,如云卷云舒、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山川湖海、蜡烛、火焰、灯塔等极具象征性的隐喻,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涵。
在听觉语言的处理方面,《百炼成钢》采用固定的片头和片尾,在视频中穿插相同的背景音乐,让视频更具辨识度,给观众以熟悉之感。《百炼成钢》以后期解说词配音为主,解说词贴切凝练,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此外,它还采用了现场声、采访同期声、歌曲配乐等形式,营造逼真的现场感。如第9集《命悬一线》讲述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众多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百姓牺牲时以《国际歌》作为背景音乐,预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会继续战斗。该片视听素材丰富、形式多样、现场感强,使得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更加鲜活,拉近了观众与厚重党史之间的心理距离。
转变叙事模式,适应观看习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介,短视频具有轻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其视频时长短则数秒,长则几分钟;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逐渐成为一种契合受众需求的视听选择。短视频为现代信息社会和大众生活提供了一种新兴的知识普及和传播的方式,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较于传统、枯燥、死板的文字或图片,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形式更贴合用户碎片化、竖屏化的阅读习惯,也就更能引发裂变传播效应。因此,对于党史纪录片而言,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转变叙事模式就变得极为重要。
传统的党史纪录片时长多为四五十分钟,需要观众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观看与学习,而《百炼成钢》隶属微纪录片,讲述了从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较长。与现有的党史纪录片相比,《百炼成钢》整个系列视频虽然共100集,视频体量较为庞大,但其单集时长为8分钟,讲述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删繁就简,消解了重大题材、宏大叙事常有的沉闷,[4]既满足了短视频短而精的要求,又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碎片化传播的市场偏好和观众需求。《百炼成钢》采取“整体长、单片短”的叙事策略,适应了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运用多重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VR、AR等技术成为现实,媒介表现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党史纪录片也在适时而变,一改传统的教科书宣读式的讲述方式、历史文献资料和影视资料简单堆砌的画面形式,开始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综合运用数据可视化、动效设计、3D复原等多种形式,代替原有的平铺直叙的党史知识讲解,并运用CGI、VR、AR等新兴媒介技术,使党史纪录片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富有新意,也使其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百炼成钢》运用CGI技术,让革命者“行走”在书卷中,打造人们在虚拟现实场景中会面的特效,[5]让历史“活”了起来。利用VR技术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极力营造现场感。利用AR技术将虚拟世界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现实空镜与历史照片的增强现实叠加,不仅丰富了画面信息量,而且形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采用3D复原技术,复原历史文献和历史物品。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制作比例图、统计表动画等。制作技术的更新,表现形式的创新,都使得《百炼成钢》极具亮点,颇受观众喜爱。
多元渠道传播,提升宣传效果。党史纪录片作为主流叙事的一部分,发挥着宣传和教育功能,其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与宣传,以便扩大覆盖面。在传统媒体时代,党史纪录片多在电视节目中开辟专栏定期播放,其宣传平台较为单一。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与日俱增,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主流思想、弘扬主流价值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党史纪录片应该顺势而为,借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在不同的平台发布作品,以此形成全媒体矩阵,拓宽自己的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百炼成钢》在江苏卫视首播,后又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10家地方卫视播出,依托各大卫视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将红色文化直达电视终端,为受众带来有文化、有内涵、有深远意义的优秀产品。[6]共产党员网、央视网、搜狐等许多网站开辟专栏宣传该片,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芒果TV、抖音、快手等主要视频平台也陆续推出该纪录片。《百炼成钢》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范围,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百炼成钢》结构紧凑、故事生动、视听语言丰富,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实现了重大题材作品在互联网传播上的出圈和破圈。[7]
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8]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吴德刚曾说:“在新媒体时代,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用好新媒体手段讲好故事;要用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党史故事,要多挖掘鲜活的党史故事。”
新媒体利用新技术,依托新平台,为党史宣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党史宣传的重要介质。同时,新媒体宣传的新形式、新阵地、新平台以及新渠道也给党史宣传工作带来了新思路,使其工作内容更为丰富且更具时代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党史学习教育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新媒体技术,依托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学习教育,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深度、力度、效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走深。[9]党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改变传统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的同时,丰富了党史故事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党史知识传播的路径,让党史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用微纪录片形式,历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向全党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权威的影视教材。它兼具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历史情景与现实情境穿插讲述,视觉符号与听觉语言相融通;采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渠道进行宣传推介,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受众观看需要,极大地提升了宣传效果,对其他党史作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党史宣传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党史宣传工作的表现形式、传播路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与渠道,更好地开展党史宣传工作,推进党史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在内容制作精良的基础上,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围绕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党史宣传的有效路径,提升党史宣传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