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砥砺前行:电视文艺的发展与创新思路——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时间:2024-06-18

□ 丁卓伦

创新之路:电视文艺的探索

大众传媒的新来客。1958年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没见过电视,偶尔听说电视也像在听天方夜谭。在此之前,中国老百姓了解外界的媒介只有报纸、广播、电影,当时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电影和报纸未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广播因其传播的单一性也未能直观地传送信息。但这时的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已经创建了二十年有余,世界上也有67个国家开办了电视,此时的中国急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属于我国人民的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经过了五年时间的技术学习和形式探索,北京电视台从19点开始,实验播出了黑白电视节目。我国的电视信号第一次出现在了首都北京的上空,当时的节目包括“庆祝‘五一’座谈会”、新闻纪录影片、诗朗诵、歌舞等。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CCTV。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电视台。自此,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真正走入了千家万户。

视听审美的新突破。在技术逐渐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后,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这种大众文化也提出了新的欣赏要求。中央电视台收到大量的观众建议来信,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纪录节目的观看,电视也开始探索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央视春晚的诞生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在这条路上探索的缩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值文艺界复苏的关键时期,经过了十年的文艺荒漠,这时的观众渴望从文艺界汲取到一些新奇的作品,春晚的到来大大丰富了观众的视听娱乐。从第一届没有主持人,到逐渐形成固定的演出模式,春晚节目组在这期间各显神通,李谷一登台献唱,赵青、袁世海、蒋大为等艺术家纷纷亮相,同时赵丽蓉、陈佩斯等喜剧演员的加入,使得春晚舞台大放异彩。八十年代的春晚节目精彩纷呈,这跟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大解放带来的艺术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各类语言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小品这种文艺形式广受观众的好评,到九十年代赵本山的出现,批评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吐槽社会热点,让人大呼过瘾。春晚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为观众带来视听审美的新享受。

人民生活的新习惯。随着电视机在千家万户的普及,收看电视节目成为每家每户的业余生活的首选方式。电视因其特殊的固定性将一家人聚集到一起,又因其大众性广受人民的喜爱,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在耳濡目染中成为了独特的娱乐需求。

电视文艺在家庭中的仪式感通过春晚潜移默化到每个家庭之中。从1983年开始,阖家老小围坐桌前观看春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经过了一年学习或者工作的压力,中国人习惯在过年期间放松享受,人们需要用欢笑和感动来抹掉压力和烦恼。“春晚效应”的产生更是显示着春晚的影响力,春晚结束了,但是关于春晚的话题和争论却没有结束,媒体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于春晚的讨论。每年的小品节目或是相声节目中出现的“金句”,都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忽悠,接着忽悠”“不差钱”等成为了接下来一年观众的口头禅。由此看来,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央视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新民俗,小家庭欢聚在电视机前,电视所带来的仪式感和娱乐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观念变迁:冲出藩篱的电视文艺

意识形态建设下的家国情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电视文艺在时代性的感召下,用内容展现着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晚也成为塑造社会认同,构建共同意识,输出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电视文艺作为大众传媒的中枢,家国情怀的宣扬是必不可少的。在早期的央视春晚中,意识形态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展示主旋律的方式多是直接表达,对于晚会工作者来说弘扬主旋律更多的是一种使命。第一届春晚开办于1983年,那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年代,家国情怀也是那个时期探讨的热点。在1984年的春晚上,香港素人歌手张明敏以港胞身份演唱的《我的中国心》牵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大陆的百姓通过这首歌曲和香港人民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到了2020年,恰逢是党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春晚从主题到内容都紧扣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由新时代年轻演员所演唱的《你好2020》表达了对这一美好愿景的期盼之情,贴近时代脉搏,展现民族温度。不管现在还是过去,意识形态建设下的家国情怀都是电视文艺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助央视春晚人们可以感受到电视文艺的发展,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国的电视文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民作为主体,就是需要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电视文艺首当其冲,在电视文艺中不断加入人文情怀,这是时代的使然,也是观众的需求。

瞬息万变的时代,观众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观众提出最多的质疑就是“缺乏人情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文关怀的缺失。电视文艺不能脱离于现实去发展,形式如果大于内容就如同一个空壳,势必不能长久发展。2007年春晚,由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留守儿童朗诵的《心里话》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演出使得观众热泪盈眶,也在提醒着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基层人民的生活成为春晚语言类节目和歌舞类节目的重要来源,2014春晚黄渤以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唱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平淡真实的梦想戳中了许多人的内心。春晚中的人文关怀随着电视文艺的发展氛围逐步成熟起来。

从内敛到开放的情感传递。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内敛的民族,对于文艺作品中情感的传递一直是抱有回避的态度,有些表达丰富情感的歌曲甚至被称为“靡靡之音”。文革期间,对情感的回避达到了顶峰,人们的情感也处于沙漠之中。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就曾经因其特殊的唱法和丰富的情感被列为“有争议的歌曲”。在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众多的观众致电要求演唱《乡恋》,这一有争议的歌曲最终在电视中演绎,冲洗了此类歌曲在观众心中的固有印象,在此之后电视文艺情感的表达更为大胆。

情感是电视文艺的关键因素,以情感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最开始对于有争议的歌曲的献唱到大方抒发自己的感情,春晚的转变也是电视文艺内容发展的转变。九十年代的春晚摒弃了小心翼翼的“试探”,情感的传递已经成为春晚的主要创作理念,在一贯欢乐喜庆的基调上加入了丰富的情感内容。2015年莫文蔚以一首《当你老了》献唱春晚舞台,这是词曲人赵照写给母亲的歌曲,莫文蔚用她低沉而温柔的声音轻轻吟唱,唱出了平凡生活中最真挚的感情。莫文蔚的歌声响起让人感叹时间悄然流逝,父母的鬓角已经斑白,皱纹已经爬上了他们的脸庞。电视文艺离不开情感,它所传达的情感通常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达到了电视荧屏前后的共鸣,观众也在审美娱乐中得到情感的洗礼。

技术创新:当今电视文艺发展的重头戏

数字时代下电视文艺的传播方式。电视文艺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猛的艺术形式之一,这得益于它不断创新的技术支持。电视诞生在世界之日起各种技术更新迭代,电视文艺也依托各种技术的支持而发光发热。数字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数字化的电视文艺使节目形态不断变化,走向创新之路。央视春晚一直是电视文艺新科技的研发试验场与率先应用者。早在1996年,央视就在春晚上实现了“三地互传技术”,在上海、西安设立分会场,与北京主会场实现异地共播。1996年春晚上,三地同唱《我的祖国》,实现三地声画同步的效果,达到了导演组高远深长的立意,大家在四面八方同唱一首歌、共听一支曲。

到了2020年,央视春晚基于5G+4K/8K+AI的发展战略,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2020年的春晚依旧沿用了分会场的模式,在三大运营商的协助下,5G网络信号覆盖春晚主、分会场,实现全流程、全制播域5G+4K/8K集成制作,打造出超高清直播的极致体验。数字时代的电视文艺拥有了更便捷的传播条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收视体验。

从简约到立体的审美享受。由于发展的限制,央视早期节目的舞台设置都是非常简单的,最早的春晚舞台甚至是一个礼堂改的。虽说受到了场地的限制,但是央视还是精心布置春晚舞台,节目组将春晚舞台和观众席拉得很近,设计的茶座式观众席让演员和观众可以零距离沟通。近几年的央视春晚,机械舞台的使用与数字技术有机联系到了一起,舞台效果越来越华丽。各类歌舞节目紧密结合节目内容,屏幕与舞台结构相融合,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2019年央视春晚的井冈山分会场采用大型户外实景演出,其中一个主要节目是代表井冈山的“万亩梯田”,春晚导演组不仅将舞台设计成了“梯田”,还就地取材,采用了井冈翠竹装饰舞台。导演组将富有当地特色的元素融入节目舞台中,丰富了观众的视听效果。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渠道。媒介融合是当今电视文艺探讨的热点,电视作为一种单一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信息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文艺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媒体时代万物互联,数字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在这场媒体变局中,电视文艺想要屹立于大众传媒的核心,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更为深度的媒介融合。2020年春晚开拓融合传媒的新思路,使得融媒体传播上了一个台阶,数据显示,春晚新媒体端直播用户相对于2019年增加了7900万人。多屏春晚成为一种新时尚,观众可以通过央视新媒体平台以及快手、腾讯、爱奇艺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春晚。强化互动参与,以大小屏联动的方式,除了电视屏幕上的晚会直播,同时抖音、快手端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再加上红包互动、内容互动。如今的电视文艺借助多媒体矩形传播,完成了观众多重的审美需要。

结语

央视春晚是我国电视文艺创新发展之路的缩影,在春晚的身上人们看到了电视文艺创新发展的大变革。三十余年的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视文艺节目,也是兼具着意识形态的影视缩影,见微知著,其承载的内涵让人们看到了电视文艺一路走来艰苦卓绝的创新发展,展示了电视文艺的巨大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