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 党晓培 杨蕊
遥感新闻的新闻媒介呈现形态是遥感影像及其增值产品,其中包含了遥感影像处理、影像理解和提取、遥感新闻叙事、遥感镜头语言等多个学科内容。遥感技术属于新时代下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其主要是遥感科学技术和新闻传播学为发展基础,并在其中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学等,遥感新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遥感新闻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卫星平台和多类传感器优势。这也使得遥感新闻具备了以下两大特征,第一个优势可以用“站得高看得远”来进行概括,第二个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地表等多频段信息的记录。而这一优势也使得建立在遥感影像基础上的遥感新闻进一步突破了人类视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同时遥感影像所记录的包括信息及增值产品也可以直接当作是新闻故事来源的证据,而且能够充分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新闻主题的可实现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从传统对地观察领域逐渐向着对人类社会观察的领域发展。根据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新闻的主题分为政治新闻、法律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几种类型。针对各类新闻主题相关遥感数据可实现进行性研究分析,能够为遥感新闻报道边界的界定提供真实依据。
遥感新闻叙事机制。遥感新闻是媒体行业中新的一种报道方式,遥感行为的出现推动了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改革。在遥感新闻中,整个叙事过程中作为叙述者本身所持有的观点、态度以及所报道的新闻主题贯穿了整个遥感新闻叙事的全过程,同时也能够对新闻选材、构思以及应用起到支配作用。
遥感新闻不仅传承了传统媒体的叙事机制,而且在遥感技术可视化的支撑下,使得新闻的叙事体系和叙事体验实现了创新和进一步改进。遥感新闻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空间融合广大受众个人思维,在片段跳转中融入受众想象,在此基础上来达到利用遥感数据叙事,形成故事化叙事,能够给受众带来真实感受。
遥感镜头语言体系。传统模式下以文字和图片组合形式为媒介形成的新闻信息是典型的新闻叙事方式,在这种形势模式下,利用数据和图片对文字叙事形成辅助。而遥感新闻的研究重点则倾向于利用更加清晰易懂且极具冲击力的二维图像以及三维模型,将抽象的数据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受众,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加清晰准确的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能够让遥感新闻更具代入感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够让用户在接受新闻叙事的过程中产生沉浸式的体验,进一步实现故事空间向数据空间的转变。遥感镜头语言重点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推、拉、摇、移、甩、切等基本镜头来完成三维立体的场景中对漫游路径设计,同时也是在充分利用镜头效果的条件下完整的交代环境,并顺畅完成长期切换,进而产生新的逻辑线索。
从新闻实践报道的角度来看,因为遥感技术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各种新闻生产场景中都能够实现广泛应用。
获取高效影像。在利用遥感技术之后能够可靠、生动、全面、及时的获取丰富的遥感数据信息,进而来实时的完成可持续性新闻报道,通过将新闻现场进行第一时间展示,充分保障了新闻的时效性。在各大主题报道以及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中高效影像获取都能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遥感技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的应用,为观众从高空视角呈现出来大阅兵的现场影像,而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应用之后能够快速获取并及时发布传播的新闻内容。在本次报道过程中,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为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更加完美的报道,通过分时等格式将高景一号、高分一号等卫星调高,从第一时间获取了北京长安街实时的阅兵视频影像,利用国产卫星精确在2019年10月1日上午9:45:43向全世界以俯瞰的角度展示了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从这一大型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遥感新闻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具有极高分辨率的俯仰角画面与地面拍摄画面进行融合,真实、全面、及时地展示了盛大的阅兵现场。
面对突发性新闻高效摄影也能展示出极大的优势,例如2020年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的爆炸冲击波事件。新华社在报道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从高空及时获取了爆炸点的遥感影像,第一时间做出报道,同时利用高空遥感影像对爆炸前后现场进行对比。在传统的媒体视角下,通常巨大灾难现场根本无法派遣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进行新闻呈现,而遥感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从高空角度及时对事故现场状况进行勘查,能够真实、完整、快速的捕获现场影像,而获取影像资料还可以为后续报道以及现场救援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便捷直观取证。针对地表状况可以利用卫星观测平台按照特定周期以相似的观测成像角度和观测条件进行观测,及时获取时间序列影像,对事件整个演化过程进行完整记录,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更加便捷、直观地完成取证工作。通过提取特定时间间隔的影像数据就可以分析出观测目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从中发现传统媒体模式下不可能获取的媒体信息,让新闻能够更具真实性和客观性。
时序影像提取。在新闻媒体的报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时间跨度对比,在这种情况下遥感技术时序影像提取就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利用卫星观测平台的特定周期性,就可以针对地表以非常相似的观测条件和成像角度进行全面观测,进而可以获取整个事件全过程的时间序列影像,对地表事件的完整演化过程进行清晰记录,在此基础上就能够针对报道目标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其时空演变规律。例如,在2020年关于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期间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遥感技术时序影像提取的优势就得到充分展示。
环境新闻在报道过程中通常都会涉及到环境短期的变化分析。例如,针对某地洪水灾害侵害农作物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卫星的时间序列雷达影像来获取整个水域范围,同时经过处理后能够将该区域水域面积的推移和扩张的状况清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完整的完成整个事件的报道,同时获取影像也可以为抗洪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利用卫星历史影像记录信息,可以针对同一个观测目标进行长时间跨度的观测,进而对比目标变化状况。
创新镜头语言。遥感新闻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对镜头语言进行灵活应用,通过场景的持续切换来反映出不同场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保障场景转换的流畅度。通常情况下,卫星遥感影像通常适应中景为主、全景为辅、特写较少的方式来呈现地面目标。
例如,新华社以中国现代大型桥梁建设的主题来报道武汉70年巨变,就通过遥感镜头对武汉市进行全景展示,针对武汉三镇长江两岸和大桥连接点展示的过程中,从卫星远景转换到桥梁中景以及桥梁近景。这种镜头语言的应用使得画面展示更加丰富,也完整地串联起来以桥梁为主题的叙事线索。在后续的摄影报道过程中,面对武汉市到宜昌市的镜头切换使用的是平移运动转场的方法,镜头沿着长江线通过小比例式卫星影像的方式逆流而上,使得两个场景之间的切换非常巧妙和顺畅。
遥感新闻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遥感技术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遥感新闻不仅是全媒体时代下媒体传播的一种创新,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的融合。遥感新闻通过第三方俯瞰的视角对整个新闻事件发展全过程进行记录,从多角度来挖掘新闻信息,实现了新闻世界的可视化展示,在全媒体时代下,遥感新闻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拓展传统媒体的内涵和边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