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时间:2024-06-18

胡晖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中央电视台视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本文通过对《朗读者》《见字如面》《耳畔中国》等三个高收视率、高口碑栏目的分析思考,从把握时机、研发模式和细心选材三个方面入手,着力阐述此类看似“低调高冷”的小成本文化类节目是如何跳出综艺娱乐节目的包围圈,达到“收视与口碑齐飞”的节目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 时机 模式 选材 《朗读者》《见字如面》《耳畔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在“宣传”和“传播”方面,电视媒体同样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也正是在广大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电视荧屏才充满斑斓色彩,才出现了像《朗读者》《见字如面》和《耳畔中国》等一批优秀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信文化和民歌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扬,以至在观众群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

《朗读者》《见字如面》《耳畔中国》等三个创新栏目,在节目主题的构成与表现上,都无一例外地显现出媒体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节目通过嘉宾饱满而深情地朗读、动听歌曲的演唱,彰显了以中华文化为内核,以地域风情和民间习俗为外壳,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被观众赞誉为“是当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汩汩清流……”通过对这几个成功节目的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推出时机、模式和选材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成功点,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光大。

把握时机,推陈出新

在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的春天从何而来”时,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源头肯定是优质的内容。纵观这些节目,从传统诗文到名人书信,无一不是被时光挑选、考验过的精品。其次,贴近时代的视听技巧与传播方式,其本身也是创作者对于优质内容成竹在胸的自信彰显。”

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五千年灿烂文化光照世人。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发扬与光大,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也并非一朝一夕,一定会被时代的需要所激活。然而,激活文化的时间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时机,正如董卿在分享节目成功经验交流时,也谈到了这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时机。

因此,文化的复兴时间,往往决定了文化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便体现出了电视节目创新与播出时机的重要性。以《朗读者》为例,这个节目就抓住了时机,踩着了一个特别好的时间节点。当下,不论大屏、小屏,都长期被一些程式化的节目霸屏,而《朗读者》却以自身厚重的文化+活泼新颖的样式走进观众的视野,给了观众以久违别样的清新,让观众的心境忽然变得辽阔了起来……另外,众多享有知名度的明星参与到节目中,成为书信朗读的主角,让他们从冗长的电视剧人物转身为简洁短小综艺节目的嘉宾。这样的华丽转身,同样是节目组抓住时机的重要体现。

荧屏上文化类节目的长期匮乏,也导致了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渴望与追求,所以当《朗读者》横空出世时,带给所有厌倦了冗长剧集的观众便是共鸣和感动。“人们扎身其中,见天地、见历史、见人生、见情怀,便不舍离开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真正能走红刷屏的,还是我们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样,亿万的电视观众也渐渐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自己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当一个酝酿已久的文化节目欲喷薄而出之时,还要辅之于恰当的时机,才能达到预期的收视与宣传效果,因此,这个又可称之为“播放”时机。

除去“播放”时机,当国人的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足够的文化自信来接纳中华传统文化,便是第二个“时机”。在数十年前,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在上映时,当时的社会反响并不是很大,但直到几十年后,该剧才被公认为是剧之经典。不能不说,这正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在文化和思想的认知度上,还未达到能广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水平所造成的。现如今,在***总书记“中华文化是我们最优秀的软实力”和“对于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理论引导下,以及国民教育的广泛普及,使得国人的素养已经达到对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认知水平。在这种条件下,推出像《朗读者》这类的综艺节目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才会如雨后甘霖一般及时。

对内,除了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对外,这些节目的播出,同样也紧随了中国“走出去”思路和战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看来,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更加重视和关注中国,中国也愿意把自己的情况说出去,这是中国公共外交最好的时机。除去国内观众的广泛关注,这些节目在海外也有着极高的收视率。今年4月,《朗读者》栏目在戛纳电视节期间,收到了来自法国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的邮件,询问《朗读者》是否有出售节目模式的意向,并在邮件中大赞《朗读者》。他们表示,《朗读者》是他们公司近年来看到的全球最让人眼前一亮、最令人兴奋的文化类节目,他们想购买《朗读者》节目模式,在法国以及比利时、瑞士等法语区播出,他们有信心,该节目样式也一定会在欧洲掀起一阵朗读的风潮。

由此看来,中国的声音同样得到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这些综艺节目是中国在当今时代推陈出新的重要利器,通过良好的节目来达到海外宣传效果,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多受众,这也正是抓住时机的重要体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绝伦支撑着精品內容源源不断,加之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认同以及绝佳的文化宣传时机,属于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已经鸣锣开场。

研发模式,大胆创新

***总书记强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是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如何把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些有厚度、有内涵、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搭载到我们的节目中去呈现,一直是困扰电视工作者多年的难题。毕竟这些散落在华夏大地的“文化素材”只要组合好了,力量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坚定寻根的基础上,节目模式的创新无疑是当下文化类节目打破曲高和寡这个魔咒,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和过去相比,这些文化类节目一改以往“谆谆教诲,智慧化身”,转而把更多关注放在观众需求和学界研究上。为了打破观众与经典传统文化之间的壁垒,都不约而同地搭建了一座桥梁。endprint

《见字如面》的“这座桥”,是两位拆信的知名学者。他们在第二演播现场化身为解读评论嘉宾,讲书信背后的故事。他们讲得明白,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让观众更加直观、更感性地了解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虽然节目现场采用的是一桌、一信、一人的极简模式,但在电视效果的呈现上却一丝不苟地做足了文章。节目展示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唤醒了人们血液里流淌的本土文化基因。尽管素面朝天,却依然打动人心。

而《朗读者》则摆脱了传统类朗诵节目的固化模式,采用的是“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轻解析就是对一些特别精妙的推断,或者对一些相对普通人来说有一点距离的读本,花30-50秒的时间做一个名家解析。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整个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以文来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所以人们看到麦加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的父亲、他和她的儿子两代父子间感情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那封信。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讲人这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我们看到的企鹅人夫妇得了那种罕见的疾病,却无视疾病,无视贫困,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牧场的三毛,这个时候经典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一个叠加的效果,充满了感染力,传播的意义就实现了最大化。

《耳畔中国》作为一档原创模式的民歌选拔节目,除了采取观众和导师的双重考核标准之外,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节目除了负责音乐部分的音乐导师之外,还从文化历史的视角出发,特别设计了文化学者的角色。通过文化观察员对民歌文化的解读,打破了观众和民歌之间的沟通壁垒,将文化与娱乐进行了无阻的勾连穿插。如在谈到《东方红》这首歌曲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介绍说:“这首歌源自《骑白马》等陕北民歌,并经过各个时期的整理和修改,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一首庄严的颂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立光在歌手演唱《十送红军》后,介绍说:“很多的革命歌曲都是脱胎于一些地方的民歌,《十送红军》脱胎于《送情郎》,原词是‘盼望情哥哥回家时带几角钱后改编成了‘盼望红军回家时带回胜利的消息”。因此,许多中老年观众在观后说,我们真不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感人歌曲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新的看点。从选手歌曲的选择到评委娓娓道来的讲述,观众很容易与节目形成共鸣,也使得观众理解了革命歌曲。正是由于中国革命对民歌创造性的推陈出新,才得以永载史册流传下去。

无论是《见字如面》《朗读者》,还是《耳畔中国》,它们的同一个共性就是,三个栏目都无一例外地为观众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用情感共振和传统文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从中得到的是历史人文以及节目本身的双重享受。正如《见字如面》制片所说,“不是每一个想要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人都要求越过英文的高山,也不是每个要亲近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人都要爬过文言文的高山”。当读者得到了与主持人和朗读者的情感共鸣时,节目的人文宣传效果自然便显露出来了。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全国新闻工作宣传例会上说“观众与一些经典的传统艺术有距离,我们媒体要做的就是搭一座桥,垫一块砖,拉一下手不就过来了吗?市场就是这样培育起来的”。以往的文化宣传节目过于晦涩高深和曲高和寡,往往只能引起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却引起不了大多数观众的响应。而今,在这种普众化观念引导下的模式创新,便着实能够拉近传统文化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细心选材,精心雕琢

作为传播经典文化的节目,选材无疑是最为艰难、最费脑力的一个过程。***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出访的公开演讲中,讲述了很多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和中外友好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友善相待。说到“讲故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故事”成为“不一般的故事”,首先要做到的便是“选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材”问题。在《见字如面》《朗读者》和《耳畔中国》三个节目中,“选材”都是它们得以吸引观众,成功获得高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见字如面》把“每一封信都要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作为信件遴选标准。节目组从全国各大档案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初选出万余封信件,经过反复比较、研判,精选出了100多封信。這100多封信跨越了古今,涵盖了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化的呈现。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的时候都不是为了发表,所以包含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情感,几乎每一封信里都有让人感到意外的故事。再则,节目中读信的嘉宾,在情感、情绪的表达上也并不轻松,这也就是为什么参与朗读的明星大腕,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艺术家,但他们仍然一丝不苟、不敢掉以轻心的原因。

就像电视播音员播稿前的备稿一样,在读信之前,艺术家们同样要对自己所读的每一封信进行备读,并且做很多的各类标注,有的是字的读音,有的是情绪的提示等。因而,嘉宾在参加《见字如面》的录制时,都会要求自己认真准备,走入书写人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以便读出信中所寄托的真情实意。张国立和王耀庆两位老师在节目中分别朗读了早年黄永玉大师与曹禺先生之间的往来信件,节目播出时,黄永玉大师看了之后非常激动,托人找到了节目组的导演和张国立老师,并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在家中,黄永玉大师对他们说,这个节目带给他一份遥远的陌生感……

而《朗读者》在选择读什么的时候,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就象一把打开传统类朗诵节目与观众隔阂的钥匙,能够让节目很快地触及到观众的内心世界。在关于朗读人由谁来担纲的问题上,《朗读者》并没有选择全明星阵容,因为节目最终实现沁人心脾的一定不是朗读人外在的光环,而是取决于朗读人的情怀感染。因此朗读者既有濮存昕、柳传志这样的名人,也有蒋励、成都鲜花谷夫妇这样的普通人。正如节目的执行总导演夏欢欢所说:“当时,我们确定要请成都鲜花谷夫妇时,也考虑着让他们读什么合适呢?董卿在听了他们的故事后,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写给妻子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节目播出后,这段朗读被网民誉为最美丽的“遇见”之一。有网民评价:“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饱含着情感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

《耳畔中国》要抓住的核心,就是找到最好的歌和人。在《耳畔中国》的选歌过程中,节目组也有一番来自网络选出的100首经典民歌的推荐歌单,但节目组在选歌上却有多元化的考虑。首先,歌曲要有广泛的流传性,这样能有效地拉近歌曲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熟悉,同时也要求歌曲本身的音乐性好,改编创作的延展性大;其次在歌曲的题材上,要能够唤醒多数人共同情感体验的歌曲,有着丰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感应,或者当地的民族特色;最后要求所选的歌曲,歌手的身份经历有相关性。青年演员龚爽在比赛中选择了《我的祖国》这首在我国广泛流传的歌曲,观众非常熟悉,也没有什么距离感,但是在演唱时却给了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把歌曲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情绪,改成了发自内心歌颂赞美的情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当这首充满爱国情愫的歌曲通过这位90后歌手用充满深情的歌声演绎出来的时候,现场沸腾了,很多观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高呼过瘾。许多人称赞唱出了当下中国人的自信,点燃了中国人共同的情感体验,网络点击率暴增。

由此看来,细心的选材和精细的材料雕琢都是这些节目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这三个节目选材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会让观者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心灵共鸣”,也正是这些经过岁月涤荡,体现淳朴与原生态的传统书信和民歌,才真正唤醒与牵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结束语

时下很多的娱乐节目,为什么缺乏生命力,笔者认为,就是故事的元素太少了。不可否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综艺节目的趋势走向,就是纪实与娱乐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就是将故事植入娱乐之中的一种融合。现在的荧屏文化节目,都只是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撷取零星所绘就的绚烂篇章。这些深受普通观众和具备较高鉴赏力的高端受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至始至终把深挖节目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作为最高的追求和节目的根基,让原本属于电视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等得以回归,以引导代替迎和,让观众在喧嚣嘈杂的泛娱乐化节目倾向中,感受到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流,享受源自五千年文明文化的愉悦。

(作者单位:南昌广播电视台)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