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初探

时间:2024-06-18

刘畅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学生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反馈出滞后效应,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需求日趋紧迫。本文围绕新需求之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变革实践,探求专业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点。

关键词:媒体融合 播音主持专业 课程建设

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需求日趋紧迫。这种改革需求不仅来自媒体业内、传媒用户,也来自高校内部和学生群体。笔者梳理了一份播音主持在校学生的2018学年度课堂问卷的结果发现,在344份有效问卷中,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发展评价“滞后”的学生高达319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求,真正提高新闻传播人才适应时代的复合型能力,提高新闻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在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可从实践型课程的建设中得出部分现实经验。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媒体融合发展”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即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近年来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为代表的纸媒发力移动直播,媒体融合传播已不再是广播电视试水互联网传播,以及互联网媒体内容分发的单一格局。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2019年10月,5G正式商用的启动,不仅加速5G相关产业的布局,依托5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变革也进入全新阶段。在当下人人皆为媒体的时代,主持艺术和媒介传播早已不再是传统媒体体制下的单向传播。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转型也必须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寻找自身特色、优势和定位,继续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泛资讯化、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深刻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必经之路。顺势方可借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制播体制的革新,也是从过去产业经营的理念中破除思想禁锢的过程,更是适应话语体系变化和互联网思维,开拓以移动优先的内容生产、社群传播和叙事语态的全链条革新。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石

回顾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的发展历程。目前,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早已不再局限于老牌新闻院校、艺术院校,无论是早期嗅觉敏锐的民办高校还是当下各类院校竞相开设的游戏电竞方向,播音主持专业早已不是昔日高不可攀的“皇帝女儿”。但无论是老牌专业的稳扎稳打还是新兴方向的突飞猛进,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石已赫然在目,这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立命之本。

新闻敏感度。诚然,不同院校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定位和特色各有千秋,但新聞敏感度作为专业的根基尚不可撼动。目前,“以最快速度传播和接收真实信息仍是大众传媒、其他媒介和受众的首要任务和选择”。从宏观角度来说,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体育竞技,无论是综艺娱乐还是直播带货,人们接触外界信息都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而对信息本质规律、表现方式、发展变化等的敏感性,是播音主持在传播活动中的先行条件。没有对时效性、时新性的捕捉把握能力,信息传播势必味如嚼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数十年来的建设,无论是新闻理论课程,还是播音创作课程、文体演播课程,皆是理论建设和案例研判两条线同步推进,这种革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润物无声地在专业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

语言表现力。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既根植于新闻传播科学,也包含艺术学的因子。可以说,眼力、脑力是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躯干,笔力、嘴力是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灵魂和血肉。我们不难发现,播音主持专业的建设,从起步阶段的正音、发声,到现阶段的对接行业细分化的方向教学,“说什么”早已不是播音专业课程建设的重心,“如何说”“怎么说”反复在课程教学中被锤炼。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建设,字正腔圆的规范化和说学逗唱的创作力从来不是矛盾冲突方。把握住有声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张力始终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出发点。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媒体融合适应之路

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以应用型为特色的专业学科,离市场更近、离受众更近,自然更能敏锐地捕捉媒体深度融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界曾有悲叹,称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离校三年对口就业率的波动之大令人遗憾。然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现在看来,曾经“不务正业”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不少正是以过去被严肃教育申诉的“玩”“闹”形式,在媒体融合之路上试水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道路。

校企合作。播音主持专业和专业课程的建设,历来就有校企合作的传统。无论是各大高校热衷建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人才培养基地,还是校企合作平台;无论是开辟实践学期进行的实习基地实训,还是引入承接企业主持业务,都以不同形式在课堂内外开辟着课程与行业对接的窗口。无论是部属院校开设的《主播新鲜看》,还是地方院校开设的《青春飞扬》电视栏目,都是以台网内容生产为呈现形式,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合作生产。然而时代迈入媒体融合的全新时空,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推动力度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一方面,课程建设内容改革力度与媒体融合的内容生产匹配度存在差距,故步自封无异于自断筋脉,强行上马也近乎对时新内容的抄袭模仿。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进程中,大面积利用课程建设和势如破竹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合作并未展开,不是高校对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嗤之以鼻,就是新媒体制播机构对高校在校生业务能力的存疑观望。二者真正进行的深入合作,以媒体融合运营一线全景反哺专业课程建设尚显不足,更多则是课程建设以具有代表性融媒体产品为蓝本进行的案例教学。在这一领域中,校企合作仍有较大可开掘空间。

音视频内容生产。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无论是力求打造采编播一体化人才还是挖掘学生的单项核心竞争力,其最终呈现方式都离不开音视频内容的生产呈现。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需紧贴媒体发展趋势,利用课程教学开展适应性创作。无论是平时独立作业,抑或是期末学业评价,利用音视频内容生产,并打通媒体传播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检验课程建设成果都是直观可评价的路径。无论是部分院校2020年疫情期间广播播音主持课程录制战疫广播剧,还是现场报道课程开展移动直播,这类课程或通过各级广播电台广播剧专栏播出,或上线音视频移动端,以直面市场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建设仍有部分短板亟待补齐,多数院校课程上线融媒体播出端口,多以个人账号形式发布,点击观看、收听量并不能达到移动端引流和客观评价的目的,也存在部分内容上传和分发无法持续进行的尴尬局面。

群体化竞争和个体化培养。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从未中断过对“优质生源”集中培养的探索。而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培养也需探索品牌化之路。从地方媒体的天天兄弟、快乐家族,到中央媒体的“央视天团”,主持人IP化、品牌化在传统媒体发展中虽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培育专业学生的个体能力和群体合作力尚未得到有效聚焦。特别是播音主持人合作竞争力的培养,以目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而言,或进行学生单人作业呈现,或组织学生临时配对完成随机作业,其搭档配合的方式、技巧远不及一线行业以挖掘培育新人组合而开设的选秀类节目培养的搭档团体纯熟。这既有高校无法组团式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现实困境,也存在课程教学着力于单人技巧而忽视团体搭配中的主次、轮替策略训练的缺憾。实际上,在一线实践中也不难看到“老人”间的默契支撑和“新人”间的抢戏冷场。即使是播音专业课程积淀深厚的作品朗诵,也多属于临时组合或教师指导操刀,课程对学生群体化竞争和个体化培养的系统性观念均滞后于媒体融合中常见视听产品打造的品牌化主持。

发力新媒体节目课程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的线性编排制约,使得节目形態、内容、时长更趋灵活。但不少节目由于忽视新媒体传播的受众心理,照搬既有传统媒体节目模式,使得上线平台后市场反应和业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新媒体节目课程的建设,既需要研判受众对节目形态和内容的需求,也需要研判在节目变化中受众对播音主持能力技巧的要求。此类课程建设,高校或直接以某一单一节目样态命名,或统称全媒体主持,但实质上对新建设课程的内核和发展后劲评估都有可深化之处。

结语

2020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近乎同时进行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老牌节目《千里共良宵》停播广播版转型云听客户端播出。业界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力度也日趋增加,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专业课程建设也应正本清源、查漏补缺、顺势而为、稳步推进,进一步使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相匹配,助推新闻事业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EB/OL].新华网,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9095.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渠成.走出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本质属性的认知误区[J].新闻记者,2016(05):91-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