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坚守与革新

时间:2024-06-18

王东

摘要:广播剧是以声音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形式,在短视频盛行的背景下,广播剧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广播剧随广播的兴衰几起几落,在融媒体时代,广播剧抓住融媒体多途径传播的机遇,把握受众碎片化接收信息的特点,融入网络文化元素,结合时代精神,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找到了新定位。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发展,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剧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是揭示广播剧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广播剧 新媒体 微广播剧 时代精神

广播剧是随着广播的诞生而发展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命运与广播的兴衰起落紧紧相依。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依靠广播生存的广播剧,也在传播平台、传播方式、内容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以寻求新的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广播剧的诞生、发展历史、生产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广播剧在新媒体时代生存发展的变与不变,为今后广播剧的创作探寻方向。

回顾:中国广播剧的发展

广播剧是戏剧的一种,是戏剧为了更好地在广播这种媒介上呈现,去掉画面元素,只通过语言和音乐、音响三种声音要素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也被称为“看不见的剧”。广播剧中声音是唯一的一种创作手段,除了语言之外,音乐、音响也有多个功能,如烘托气氛,表达感情。除此之外,广播剧还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只有声音元素,剧中的人物剧情需要听众通过想象联想来获知,所以也有人说广播剧是想象的艺术。

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危险》(又译《煤矿之中)于1924年由英国广播公司编创,中国最早的广播剧是1939年上海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电视还未普及,广播仍是主要媒介,这时的广播剧主要是由小说和舞台剧改编而来,并且多采用直播的形式,参与演出的也多是舞台剧的演员。1950年2月7日,为了纪念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由蜡片录制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播出,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到2019年,中国广播剧已经走过了70年的春秋,这期间中国广播剧演播制作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演播题材发生了巨大改变。

广播的黄金时代也是广播剧的黄金时代,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界百花齐放,各种题材的广播剧不断涌现。1980年第一次广播剧交流大会召开并成立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与此同时,全国性的广播剧评奖活动也有规律地展开。1996年,广播剧被列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广播剧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高度。

在2000年之前,广播蓬勃发展的同时,电视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对广播的生存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威胁。广播剧在具备“声音、画面”双重优势的影视剧面前更加不堪一击。在广播剧和广播一样都面临着互联网及其他媒体带来致命的冲击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崛起、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我国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汽车成了广播的一方热土。广播具有伴随性、及时性等特点,每天的路况信息、音乐广播等是有车一族的必备,一些省份、地区交通频率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其他频率。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广播剧的发展依然岌岌可危。

坚守:广播剧创作的初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广播剧创作变化的是不同的历史人物,各式各样的题材,不变的是广播剧人站立在时代潮头,忠诚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腔热情地唱响英雄的赞歌。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生产反映人民大众生活的作品,讲述有着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是广播电视的责任。2019年中国广播剧工作年会在深圳宝安召开,会议总结了2019年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荣誉勋章授予仪式。“共和国勋章”的八位人士中,广播剧已经写了其中的四位,分别是屠呦呦和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通过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将一个个动人、感人的故事传递,感召更多的人。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克难前行,真正做到脱贫攻坚。由郑州台制作的广播连续剧《无臂羊倌脱贫记》,讲述的就是身残志坚的曹建新的传奇故事。在驻村书记的帮助下,曹建新成立养殖合作社,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领帮助村里和周边贫困户走上了主动脱贫的共同富裕之路。这是一部新闻纪实广播剧,讲述在国家重要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奋斗。制作精良的、有价值的广播剧,是广播剧创作应坚守的初心。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懒人听书FM、猫耳FM等一批音频软件的兴起整合了音频的资源,拓宽了音频的传播平台,激发了音频生产创作的活力。音频软件的诞生,改变了以往广播节目线性的传播方式,在音频软件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地收听喜欢的内容。音频软件的出现还打破了广播单向传播的方式,能更好地和受众进行意见交换,聆听受众的呼声,更了解受众的需求,进行更好地传播。

互联网时代,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平台包容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优秀作品,包括优秀的电视剧、小说、电影、综艺节目等。在众多艺术门类面前,要有清楚的定位,广播剧立足于声音艺术。

革新:广播剧发展的未来

传播渠道的拓展,制作主体的改变。广播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以往广播剧只在广播上进行播放,中央广播电台在1980年5月开办了广播剧节目《广播剧院》,每天固定时段播出,这使广播剧更加规范化。如今,广播剧不仅要在传统的传播平台广播上传播,还要拓宽传播渠道,在网络媒体、音频软件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传播,走“互联网+”道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广播剧艺术。

在制作主体上,以往多是以电台媒体为制作主体,如今,广播剧早已不是广播电台的专利,而逐渐转向由广电媒体之间跨台定制合作、地方政府宣傳部门与网络手机平台、音频网站公司版权采购合作、网络“播客”与民间社团自制创作等多种协同合作的运营模式。一些经验丰富的舞台剧、话剧制片人、导演、资深播音员、主持人、影视剧演员、动漫游爱好者等也跨界参与广播剧制作、配音等工作。一些音频软件多是PUCG(用户生产)+UCC(专业生产)联合的生产模式,使广播剧的创作主体更多样,内容也更丰富多样。

广播剧内容、形式的创新。传统的广播剧每集在30分钟左右,30分钟的时长不利于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社会背景下收听。“微广播剧”这一概念,产生于2012年中国广播研究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举办的宁波鄞州杯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上。“微广播剧”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的具有网络文化特征的一种广播剧新样态。“微广播剧”相对于传统的广播剧来说,具有时长“微”的特点,微广播剧每集一般在5分钟左右,满足当下人们快节奏、碎片化的时间收听需求。其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也融合了网络元素,更适合网络传播。

在内容上,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纪实广播剧《遇见海昏侯》实现了广播剧内容的重大突破,它以“录音报道+历史广播剧”的形式,为广播剧注入了新元素,改变了广播剧人物扮演角色,运用原声使广播剧的真实感更强。除此之外,《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知识付费、短视频、微综艺会成为2019年三大行业风口,其中知识付费一栏中广播剧榜上有名。解决广播剧“高投入、低收入”的现状,通过知识付费也是一种应对之策。

结语

广播剧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移动音频平台中的广播剧存在侵权现象。目前很多广播剧都是根据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制作人员版权意识不是很强, 或者部分人有意地去钻法律的空子, 这一类广播剧的出现会产生版权的纷争。对此,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 用户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 平台要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下架盗版内容。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广播剧音频形式的特点,制作、传播带有淫秽内容的广播剧,有关部门要加强查处力度,各平台要进行用户作品的严格审查把关。广播剧的制作生产相对于电视剧来说,对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人员要求较少,制作成本低。各平台开放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激励了很多爱好者加入广播剧的生产制作中,活跃了广播剧创作的气氛,但很多非专业的爱好者上传的作品,存在选材制作粗糙,降低广播剧的整体水平等现象。

微广播剧是广播剧的新起之秀,纵观中国微广播剧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作品,以新闻纪实类为主,并且以红色政治题材为多,根据2019年中国广播剧年会报告指出,写脱贫的广播剧故事模式相同。广播剧的题材、样式、风格还应丰富多样,单一化不利于广播剧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微.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J].中国广播,2019(10):92-95.

[2]点评2019年参加专家评析的连续剧[EB/OL].微信公众号,2019-11-19.https://mp.weixin.qq.com/s/cj7a5N_c5cpndBUUbYZkdg.

[3]高田田.移動互联网时代广播剧的觉醒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1):107-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