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探究

时间:2024-04-24

唐小艳

[摘 要]在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和厘清相关理论意义重大。“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保障体系等要素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一线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166

2015年5月,为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供给,包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和趋势,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厘清相关理论和概念是关键。

1 理论基础

1.1 系统论

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学者L.V.贝塔朗菲提出。此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在整体中起着特定作用且是相互关联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

以此理论为基础,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需适应社会动态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处于动态平衡发展之中。目前,“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社会应对世界“工业4.0”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系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必须与“中国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培育合格人才。

1.2 建构主义理论

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真理即创造”等思想,被认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而建构主义的概念则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首次明确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强调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人才培养应尽可能在模拟真实或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不是单向的教师传授,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客观世界,形成了自身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以及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不断实践和反思,对知识进行重构、改造甚至创造,最终形成建构出的学习结果。

以此理论为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然要与“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趋势相关联,这首先建立在学习者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意义、要求有自己的经验认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及特征,将政策要求、发展要求等融入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不断重构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积极认识到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契合度,内化与外化相结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建设的适切性。

2 理论内核

2.1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下提出的。2013 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汉诺威召开。会上,德国“工业4.0工作组”公布了研究成果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随后,以“工业4.0”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兴起。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中国政府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及绿色制造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颁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和趋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合格人才。

2.2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教育部的政策文件中对其阐述有所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历了高级技术人才(2003年以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4—2010年)、“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至今)。不同于科学型人才及工程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指的是从事于生产一线且能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不仅能将所学的技术和技能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工作,同时能生产、创新或创造产品,提高产品、管理及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指的是学校为“一元”,企业为另“一元”;二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受教育者、学校和雇主间进行合作,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此外,还有英国的“工读交替”、澳大利亚TAFE等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有三种典型界定:一是“方式说”,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二是“过程说”,即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三是“综合说”,是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特定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式、程序和结构。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培养主体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制度,调整与创新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架构与操作模式。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保障体系等要素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一线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文琦,裴俊瑞,刘国祥.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02-904.

[2]张银蒲,申彦春,姚明林.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1,25(5):18-20.

[3]白逸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英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46-51.

[4]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1-79.

[5]胡明旺.《中国制造2025》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装备制造,2015(9):52-63.

[6]蓝洁.回顾与前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5(23):53-56.

[7]付云.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之辩[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8):16-19.

[8]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11-14,30.

[9]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10]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1-4.

[11]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30(10):53-56.

[12]宋志生,时锦雯.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6-8.

[1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89-91,9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