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狂欢与规训

时间:2024-06-18

沈可君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治理话题再次推到社会公众面前。疫情防控期间,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巴赫金式狂欢”的传播态势,这与部分客观真相的缺失、社交媒体的传播属性以及未知与真相的竞速博弈有关。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需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实施分类辟谣和合理规训、不断提高社交媒体传播主体的媒体素养以及受众的知识素养等方面来对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进行规训。

关键词:社交媒体 虚假新闻 规训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传播媒介的快速变革产生了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使得新闻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上更加自由地表达,数量如井喷式增长,内容亦是泥沙俱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社会急需获取大量有关疫情的相关信息做好防控疫情的工作。虚假新闻在变化多端的疫情下肆意狂欢,引起社会恐慌。如何在特殊时期加强对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规训和治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社交媒体的虚假新闻及其狂欢的表征

虚假新闻是指不能反映客观现象的原貌,含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日益多样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假面舞会”、去中心、泛主体化、无等级、人人自由言说的数字化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新闻在疫情期间短期高频地出现巴赫金式地传播“狂欢”。

虚假新闻传播快、范围广。疫情期间虚假新闻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影响力强。例如1月31日“双黄连口服液能够抑制病毒”的新闻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这不是假新闻,双黄连口服液被科学证实对受中东呼吸症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患者具有抗病毒效果。由于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对新闻的解读不到位,不少人将“抑制”解读成“預防”,即人在健康状况下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该新闻由此变成“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预防病毒”的虚假新闻,在极短的几个小时内,全国各地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双黄连”新闻。线上虚假新闻的狂欢导致线下成群结队地抢购对双黄连口服液,该药在药店被一扫而光,有的人甚至莲蓉月饼也不放过。虽然该条假新闻在第二天就被辟谣,但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如今社交媒体的狂欢捍卫了平民话语权,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的热情,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传播民主化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共享中也应抱有引发狂欢的心态,这样更会加剧非理性狂欢行为的出现。

虚假新闻互动高频,影响极大。虚假新闻一旦发布就在社交媒体形成互动、转发的狂欢,影响极大。比如2月20日前后有网传钟南山院士“预测”各地解除限制时间的虚假新闻,其冠上意见领袖的头衔迷惑了不少人,使得公众场合人群增加,某些城市的疫情加剧……自1月27日至3月1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集的56条典型虚假新闻来看,它们存在时间短,评论、转发频繁,形成极强的线上和线下的互动狂欢,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狂欢原因分析

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范围广数量多,虚假新闻的呈现方式也较为复杂,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部分真相被虚假新闻的“美学外衣”掩盖。首先虚假新闻得以狂欢的原因是部分真相的缺失。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彰显了新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所在——社会需要知道真相,用真相才能更好地引领理智的社会舆论和行为。如果真相的缺失,身在社会中的大众会失去正确的引导。《乌合之众》有关大众之言:“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会失去对一切的批判能力,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1]虚假新闻的猖獗正是利用了大众的判断力缺失才有可乘之机。

其次有些虚假新闻披上了“美学”的外衣。它们加了某种积极向上的意图,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正能量新闻”,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人们就被麻醉了。这种美学化的虚假新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虚假中带着一点真;二是含有正能量的成分;三是大众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例如网传“3万只羊赶往二连浩特”并配上视频,企图证实谣言。这则虚假新闻在2月27日蒙古国总统访华的背景下诞生,其包裹着一层善意、关怀的正能量外衣,符合大众胃口。但中蒙双方当时还在商谈阶段,网传视频是假的。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再美的虚假新闻也是假新闻。披上美学外衣的虚假新闻在特殊时期就更容易让本身缺乏安全感的大众信以为真,毕竟人们对美的事物会卸下防备,缺乏抵抗力。

社交媒体的泛主体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指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必然在分散权力的同时赋予公众更多的权力。在“人人都手持麦克风”的社交媒体上,在实现了契科夫的名言——大狗和小狗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同时,也因传播者媒介素养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传播目的,形成良莠不齐的信息,以致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让虚假新闻野蛮生长的温床,并在热点就如海浪般一浪又一浪地拍打上岸的过程中实现着虚假新闻的狂欢传播。《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曾断言:“仅有4%的微博是有价值的。”事实上,这也可能是社交媒体的状况。可以说,社交媒体的“众神狂欢”必然造就社交媒体成为传播虚假新闻的重要载体,以致在疫情时期不断上演“群魔乱舞”的虚假新闻狂欢景观。

未知与真相的竞速博弈。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时间铺天盖地满目疮痍令各方措手不及,还出现了“虚假新闻”反转事件。例如在2月7日,社交媒体上关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新闻大面积传播,某家较有公信力的媒体当天就在其辟谣平台配上专家的言论证明这是谣言,不过这个判断又很快被事实所推翻。2月8日,数位防疫专家在媒体上证实了气溶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的存在,表明之前的谣言是真的。……新型病毒对于科学家也是个巨大的挑战,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坎坷和戏剧性反转,其步伐似乎难以跟上媒体着急的报道。此时媒体不能为博得先机和点击量不顾负面影响报道新闻,而应等科研消息确认之后再给予大众以确切可靠的信息。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规训对策

社交媒体的舆情环境治理反映了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规训”出自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著作《规训与惩罚》,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2]社交媒体的虚假新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自始至终都与真实“形影不离”,因此,在加强法律的强制约束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规训治理。

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力。华盛顿大学的路易斯·金(Louis Kim)等学者曾做过的科学统计发现: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某类疾病的感染数将减少33.5%。因此,主流媒体正确权威的新闻报道可作为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而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生命和灵魂,新闻报道容不下任何的虚假成分。但近年来随着强调个体化、自由化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新闻审核权转移到用户手上,虚假新闻如病毒一般快速繁殖污化了社交媒体信息空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媒体更要秉持客观、公正、全面、及时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向群众发布可靠信息,并做出理智的引导。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的优良表现,可使得虚假新闻“卸甲投降”,媒体公信力也可提升。

分类辟谣,合理规训。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花样众多。对于不同种类的虚假新闻需要进行分类处理,而不应采用简单迅速的辟谣方式。事实上,有的谣言很容易辨认,需要及时迅速辟谣;而有的谣言则与真相混杂,具有极强的迷惑性或专业性,如“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虚假新闻就因双黄连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很難立马辟谣,这需要拿出更恰当的证据或者请专家辟谣。唯有有理有据的解释和说明,才能疏解民众的情绪,才是“为人民服务”式的流言治理。

提高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与受众的知识素养。在鱼龙混杂的社交媒体中,用户的媒介素养鱼龙混杂。有些新闻发布者不具备相应素质,甚至专业的媒体人也可能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媒体受众在特殊时期也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会降低选择、质疑、理解、评估的能力,导致他们成为虚假新闻的接力棒。因此,提高社交媒体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以及新闻发布者和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极为重要。为此,首先要强化社交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社交媒体的传播者应该提高媒介素养,谨慎地使用话语权,对于信息的甄别应更加客观公正,并且主动地帮助大众进行判别真伪,从而间接地促进一般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要提升受众的知识素养。谣言止于智者,此次疫情之所以虚假新闻盛行,是与民众对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匮乏或不够了解有关,而如果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自然就会对虚假新闻“免疫”,并可能会在社交媒体及朋友圈中主动辟谣虚假新闻。

结语

虚假新闻在疫情期间的猖獗一方面引发民众非理性行为,加重了疫情;另一方面导致社交媒体空气得更加污浊,弱化了媒体公信力,而最终受害的是社会本身。每一个传播主体都有责任去捍卫新闻真实,抵制虚假新闻,提高媒介素养,在良莠不齐的社交媒体中游刃有余地使用知情权、话语权,净化社交媒体的网络空气,共同抗击疫情,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28.

[2]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3-2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