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责任媒体与媒体责任

时间:2024-06-19

□谢鸿鹤

近两年来,广播电视界发生的两件大事让人震惊。一是2011年6月29日,河北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第三频道”(原名影视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了由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情感故事节目 《我给儿子当孙子》,因“节目雇佣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而被广电总局责令停播一个月。二是2012年11月30日,江苏教育电视台因干露露事件被停播一个月。原因是干露露母女在《棒棒棒》节目现场大爆粗口、狂飙脏话并因为网络传播放大了丑恶现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两者的共同点无疑是忘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违背了媒体职业道德,败坏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与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一样,电视台也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首先应该是责任媒体。但作为时下大众传媒中传播能力最强和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负责任的问题,与“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的要求相去甚远,值得媒体从业人员认真考量与深思。

打民生牌:注重小民生,忽视大民生

对于省级台地面频道和城市台各电视频道而言,打民生牌,无疑是“花小本钱,赚高收视率”的最佳选择。这也是近十年来 《南京零距离》《都市一时间》等民生新闻栏目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以“倡导民生视角,表达百姓心声,体现民生关怀”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栏目已成为各省级台地面强势频道和城市台强势频道的收视利器和提高影响力的制胜法宝。我们知道,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但是许多民生新闻栏目在以民为本,注重公益、注重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加强舆论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有时不免泥沙俱下。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车祸丧生、打架斗殴乃至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等生活琐事的报道,“琐碎化、浅薄化、娱乐化、同质化”,令人生厌。这些节目的通病是“对大民生关注不够,对小民生关注过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南京零距离》等许多民生新闻栏目在“强化社会责任,提升民生新闻品质”的同时,一些电视频道却还在走老路,甚至越陷越深。如个别电视频道的晚间节目是这样编排的:17:00播出的全是外埠新闻,18:00播出长达九十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20:00左右播出一档情感类故事节 目,21:00 播晚 间 新 闻,22:00 以后播出法制类栏目。六个小时的自办节目量,不能不说难为了辛辛苦苦采编的记者编辑们。如果他们不去挖空心思策划采编,真的无法让节目看下去。但遗憾的是外埠新闻中大多是国内其他地方发生的社会新闻,编辑空录下来后立即予以编发,个别时候一些新闻还是近年内甚至是几年内发生的事件。这样的播出又一次损害了外地政府部门的形象,或者让新闻当事人再一次受到伤害。当年“纸馅包子”事件被各地电视台抢发,以讹传讹,后果极为严重。事实上这类新闻损害非常大,但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九十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每周七天播出,采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可看性,记者钻山打洞去采写社会新闻,如果不控制负面报道,一档节目看完,就只能让人嘘唏感叹不已了。而接下来的情感故事节目更是吵闹声不断、哭喊声不绝。加上夜新闻多以曝光或曝丑为主,如此一晚下来,大多是流水账式的原生态的记录报道,哭哭啼啼、打打骂骂、非死即伤,“凄凄惨惨戚戚”,让人不忍卒看也不忍卒听。这类节目尤其对未成年人成长大为不利。

打娱乐牌:追求娱乐至死,忽视健康向上

与电视剧烧钱 (上星卫视独播剧场尤甚)一样,大型娱乐节目也在拼投入。上星卫视深知电视 “大投入大产出”的道理。一档影响力大的民生新闻栏目可以立台,一档可看性强的娱乐节目同样可以扬名,而一档成功的季播类选秀节目更可以让上星卫视名利双收。收视长红吸金不衰的《快乐大本营》十多年来一枝独秀,殊不知有时一期节目的制作成本就上百万;上星卫视一场跨年演唱会动辄过千万,甚至花费三、四千万;一季《中国好声音》的花费八千万,吸金三个亿。这些年来,强势上星卫视拼抢娱乐节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可以让频道赚足眼球,更能让频道赚足钞票。从2013年各大卫视的节目预告看,与独播剧一样,大型娱乐节目仍然是拼抢的焦点。

电视是文化艺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娱乐大众的作用不可或缺,但任何时候娱乐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更不可或缺。所谓“养眼”还须“养心”,否则审美变成了审丑,娱乐人变成愚弄人,后果不堪设想。如《棒棒棒》一类脱口秀节目的大爆粗口、狂飙脏话。有学者认为:“让大量没有品位甚至是低俗的电视文艺节目误导受众的心理,就会营造出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浮躁而不沉稳的文化氛围”,从而呼吁“如果急功近利了,如果艺术只在于养眼,而且花眼乱心,那么低素质、低境界的人就完全可能把搞上去的经济吃光、花光、消费光”。从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构成看,青少年无疑占大多数。试想如果青少年对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一类言语入脑入心的话,“有可能把搞上去的经济吃光、花光、消费光”,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打情感牌:纠结小情小爱,忽视大情大爱

当年湖南卫视的 《玫瑰之约》、长沙电视女性频道的《相亲进行时》等相亲节目的宗旨在当好“红娘”,“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男女主人公由相识相悦到相亲相爱,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含蓄美。到了2010年的《非诚勿扰》一类“灭灯”类相亲节目出来时,节目现场成了男女嘉宾的秀场,吸引眼球的不再是情意绵绵的男欢女爱,取而代之的是女嘉宾靓丽的外形、出位的言辞和绯闻乃至丑闻、不雅照等等,以及男嘉宾斗秀失败而被“灭灯”的黯然离场。节目呈现的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和崇尚享乐,连男女“一见钟情”都成了奢侈品。经过改造升级后的“灭灯”节目到底能走多远,恐怕要看“成人之美”的结果如何?

而早年的情感故事类节目如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真情》栏目,因关注亲情、友情、恋情和师生情、战友情、英雄情乃至社会热点背后的真情实爱,节目从心灵深处打动了受众,让受众与主人公同欢喜、共悲戚,让人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心灵的陶冶。如今全国各地电视媒体的情感故事类栏目多达百档,如湖南卫视《8090》《变形记》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山东卫视《天下父母》弘扬孝道和亲情,讲求“真诚真心真情”,是不可多见的好节目。但也有一些节目已蜕变为演绎情感,虚情假意,真善美的东西不多见,假恶丑的东西充斥节目之中,如《我给儿子当孙子》等一类俗不可耐的节目。编导们因为选题困难而又要达到收视效果,不惜走入“窥探暴露个人隐私、煽情甚至弄虚作假欺骗受众情感”的死胡同。本来是为了搭建情感交流平台的谈话现场成了当事人现场开打开骂的“战场”,而个别编导、主持人乃至调解员不做劝说调解反而煽风点火,促使当事人双方打骂升级,最后不可收拾。一些栏目因为节目不经他人同意刻意挖掘和公开乃至渲染他人个人隐私或家庭隐私,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人身心和名誉,也惹来不少官司,损害了媒体形象和利益。有些节目还漠视青少年隐私保护,伤害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明令不得炒作 “包二奶、闪婚、婚外恋、早恋、代孕、变性人”等话题,“不得渲染家庭暴力”,“不得偷拍、暴露、侵犯个人隐私”,不得出现损害未成年人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内容,但为了节目出彩,“江郎才尽”的情感故事类栏目编导往往不惜反复炒作上面涉及到的内容,这也是让人们慨叹情感故事类节目“情归何处”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在深度、广度上却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便可知。”我们暂不说这种说法是否有失偏颇。但正因为有些电视节目过于 “肤浅”,才使人有了“电视垃圾”之感叹;有些媒体有时太过“入世,”才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追求社会效益。当“男人不要下厨”“女人不要洗碗”一类广告语赫然出现在央视密集播出的广告节目中时,我们不能只是感到惊讶而已,而真的应该呼吁电视媒体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才行。

近年来,关于媒体责任的讨论基本上统一到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上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刘云山同志说 “要巩固壮大积极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今天,广播电视媒体要争当责任媒体,勇担媒体责任,坚守文化自觉。这是大众传媒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