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冷 凇
冷 凇:约翰娜女士,您好!2009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您作为评委参会。2008年您来过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观看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精品纪录片,此届您也看了差不多100部最经典的全国优秀纪录片,给您留下什么印象?您认为与2008年相比有何变化?
约翰娜:首先的印象是中国的纪录片在坚持多元化发展。我欣喜地发现,中国纪录片在艺术把握能力上更加“自由”了,许多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和批判意识更强了。我感觉中外纪录片很难用唯一的标准去比较,无论中国还是德国,有些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就是历史教育,或许没有更多的包装和商业化炒作方法,或许这样的纪录片看起来死板、收视率不高,但社会缺不了它们。当然现在更流行的方式是好莱坞模式,试着用很多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租用演职人员策划大规模搬演重现,用大投资聘用大导演,请大制作班底完成。另外,我们创作纪录片的人需要搞清一个概念,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截然不同。总之,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制作目的与标准不同。
冷 凇:请您重点介绍一下德国女性电影节吧?您成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约翰娜:女性争取权利的信念和呼吁最先由美国人发起确立。上世纪70年代晚期,美国人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之后便有了巴黎女性电影节,之后便是德国女性电影节于1984年在科隆创办。如今世界上的女性电影节百家争鸣,在欧洲有多少我不太确定,但是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5—17个女性电影节,我们一起联合开了很多会议,大家在一起思考如何把女性与影视媒体的概念做大做强。
成立德国女性电影节的目的是双重的,第一是为世界所有的女性电视人争取应得的权益,消除电视行业对妇女的歧视。第二是为引起更多的人对社会女性与女权主义的重视,进而为电视内容生产领域争取到更多的女性空间。
相比之下,我们更多地关注女性导演,而并非女性内容,但女性内容的题材是女导演们最喜欢选取的。在电视专业及电影工业领域女性已占据多半边天,我们针对女性摄影师、女性电影作曲家等弱势群体专门设置了电影节和奖项,女性电视导演也是重要一环。这些年技术能力强的女性又承担了编辑师的角色,以前数字编辑领域多是男性在操作非线性设备,因为“技术”这个字眼在传统观念中是排斥女性的,而如今的影视数字领域,女性从设计到制作已经可以包揽各个环节。
冷 凇:现在中国电视人力资源系统有个现象,一些名牌栏目的制片人、导演,新闻部的编辑、记者、主创人员多半都是女性,可以说女性电视从业者在中国撑起了“多半边天”。
约翰娜:您说的很对,全球范围内电视女性精英都占据主导,德国、美国、英国都是一样的局面。以好莱坞为例,很多大公司的主要项目负责人、制片人都是女性,德国的女性电视从业者在一些机构占到70%。尽管女性占据了很大比例,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提升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台长、总编、董事长、总经理这些职位中很少见到女性,电视中高层的管理人员中也鲜见女性。
冷 凇:的确,女性细致、敏感,沟通能力强,很关心他人的感受,常有特殊的魅力和能力去聚集人气,在传媒领域往往游刃有余。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清晰记得专门有研究女权主义的课程,内容上“肥皂剧”研究似乎是重点。
约翰娜:不如意的是,国际上少有女性导演能做大计划大投资的电影,都是男性在做。我们举办女性电视节就是想力所能及地为女性导演提供一些奖金。现在纪录片与电影、电视剧都在试图融合,纪录片领域在尝试纳入新的资金,用新的方法去表达,尝试与创新是有益的,但只有少数能成功——“适者生存”就是电视界的达尔文法则。这很残酷,但这样可以淘汰伪劣者,保证优胜率。
冷 凇:您如何看待美国一些商业纪录片对其他国家的渗透?比如,现在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产业链模式,近期他们播出的《空中劫难系列》,似乎收视率和社会反响都很强烈。
约翰娜:这很值得警惕。实话说,商业纪录片只是纪录片的一种,我个人并不喜欢。对于商业纪录片,唯一能够吸引我的或许就是话题。比如空难、飞机爆炸坠毁这个话题我感兴趣,我就会喜欢看,但那不是真正的艺术。刚刚你提到《空难系列》,严格意义上就是一部“配着解说词的电视剧”,画面中的扮演重现比例已经高达80%以上,这还能称作纪录片吗?在商业化的背景下,很多纪录片以“故事”作为外壳包装,甚至动物系列的纪录片,也要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来吸引受众。比如你经常听到这样的叙述,“面对天敌的临近,鸟儿妈妈不高兴了”——鸟儿是没有思想的,但是创作者为了收视率采用了故事化的形式。
冷 凇:是的,面对新媒体技术冲击和商业竞争压力,电视片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影视中充斥了太多的暴力,也有许多宣扬男权的内容。
约翰娜:电视中宣扬暴力、罪犯,是因为这两种行为最有戏剧矛盾冲突,更容易形成故事吸引眼球。我基本不看有暴力成分的电视电影。年轻人受到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影响是很深的,内心会变得很暴力,控制不住就会发泄出来。我们总是谈论年轻人过度的依赖媒体技术,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年轻人的识别力相对很弱。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判电视暴力,因为即使是类似“刑事侦缉,警察擒匪”这样看似“正义战胜邪恶”题材的内容,也会对社会产生恐慌影响。人们看到犯罪和暴力的内容过多了以后,会对周边的一切产生不信任,原本很友善的人或环境你都会觉得很危险。长此以往,社会的信任度、和谐友善程度都会降低。
冷 凇:最近女权主义的电视剧似乎一下子多起来,一些摘得艾美奖的美剧,如《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都是女权、女性主义题材,这些剧受到喜欢是因为更多地关注了女性的心理生活和情感需要。
约翰娜:没错,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电视最主要的忠实观众是女性。听说在中国大量的家庭妇女都会以电视为伴,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女性和电视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
您提及的这些剧能在全球火爆,是因为他们关心当代都市女性,找到了被人们遗忘或大众不敢触及的话题。从上世纪80年代的《豪门恩怨》等剧目开始,电视人便开始关注女性政治、女性节目、女性导演,试着分享社会各个领域,女性的工作、话语权是通过电视媒体得到的,电视中大量的出镜记者、主持人是女性。相信未来的新媒体领域中,女性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优势。最后我衷心的希望更多的人关心热爱女性电视人和女性电视题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