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官员的政绩年考

时间:2024-04-23

年关到了,官员科考也随即启动,一本政绩旧账却让各级官员都为之焦虑——它关乎一方百姓的经济民生,又关乎政府官员的官位官帽。在国家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政绩考核的指挥棒问题凸显了出来。

冲刺又开始了

省级、市级的工作组下来,就意味着,针对考核的年终冲刺开始了。GDP仍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为了GDP在市里的排名以及县下辖各乡镇及部门在县里的排名,许多超常规措施纷纷不假思索地被抬出来,特别是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这两个大头。

在招商上,不少招商局局长都要想办法在年底之前冲一冲。例如,对在谈和有意向的项目要紧盯不放;对于已经签约的项目,要确定专人负责,“主动帮办、催办、督办”;要加大对投资商的缠、磨、泡力度。签约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资金要打进银行账户了才能纳入考核等等。

对一些项目,县委县政府甚至请纪委和监察局出面督促,进行效能问责。“纪委书记上手了,大家就要掂量掂量这个分量了。”湖北省一名纪委干部唐红珍说。

“而如果在考核的指标上造成扣分,则会扣发单位经费;如果某地方发生与维稳相关的事件,则该地方的考核有可能被一票否决,对向上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地方官员的政治前程。”唐红珍如是说。

根据规定,干部的考核与单位考核的结果挂钩。单位年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党政一把手个人的考核中占比80%。这两者,再加上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年度考核的“三位一体”。

个人的考核结果,又与个人升迁挂钩。连续被评为优秀的在选拔任用时被予以优先考虑。而考核排在末位的单位,领导班子要写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有的还要“摘帽”。

另外,环保问题也是常年给考核“添堵”的。不少欠发达地区,以前几乎没有工业,耗能的基数非常小,近几年工业稍有起色,指标就一下子窜得很高,但又不能永远不发展工业。不发展工业,怎么完成考核?这是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所面临的现实困惑。

GDP不再是“独门菜”

对政绩的衡量、判断与评估,需要成本,也需要智慧。如果把施政看成一场考试,政绩就是答案。设好选项、打钩划叉的“客观题”,能省却计分判卷的麻烦,已经成为“标准化考试”的首选。至于群众感受、长远利益、民生疾苦,则答起来辛苦,判起来也费劲,不仅考生心存畏惧,考官也往往望而却步。

实际上,对“唯GDP主义”的反思,已有多年。中央也要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转方式”并不是说转就能转过来的,在很多地方,这一转变并未破题。表面的口号是一回事,一些地方领导更看重的,还是拉动GDP的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土地财政。GDP,也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搞地皮”。

2010年8月,四川省率先摒弃了唯GDP考核,不再向各市州下达GDP增长指标,而是通过多项指标进行考核。

在2011年3月舉行的“两会”上,“十二五”纲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于历史维度来观察,这项战略决策使我们从此告别了GDP崇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规划纲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梁绮萍认为,“取消用GDP去考核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的方式,经济考核的压力没了,不等于发展经济的压力也消失了。相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要求更高了,压力也更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很大”。

汪玉凯认为,应当在新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就创新能力、产业的转“旧”为“新”以及GDP单位能耗下降的比例等内容上有所体现。当然,很可能短期内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等增幅会下降。

从“一刀切”到“因地制宜”

作为传统农业乡,湖南白沙乡原本适宜发展农业的,但最近乡干部们却没有心思抓农业,都在跑工业指标。

“农业在考核指标中比重不高,农业投资项目由于免税,也不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因此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在外,没有精力服务‘三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基本处于政府不管、农民‘自生自灭的状态。”白沙乡党委书记朱剑斌说。

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全国不少县市还在沿袭“一刀切”式的考核做法,不顾地区差异而下达招商引资和财政收入等指标,使得干部苦不堪言,甚至“逼”着干部弄虚作假,经济发展非但难有起色,还引发一系列问题。

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一刀切”的考核体系意味着,政府官员很难从当地实际困难、民生之所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只是对上负责而已。这是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的真正问题所在。

学者姚中秋认为,一个地方的优良治理,必然需要平衡多个目标,经济、社会、生态、福利等。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民众的偏好不同,那诸多价值间的平衡点也就必然各不相同。地方官员的责任就在于掌握这种地方性知识,寻找这些平衡点。

姚中秋建议,应当对一个地方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和分类,为不同的地方政府确定差别化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追求政绩的冲动引导到合理的地方。日前,国家发改委在修改目前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将按照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

近两年来,中共中央大力提倡社会管理创新,该项内容也已纳入官员考核内容,这一转变的背后,包含着政府在经济发展之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更高冀求。政绩考核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化、差异化、增长质量、民生为重、绿色发展等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调整考核评价体系的关键词,政绩指挥棒也开始走因地制宜的道路。(据《求是》、《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网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