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文/史志文
《小时代3:刺金时代》是《小时代》系列的最终章?在电影上映之前,几乎所有观众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的。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在第三部的片尾,郭敬明急吼吼地用一段对“上海三高”的独特理解,抛出了《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上映时间——2015年春节。一同出现的,还有不少第四部里的劲爆镜头。相比惊喜,放映厅里大多数的声音显得更惊讶。什么,第四部已经拍完了?第三部不是刚上吗?其实这并非什么“奇幻的魔法”,郭敬明不过是用了套拍的方法而已。究竟何为套拍?你看得出套拍电影和一般电影的区别吗?请继续看下去。
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套拍。
套拍,最广为流传的定义其实是影视剧之间的通拍。就是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之后,继而又被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而使用的是同样的摄制队伍或是演职人员。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最近也是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去年的《厨子戏子痞子》和《火线三兄弟》。前者是电影,后者是电视剧。导演都是管虎,主演都是黄渤、刘烨、张涵予,这三位金马影帝。去年愚人节前夕,《厨子戏子痞子》上映,最终以2.68亿元的票房收官。一个多月后,《火线三兄弟》在四大卫视开播,收视率一路飙升。从央视索福瑞46城的收视数据来看,该剧的收视份额占到了2.3以上。也就是说,虽然两部作品播放平台不同,但在主创和主演阵容基本相同,故事内核也极度相似的情况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这两部作品的策划人并不承认这是套拍,但其实这就是行内人最常说的“一鸡两吃”,或者说“一只鸡下的两个蛋”。
影视剧之间跨平台套拍最大的驱动力是为了服务不同群体的观众,就像任何一道菜都可以有不同烹饪方法,套拍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年轻人追求高效的视觉刺激,一个半小时搞定问题,看得爽是最重要的。年长一点的人则喜欢每天来一点,细水长流,天天都有个念想。电影与电视剧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恰恰满足了这两类观众人群,因此在这一范畴里,套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现实存在的收看需求,也是影视剧套拍的生产动力。
这是一种套拍的形式,存在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很多人直接理解为“翻拍”。还有一种套拍,发生在电影与电影之间。套拍电影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一种连续拍摄数部电影的制作模式,通常用于系列电影之中。由同样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完成数部电影的表演量,再由后期制作团队分开制作,相互间隔上映。好莱坞最典型的套拍例子就是《指环王》三部曲。在港台地区,早期的《好小子》和《开心鬼》系列也均采用过套拍的方式。这种模式其实更接近于“套”的概念。为了帮助理解,给你举个你更熟悉的例子。
你一定看过《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这对看名字就像是“孪生兄弟”的电影就是华语电影较早的“套拍产物”。这一点,王家卫自己也承认了。当年拍摄《东邪西毒》,王家卫早早就找好了所有的演员,剧组也同步搭建完成。所有的演员都按期进组,但无奈的是,剧本卡壳在了审核这一环上。剧组也就只能这么一直拖着,迟迟开不了机。即便性子慢如王家卫,也终于坐不住了。为了不耽误这么多演员的档期,他找到了刘伟强。刘伟强早年是香港影坛有名的快枪手,尤其擅长拍喜剧。刘伟强来到剧组一看这么多演员没活干,就打算在这些演员给王家卫的档期内,用最短的时间拍一部电影。要快,自然喜剧最快,这是刘伟强最擅长的,所以《东成西就》很快就开拍了。对刘伟强而言,从剧组到演员,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东成西就》恰到好处地填补了《东邪西毒》的空档,而两者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同理,郭敬明拍摄《小时代3》和《小时代4》也是一样,其实套拍对郭敬明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据《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摄影师车亮逸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小时代1》和《小时代2》就是套拍完成的,现在《小时代3》和《小时代4》两部套拍不过是郭敬明“故伎重演”罢了,并没有什么稀奇。
就像王家卫和吴宇森的无奈一样,华语影片选择套拍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节省成本。试想一下,如果给予导演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和资金支持,恐怕没有导演不想笃笃定定地拍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就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拍得再久也不会有套拍的消息传出。而现实是,套拍的确能够帮助剧组降低预算和成本。从制片方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倾向于鼓励系列电影的导演尝试套拍。
2011年,冯德伦开拍《太极》,当时他手头的资金只有1.1亿元人民币,按照冯德伦的构想,这个数字拍一部《太极》还行,但考虑到有三部曲的任务在身,无奈之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第一部就开始套拍。如果不是之后投资追加到2.2亿,恐怕要完成两部连拍的可能性并不高。考虑到《太极》的制作成本和那些大牌演员的片酬,这点钱拍两部电影,还算便宜。2012年,郭敬明开拍《小时代》,同样是从第一部就选择套拍,两部戏的拍摄成本仅为4500万元人民币,高效的郭导在78天内就完成了全部拍摄,无论成本还是时间都得到了极大的节省。
会拍成系列电影,影片的故事结构一定很庞大,牵扯到的角色也会很多。这种情况下,协调演员的档期就是个非常繁琐和困难的工作。先看一组数据,吴宇森的《赤壁》,正儿八经的角色多达40多个,其中由梁朝伟、金城武、赵薇、张震、张丰毅、林志玲等大牌演员饰演的角色占到四分之一。陈嘉上的《四大名捕》,近30个主要角色有三分之一来自邓超、刘亦菲、江一燕、吴秀波等具有市场卖点的演员。这个比例,在冯德伦的《太极》几乎达到了一半一半,也就是说这部戏仰仗的就是梁家辉、舒淇、彭于晏、Angelababy、冯绍峰几位大牌的表演。所以,“系列电影多大牌”是不争的事实,剧组自然希望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档期里“贡献”更多的表演。用套拍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和演员沟通片酬上,也能有更多的余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花一部戏的钱请他们拍两部戏,这同样也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
如今的电影市场,宣传和营销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一些影片的宣传费用和拍摄费用已经达到了1:1的比例。对系列电影而言,宣传的效果尤为重要,毕竟它牵扯的是三部甚至更多部数的影片。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借助套拍可以在宣传战中占得先机。通常情况下,对宣传部门最大的考验就是第一部电影,一旦头炮开得好,取得“闻名”效应,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工作就会顺利得多,而且通过舆论发酵也可以省去大笔营销费用。《小时代》在这方面算是比较成功的典型。《小时代1》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大量的舆论效应,郭敬明为第一部《小时代》所做的宣传也是最不遗余力的。相比后面几部,第一部上映时郭敬明的曝光率明显是最高的。当然,这种余热效应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的认可和可观的商业效益,最终还是有赖于套拍者的艰苦打拼和苦心经营。第一部积累下的口碑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关键之处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内在品质。
华语电影鲜有系列作品能够拍摄超过三部,就这一点而言,郭敬明能够一鼓作气拍出四部《小时代》,还是有点能耐的。当然,套拍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大忙。因为他只用了两个拍摄周期就做成了四部电影。如果按照以前的逻辑,一个拍摄周期出一部电影,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小时代2》,而且《小时代3》绝没有可能在明年年初就上映。再者,也多亏了三四两部是套拍完成的,一些重要主角才得以继续出现在第四部《小时代》里。
对有意愿要拍摄系列电影的导演来说,套拍的确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减拍摄周期和成本,并让把一部电影拍成系列的想法变得不那么庞大和异想天开。因此,套拍几乎已经成了系列电影的孵化器。
除了《小时代》系列,不久之前刚刚上映的《四大名捕大结局》(系列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套拍电影。2012年7月中旬,《四大名捕》第一部上映,7天票房破亿。虽然陈嘉上的翻拍遭到了许多武侠迷的口诛笔伐,但他把这部电影拍成系列的决心倒是一点没减弱。《四大名捕》也就顺理成章地拍了下去。或许是为了抢这股热潮,又或者是为了替投资方省钱,陈嘉上选择了一口气将后面两部续集拍完,届时再分开上映。剧组方面当时将这种拍摄手法形容为“打包拍摄”,而很多业界人士则已经将其视作套拍。
说起国产片的套拍风潮,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是吴宇森。2008年,吴大导演的两部《赤壁》先后上映,中间间隔半年。期间,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在看完第一部后焦急万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下半集。其实这两部电影都是在2007年3月到9月间拍完的。作为导演兼出品人的吴宇森表示,如果不是采用套拍,8500万美元的投资很有可能不够用。最终,两部《赤壁》在内地收获5.63亿的总票房,在日本更是收获了105.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7亿)的票房,刷新了日本当年的票房纪录。
和吴宇森的情况类似的还有冯德伦的《太极》系列,由于华谊兄弟一开始定下的基调就是三部曲,所以初执导筒的冯德伦也选择了套拍的方式。2012年,冯德伦完成了前两部的套拍工作,《太极1:从零开始》和《太极2:英雄崛起》先后于当年的9月和10月上映。片方称之为“两极连映”。虽然两部影片最终的票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计2.6亿人民币的票房只算得上马马虎虎,但这种“先套拍,后连映”的方式,还是对系列电影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想要开启套拍电影的模式,像《阿凡达》这样的尝试最为可取。也就是说第一部成功之后再套拍第二、三部。这样片方对市场前景有把握,也更有信心,导演在故事的表现上也能更加流畅和连贯。而有了第一部的经验,片方在宣传后几部时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电影的上映有其特殊的规律,套拍电影要让观众看到规律性。可以选择像《哈利·波特》和《007》系列那样每年一部,也可以像《指环王》系列那样每次都在圣诞节前一周上映,让观众每到那个时候就会有所期待。当然,间隔不能太长,否则观众会忘记之前的情节。
究竟一次拍多少部最合适,这个问题其实很难量化,但“见好就收”肯定是明智的选择。以《赤壁》为例,虽然收获了空前的票房,但第二部明显比第一部票房少,片方因此果断收手,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系列也是如此。就目前华语电影的市场状态,套拍电影中后上映的基本上在票房上很难超越先上映的。
相比之下,我们一直以来渴望赶超的对象——好莱坞,在套拍这一点上也已经做得相当成熟。在美国,电影套拍、分阶段上映的模式早已屡见不鲜。比如我们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指环王》三部曲、《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部、《星球大战前传》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等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而目前正在拍摄的《阿凡达》(三部续集)和《饥饿游戏》(第三部、第四部)也将采用套拍的方式来完成。
制作第一部《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花了12年时间搞剧本,4年时间拍摄,按说续集不应该拖那么久。不过考虑到人家搞的是“高精尖”的技术活,所以前期筹备耗时长一些也可以理解。《阿凡达》原定的续集只有两部,但是“卡神”却将其增加到三部,并决定采用“背靠背”的套拍方式,三部续集分别将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映。有趣的是,他还特意聘请了乔什·弗莱德曼(《世界大战》、《终结者外传》),里克·杰法、阿曼达·斯尔沃(《猩球崛起》、《侏罗纪世界》),以及肖恩·萨莱诺(《绝世天劫》)三组人马同时开始撰写《阿凡达》新三部曲的剧本。而根据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此前的透露,《阿凡达2》的拍摄时间将持续8至9个月甚至更长。如此之长的拍摄周期,或许就是为了将三部续集的演员戏份一次拍完。
好莱坞套拍电影北美票房(单位:美元)
詹姆斯·卡梅隆之所以会选择套拍续集,和第一部《阿凡达》的空前成功不无关系。论拍摄技术,套拍对好莱坞的大导演和制片商们而言并非难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把所有影片都捣鼓成系列。事实上,他们反而对套拍的操作显得格外谨慎和小心。从最早的《蝙蝠侠》系列至今,纵观美国所有的套拍电影,除了《指环王》外,没有哪个系列是从第一部就开始套拍的。也就是说,没有第一部的“抛砖引玉”,好莱坞极少情况下会选择套拍两部甚至三部电影,即便他们的电影早已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实现流水线操作。此前大热的《饥饿游戏》也是如此,虽然从一开始就有史蒂文·索德伯格这样的大牌导演坐镇,制作方狮门影业仍然是在看到首部电影取得票房大捷后才决定将剩余几部进行套拍的。其实好莱坞的片商都明白套拍可以节省成本的道理,但首部作品能否一炮而红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北美著名影评人丹尼尔·蒙特格里就曾表示,好莱坞片商们往往用首部电影投石问路,只有票房成功才有后续动作。“电影夭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套拍绝不是一个好选择。比如《黑暗物质》,这部电影一出来就失败了,也就没有继续拍摄的必要了。”
除了对续集套拍的谨慎态度外,好莱坞对套拍电影的上映档期也有着严格的控制。像《太极》这样,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如此靠近,几乎是不可能的。狮门影业的公关经理利亚姆·格伦博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系列影片进行套拍之前,上映的时间表就早已被研究透了。“每部电影之间的上映间隔是有讲究的,现在好莱坞基本都保证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既不能让观众等太久,也不能让电影上映太集中,以至热度太快散去。”据了解,迪士尼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和狮门影业的《饥饿游戏》系列都是在刚刚确定拍摄计划后就同时确定了影片在2015年的上映档期的,提前了整整一到两年的时间。依托于好莱坞的摄制经验,只要选好题材,打好头炮,排好档期,套拍要取得成功并不是难题。
毫无疑问,套拍是电影工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套拍的确可以提升剧组在单位时间内的拍摄效率,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当然,套拍并不是包赚不赔,并不是活用套拍就能把任何一部电影都拍成系列。若没有好剧本和创作班底,套拍的赔本风险其实更大。
首先,虽然套拍能够降低影片的拍摄成本,但拍摄周期会相对拉长,因而对前期投资要求很高,动辄上亿元的投资十分常见。所以,中小成本影片基本没法套拍,必须是明星云集的大片,而且要力保第一部就出人头地。因此,套拍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第一部的口碑不好又不卖座,那么第二、三部肯定面临蚀本的窘境。就目前华语电影圈的情况而言,套拍的第二部表现明显不如第一部。《四大名捕》的导演陈嘉上坦言,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套拍的确比较省钱,但要确保每一部都成功,不然会赔得很惨,好莱坞的成功也是基于这一点。“在好莱坞,同一系列的电影常由不同的导演完成。例如《蝙蝠侠》系列,经历过很多导演,每个人都拍出了各自的精彩,而观众记住的是整个系列。”
国产套拍电影票房比较
注:《雷神》、《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三部影片均由迪士尼和漫威影业联合出品,除导演不同,其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相同,且同时开拍,交互利用资源,是较为特殊的套拍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