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广播AI主播应用现状、发展困境与突破策略

时间:2024-06-19

☉吴生华 张 怡 王亦可

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应用,促进制播流程智能化;推动虚拟主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020年,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之下,国内广播业界AI 主播(即人工智能主播)就已开始应用推广。2021年,在政策和规划的推动之下,城市广播智慧电台建设得到进一步扩展。本文从近年来城市广播AI 主播的应用现状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就突破现状的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城市广播AI 主播应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2020年以来,至少已有30 多家以AI 主播为主要特征的市县级“5G 智慧电台”建成,“AI 智能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抓取、智能编排、智能审核、智能分发、智能播报,一键式自动化生成新闻、资讯、天气、路况、音乐串接等播出内容”。如2020年3月,南通电台私家车广播推出AI 主播播报整点资讯;2020年12月,温州广电传媒集团启用FM93.8“5G 智慧电台”,AI 主播可自动化生成新闻、资讯、天气、路况等信息;2021年8月,张家口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转型为5G 智慧电台,由AI 新闻主播播报全天13 档整点、半点新闻。总体来看,目前城市广播AI 主播的应用主要在播报、资料收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创新直播形式:与真人主播形成表面协作

AI 主播与真人主播协同合作似乎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播报场景,几乎所有应用AI 主播的城市广播都采取了这种播报方式。但笔者浏览较多的播放页面之后发现,真人主播更多的是将预定板块留给AI 主播,真人主播和AI 主播之间的衔接还比较生硬,AI 主播并不能进行灵活接话,协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交流状态。不少市县电台的广播节目引入AI 主播之后,主持人和AI 主播往往进行的是剧本式的演播,听众听来难免有貌合神离之感。AI 主播的应用仍停留于尝鲜期。伴随着广播融媒演播室的改造使用,播报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可视化的呈现确实能够让听众耳目一新,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吸引,但时间一长,难免给人以机械式播报的呆板感。

(二)充当播报机器:永不停止的拟人化输出

AI 主播不知疲惫,永不停歇,因此各城市广播都会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利用它来播报天气预报、整半点资讯等。如南通广播电视台各广播频率都推出各自的人工智能主播,直接参与节目生产,像新闻频率的虚拟气象主播、音乐频率的虚拟报时主播、经济频率的虚拟资讯主播、交通频率的虚拟路况主播等。各个频率的AI 主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整理资讯,编辑简单的新闻内容,实现了更高时效、更少出错以及高效率。AI 主播的共同点就是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解决了主持人在直播环节中容易出现的口误现象。如苏州广播电视台交通经济广播利用微软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小冰”,创作了《看东方》等40 多档节目。与人类主播相比,AI主播新闻播报的稳定性更高,对于稿件的预处理水平远远高于人类,只要确保设定的程序正确无误,就不会发生错读、误读等情况。

(三)智能的资料库:随时更新的内容

AI 主播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联动搜索相关内容,也可以及时更新、自动编播。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市新闻中心综合广播频率利用AI 主播及时抓取气象信息,不断更新播报,提高了工作效率。

城市广播目前普遍较少利用AI 主播搜集资料,只是将搜集整理好的资料提供给AI 主播进行播报。换言之,AI 主播资料库的功能被闲置,更多地作为被动的语音输出机器存在。

张家口5G智慧电台FM107.4综合广播

二、城市广播AI 主播应用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固然可喜,但目前虚拟主播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也不可忽视。技术的应用一般会经历“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有从业者认为,当前AI主播只是一个“玩具”。也有学者认为,AI 主播有效率优势却存在情感劣势。当前,AI 主播应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使用困境、播报困境、重复建设等多个方面。

(一)使用困境:工具与玩具的悖论

AI 主播确实在不断地接近并承担了部分人类主播的功能,但是它依然被当作一种“物品”在使用。它是一种被观看和消费的对象,是一种被人们使用的工具。主导者的首要目标是希望其成为承担信息生产、传播任务的工具,去代替人类主播的基本功能,但是受众去观看或聆听它时,更多的是基于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将其视作玩具,这种主导者的工具心态和消费者的玩具心态如若难以调和,最终会影响AI 主播的接受和推广。

(二)播报困境:情感缺失与交互性弱

AI 主播被冠以“智慧”“智能”的头衔,但说到底还是拟人化的机器,虽然播报过程流畅且准确,但是缺少情感上的表达和共鸣。在许多城市电台中,AI 主播各方面建设都很到位,听起来效果也觉得和真人主播相差无几。但模板化的节目播报仍然与真人主播存在质的差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锋认为:“只有当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性和匹配性达到非常高时,虚拟主持人才有机会拥有与人类主播相同的口语表达。”受众不仅仅需要获得信息,也需要得到情感方面的认同与满足。广播长期以来强调播音发声的情感内核,即便是发展到可视化广播的今日,也不能过于重视视觉上的冲击而忽略听觉上的感受,否则,当受众不再受形式上的新意吸引,就会对这种缺乏情感色彩的播报声音出现审美疲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除了信息的交换分享,还有情感、兴趣、经验、知识、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但是人机之间的交互活动非常单一,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广播与新媒体相融合,让广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可以让听众在接收过程中参与主播抛出的话题讨论,或者拨打热线电话直接交流。因此,城市广播的主导者应有意识地增强AI 主播与听众之间的交互性,让AI 主播人设在交互中更具形象感。

(三)建设困境:节省资源与重复建设的悖论

目前,国内城市广播AI 主播的建设与应用依然是各自为战,比如同一家广播电视台或融媒体中心的几个广播频率,各自开发不同的AI 主播,功能类似,建设重复,既耗费人力,又浪费资源。使用AI 主播的原本目的是节省人力资源,让主播从简单播报中脱离出来,但重复建设可以说与本意背道而驰。

温州电台5G智慧广播

(四)塑造困境:产品形象的千篇一律

城市广播的主播既代表电台形象,也代表所在城市的形象,但是AI 主播被城市广播视作产品,失去了主播身份本身的象征意义。比如唐山广播电视台交通文艺广播的AI 主播和延边广播电视台交通文艺广播的AI 主播就是同一个视觉形象,两个不同的城市使用同款产品,以至于听众看到主播的时候无法辨别这到底是哪个城市的AI 主播。即便是虚拟主播,也应该强化人设,增强辨识度。如果只是把AI 主播当作一个物品,可以重复购买、重复使用,甚至许多城市广播AI 主播的宣传语都是直接套用一个模板,虽然节省了资源,但是对于广播主持人形象的建立和城市形象的推介并无益处,很可能会出现“千台一面”的局面,更谈不上辨识度和人格化了。

三、城市广播开发应用AI 主播的突破策略探讨

(一)追求功能多样化,不断增强交互性

听,专属你的合成声音AI主播诞声了(中国之声)

粤听移动应急电台

AI 主播设计的终极目标应该做到机器与人的连接,让机器真正实现真人主播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加强AI 主播的交互性。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户可以从使用媒介的内容当中获得满足、使用媒介本身获得满足或是使用媒介接触时的情境获得满足。如今数字技术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会更愿意在“自我实现”层面得到满足。AI主播给予受众“自我实现”维度越多,就越有可能受到青睐。AI 主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助功能,如郑州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的AI 主播“小勇”,自身功能多样,与听众交互的途径也较为丰富,“小勇”可以播报科技内容、天气状况,可以讲故事、放音乐,并且还具有“育儿早教”的技能。功能的不断丰富,自然能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从不同维度进行互动。

此外,城市广播可以塑造AI 主播本身的人设,以适当的情绪互动带入传播场景,塑造AI主播的“性格”特征。可以为虚拟主播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等,使其以虚拟形象的身份与受众产生拟态社会互动,建立情感链接。既然AI 主播的目标就是模仿人类,那么建立社交媒体账号无疑能塑造更全面的“性格”,就像真人主播一样分享日常生活,增强“人格”魅力。同时,节目本身的流程也应增强互动环节,如引入热线电话或者对社交平台互动语音直接进行回复,让AI 主播和听众进行简单的对话互动,增强用户与AI 主播交流的体验感。

(二)增强自主研发,促进AI 主播的更新迭代

目前,许多城市广播电视台或融媒体中心技术力量薄弱,只能依赖招标采购AI 主播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动力都显得缺失。使用AI 主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容播报、提高播报效率、塑造电台和城市形象,因此,理应注重自主研发,创造真正属于本台的IP 化知名AI 主播。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与科大讯飞合作,双方以“AI+广播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平台,融合各自在内容、技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湖南广播的影响力。此外,AI 主播本身也需要更新迭代,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不少电台的AI 主播均存在一旦语速过快且速度恒定的问题。相对来说,苏州广播电视台的AI 主播微软“小冰”就能够自动变换节奏、语调,使之贴合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还能够根据不同节目去调整变换语速。

(三)增强宣传推广,扩大AI 主播知名度

目前,AI 主播的数量逐渐增多,但如何让城市广播AI 主播更好地活跃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如何让AI 主播的人格化特征更加凸显,需要深入研究突破。城市广播应强化AI 主播的人物身份,赋予其姓名和“性格”,不断地向听众介绍它,而不仅仅以人工智能产品出现。各城市广播需以更多的传播形式,比如制作相应的表情包系列、制作特定的宣传短视频,将相应融媒体产品予以碎片化传播等,为AI 主播拓展用户群。赋予AI主播必要的身份、创作相关的周边融媒体产品,对提升AI 主播在听众中的形象认知和影响力有很大帮助。

(四)建立应急机制,规避数字伦理隐患

AI 主播为各城市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城市广播电台也应破除“AI 主播不出错”的想法。AI 主播毕竟是人工智能产品,难免偶尔出现程序故障,应制订并演练应急预案,保证电台节目的安全播出。此外,许多AI 主播都获取了真人主播的声音特征,一些可视化广播的AI 主播还使用了真人主播的面部信息,但如果真人主播离职或因其他问题形象受损,相应的AI 主播难免存在能否继续使用或“社会性死亡”的数字伦理隐患,应尽早考虑预案予以规避。

四、结语

广播作为声音媒介不断谋求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AI 主播的推广应用为广播业界的创新再一次提供了新的智慧动能。城市广播AI 主播的快速推广应用,我们乐见其成,但智慧电台的建设决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次采购安装就大功告成的。面对AI 主播的面世,理应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让AI 主播深度融入融媒传播之中,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中迭代升级,推动广播业态持续创新与发展。

注释

①《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8/art_113_58120.html.

②《张家口5G 智慧电台FM107.4 综合广播正式上线》,搜狐网,2021年8月8日,https://www.sohu.com/a/482208371_678833.

③凌晨、姚广:《南通广播媒体融合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中广协融媒体分会微信号,2021年8月22日,https://mp.weixin.qq.com/s/DXEB5BDJ1INobM_Znt8Zfw.

④〔美〕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易艳刚:《作为“玩具”的AI 合成主播》,《青年记者》,2019年第3 期。

⑥何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新突破—从全球首个“AI 合成主播”谈起》,《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5 期。

⑦胡丁珲:《国内AI 主播的演变历程、发展困境与未来出路》,《中国传媒科技》,2021年第6 期。

⑧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期。

⑨〔美〕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论自我超越》,石磊编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27 页。

⑩《931 郑州经济广播AI 智能主播小勇来啦》,网易网,2018年7月17日,https://www.163.com/dy/article/DMUFVC840514B2PJ.html.

⑪《国内首家广播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湖南广播电台成立》,搜狐网,2017年12月25日,https://www.sohu.com/a/212627425_6364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