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媒体声音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时间:2024-06-19

张诗雯

【摘要】融媒体环境下,媒体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可以通过转播重大仪式实现。媒体转播中,声音符号可以起到展示信息、引导情感、建构意义的作用。本文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电视直播为例,从话语、音响、音乐以及融合传播等维度分析声音符号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

【关键词】声音仪式  声音符号  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7月1日上午8时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下简称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此次庆祝大会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政治意义,国际国内高度关注,主流媒体实况转播,历史记忆与未来展望交织,使得屏幕内外的受众沉浸在共同的国家叙事中。

宏大叙事的电视仪式感染受众,使国家认同内化于心,声音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会被声音说服,容易将接受的声音内化为主观认知。

随着当下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媒体产品呈现出多种样态,声音在传播中尤其是主旋律电视文本创作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以往对电视仪式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视觉画面和镜头语言叙事,少有专门分析声音的重要性。本文试以庆祝大会电视直播为例,分析电视传播中声音符号的使用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

一、仪式现场:电视声音文本的构成

电视声音文本由语言符号(话语)和非语言符号(音乐、音响、无声静默)构成。①话语,指人物的话语信息,如庆祝大会直播中的解说、人物重要讲话,可以起到指示信息、感染情绪的重要作用;音乐在庆祝大会直播中有两处集中体现,即背景音乐配合解说作为情感映衬以及庆祝大会开始前全场共唱经典主旋律歌曲的环节;音响是现实世界自然存在意义的声音形式,包括自然音响及社会音响,在庆祝大会直播中体现为现场同期声及环境音。无声静默是声音之间必要的停顿和间隔,在声音的连接过渡中作为留白。

二、仪式传播过程:多维融合,共张主题

语言、音响、音乐交错出现,融合有致,表达着回望历史、礼赞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主题。

(一)语言——声音形象:代表与被代表

话语符号是电视直播声音符号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次庆祝大会的话语符号由解说和献词两种话语模式组成。

1.解说员声音形象:不卑不亢,端庄大气

庆祝大会作为重大政治仪式具有象征性②,客观要求流程安排和具体环节服务于象征意义的呈现。解说员以伴随式视角向受众阐释仪式动作行为关联意义,成为受众与现场产生联系的媒介。

庆祝大会的解说采用讲解式话语样式中的高雅庄重格调③,解说工作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担任。男声发声位置位于中声区,音色端正明亮,气息平稳、吐字有力;女声音色圆润优美,音调相比男主播略高,解说时重音突出、情感真挚、语气亲切,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

解说话语作为本场出现的第一个话语符号,奠定整场大会庄重欢庆的基调。解说词文本补充画面信息,引导受众产生有机联想,兼具美学功能与情感功能,兼顾指示性与意动功能④。语言有声化表达比书面文字表达有更多的附加意义⑤,两位解说员的声音形象将国家层面的庄重大气、铿锵有力与个人层面的真挚饱满的情感有机统一,将作为宏大叙事的声音表达人格化,搭建国家形象与个人感官的听觉桥梁,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直观展現,清晰地表达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容。

2.献词团声音形象: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献词团以致敬者的身份献词,在声音形象和呈现形式的选择上,中国青年的共性精神风貌借献词团的呈现得以彰显。

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献词阵容由两男两女四位领诵员和千人献词方阵组成。两位少先队员领诵的声线幼态、童声未褪,承担文稿中抒情程度较重的部分,两位共青团员领诵员一男一女,女中音大气甜美,男中音阳刚清朗,在听感上相互配合,承担文稿中说理、回顾历史的部分,给人以“共和国的青年人充满希望”的正向期待,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在声音呈现形式上,通过男性与女性交错朗诵、领诵与献词团交互发言的听感安排,形成个体与群体呼应的“被代表感”,唤起受众的自我认同。文本选择现代诗的文体,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符号意象,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追求探索,唤醒群体在历史通识教育中构建的民族记忆,并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借此“将对过去和现在的描述,延伸到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⑥,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民族记忆不可分的共同体。

(二)音响——同期声:视听结合,三层作用

在电视直播声音符号中,音响直接体现声音环境的意义,对于受众对被传播内容的感知极为重要。庆祝大会直播中的音响符号起到三个层次的作用。

1.对环境的记录与“复原”

音响符号对环境的复原,不是单纯还原现场所有的听觉信息,而是通过对听觉信息的重新编辑与展示,产生场内场外时空共在感,使在电视或网络端收看直播的受众如临其境,达到自然、客观、真实的效果。如升旗仪式时的奏唱国歌、庆祝大会现场群众的集体欢呼,这些声音本身就是庆祝仪式程序的一部分。必要的记录和“复原”使受众可以完整感受庆祝大会的流程,是有效传播的保证。

2.对主题的辅助与深化

具有高度浓缩性的声音符号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中介,仪式安排的文化意义借助声音得到外现。受众接受声音刺激时感受到声音背后文化意义的感召,从听见声音的当下来到文化意义上的情感空间,在情感的交融中产生个人融于共同体的冲动。例如:国旗护卫队采用“齐步、正步、齐步”各 100 步的形式,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国旗杆,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电视直播时特意放大了国旗护卫队脚步的音效,除了220人如一人的踏步声展示的军容严整之外,“脚步”作为文化意象是历史进程的代称,通过稳健、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得到外化,受众可以联想到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一路走来,走过百年,借环境声音串联历史与现实,唤醒集体记忆,实现情感的内在转化和国家认同。

3.对受众的感染与共在

听觉信息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在给受众身临其境体验的同时唤醒其同属共同体的正向认同。如领导人宣布典礼开始时,在广场上空环绕的余音、歼20飞过天空时的轰鸣声。借助声音的渲染和想象,受众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将个体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实现了更广范围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三)音乐——主旋律歌曲:集体记忆的唤醒

仪式是一种象征行为,一切符号的设置都为了呈现被象征的对象。音乐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象征符号。“情感在媒介传播中,经常被传播者当作一种表现性工具来使用,以此创造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传播意图”。⑦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使用音乐形式宣传党的思想、激励革命热情、凝聚革命力量,百年党史也为我们留下一批传唱度、辨识度极高的经典主旋律歌曲。音乐通过感性的方式唤起人的记忆,符号凝聚着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对主旋律音乐符号的识别亦是民族认同建构的过程。

在本次庆祝大会中共安排7首歌曲,以庆祝大会上合唱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反映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传唱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唱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走在大路上》以及创作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天地》。7首歌曲的内容以时间顺序描绘历史场景,分別回应“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阶段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历史追忆中重申中国共产党之于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特定历史符号的艺术展示,以感性叙事串联已有的理性历史认知,形成情感共融的“仪式场”,深化集体记忆,让国家认同借音乐得以唤醒。

(四)融合声音呈现:声音符号的交融

在庆祝大会电视直播中,声音符号对人情感的影响并非单一,无论是“解说话语+环境声”提供给人的信息理解,还是“解说话语+垫乐”带给人的情感冲击,声音符号都在重叠交融中起作用。除了声音符号本身的组合,有声与无声之间的节奏安排也作用重大。例如:在庆祝大会仪式上,静默和奏唱国歌共同构成了庆典中每一个公民政治符号的感受内化过程。在主要流程开始之前,广场上群众需要保持静默,停止个人行动,将个人归于整体,以无声状态参与庄重气氛的塑造。升旗仪式开始后,国歌作为国家象征符号打破静默,唤起群众以国家公民身份参与对国家符号的礼赞,国家认同在国歌奏放中被反复确认、加深。话语、音乐、音响、无声静默环节相连,彼此交融,共同打造沉浸于国家主体宏大叙事的“在场感”。

三、仪式声音的传播效果

(一)声音符号对国家认同的满足

1.作为政治符号的声音:对公民政治身份的重申

在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中就强调声音的政治意义,如《乐记》中提到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受众接受声音符号时转码的过程涉及政治认同的内化,这与听觉的想象性有关。眼睛只是作为旁观者接受外界刺激,而耳朵参与其中。人可以通过闭眼等行为自然实现对视线的控制,却很难自然把耳朵从声音环境中抽离出来。同时,对声音符号的理解与接收具有多义性,每个人都会把音乐符号带给自己的刺激与内心的心理期待相结合,使声音内化为心理机制的一部分。

在这一机理影响下,仪式庆典通过声音符号将仪式环节与国家形象挂钩,把仪式音乐庄严宏大的声音形象与国家主体的政治形象相对应,使沐浴在仪式音乐气氛下的人们受到国家形象宏大叙事的感召,自然而然生发对国家主体的认同,令公民个体意识到自己对政治主体的归属感,实现对政治身份的重申,从而加固认同。

2.作为文化符号的声音:对公民文化身份的唤醒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⑧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有赖于公民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国家认同感的形成,需要成员之间的集体记忆来维系。

听觉对于文化建构具有先天优势,在中国关乎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记忆具有丰富的声音资源。创作于革命时期、反映革命历程的“红歌”与主旋律音乐,都具有时代标志性及很高的传唱度。这些音乐的存在是对历史延续性的承载:唱着这歌的人曾从那个遥远的历史时期走来,身处不同时空的人曾共唱同一首歌、分享着歌曲中的同样情感。除却声音的记忆唤起功能,这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本就包含动人的艺术力量。在经历了集体静默之后,人的感官知觉已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此时响起的音乐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与集体记忆相结合,更能创造出强烈的情绪冲击力量,触发心里的情绪调动机制。

3.作为情感符号的声音:对共同体归属感的潜在号召

在展示国家形象的大型仪式活动中集体性献词、宣言呼号的流程,为个人融入集体提供心理建设。声音可以使外部因素转化为人的内部感觉,无需理性分析就可以产生能动性的趋向。在宣誓仪式中,集体的声音与个人的声音相结合,集体的声音对个人有极强的感召力。个人会无意识地选择融入集体,共同沐浴在一个休戚与共的强大的命运共同体中。

(二)电视仪式中声音符号的作用

1.信息补充

解说员通过话语符号阐释画面的意义,对视觉信息加以补充、使之明晰;在献词环节中,献词团通过合诵话语表达群体的认同,表现了情感与身份信息;同期声的现场环境音通过还原现场昭示环境的存在,传达了仪式现场的信息。在电视直播展现环节中,画面与声音共同提供信息,有助于受众理解、加强观感。

2.情感引导

声音符号有超越“记录”与“再现”的功能,超越时空距离直达受众心灵深处,拥有无意识的感染作用⑨。相对于接受视觉符号信息时尚存的自主选择性,人更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声音所“说服”。参与政治仪式的声音符号,可以参与共同体情感认同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说服作用。

3.共同场建构

仪式象征意义的发挥需要借助仪式场的构建,使受众感到“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声音是建构仪式象征场的重要因素。在庆祝大会现场,当下的时空具有特殊性:特殊的时间符号——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领听众抚今追昔,产生对历史时刻的心理关联;天安门广场是特殊的空间符号,不仅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和代表,更是营造共同历史记忆的中介。借助建党百年的完整历史尺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所有的事件在这里交叠上演、重新“发生”。

声音对信息的提示,引导受众产生积极的心理联系,声音的情感功能使受众更易融入共同的情感抒发场。在集体记忆与现场气氛的渲染中,即使是观看电视直播而没有来到现场,其声音营造出的强烈现场感依然具有“重返现场”的形塑功能,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融,将仪式带来的情感冲击内化为国家认同的一部分。

(三)媒体融合时代声音传播的意义

媒体融合时代,可供受众选择的媒体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呈现形式也愈加多元。在视觉文化占主导的当今,无论是大屏端的节目还是移动端的短视频,多以丰富的画面带给受众感官愉悦。受众在光影变幻的冲击下获得愉悦,获得充斥感官的丰富信息。当电视直播重大仪式画面不具有饱和的信息冲击力、对受众的直接刺激不够时,长期接受高饱和视觉刺激的受众较难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仪式中,这时就需要声音符号来补位。

在视听感官、声画叙事的相互配合中,画面借助声音充分阐释信息,声音与画面配合,直达受众内心。聲音补充信息、渲染情绪、描述意义,使仪式在传播中与受众产生有机联系,仪式的象征意义被最大化感知。在融媒体时代,主旋律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在国家重大仪式的电视直播中,如何达到传播价值最大化?重新审视主旋律宣传中的声音表达,也许会带给我们思考的方向。

注释

①孟伟、梅琼林:《论广播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传播价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2期。

②冉雅璇、卫海英、李清、雷超:《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1期。

③张颂:《播音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12页。

④孟伟:《广播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1页。

⑤孟伟:《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⑥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⑦张诗逸、陈瑞娟:《<见字如面>中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基于“仪式观”的视角》,《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⑧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⑨刘涛、朱思敏:《融合新闻的声音“景观”及其叙事语言》,《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2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