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时代听觉文化的唤醒

时间:2024-06-19

张雨瑶

【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视频叙事,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网红李子柒的视频依托互联网平台,实践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即通过声音的设计与运用构建可听、可感的文化空间,达到沉浸式传播的效果。本文尝试从李子柒视频中的听觉文本入手,分析声音在其视频表意以及个人风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探寻行之有效的声音传播策略。

【关键词】李子柒  声音文本  听觉文化  新媒体  沉浸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拥有眼睑却没有“耳睑”,这种天然的生理特性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看向何处,却常常无意识地接收着声音信息。听觉充满了被动性特征,而运用听觉感官的方式正从完全被动接受向主动性参与和选择不断前进,这一趋势在人们对于声音的处理态度上体现得最为鲜明。①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火爆并迅速积累了大批用户,声音的运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较于视觉颇为冷静的直观性,听觉具有更为强烈的情感唤起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发挥方式又是相当隐秘的。无论一幅图画的色彩是鲜艳还是黯淡,我们都可以不动声色地进行观看,但聆听声音时,身体却往往情不自禁地随之做出各种反应:跟随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循着热烈的鼓点晃动,或在一段演讲的高潮部分经久不息地鼓掌。”②听众对于听觉对象的自发反应,印证了声音具有调动人体感官、唤醒人类情感等功能。声音在短视频平台的广泛应用也证明着缺少声音的默片电影已然消失,视频正是因为声音的介入而盎然生趣。③

受益于短视频繁荣的传播态势,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多层次展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优秀案例。李子柒的视频不加字幕,对方言也不加翻译,但语言差异并不影响国内外观众沉浸于她构建的田园生活中,天南海北的受众都能从方言中、锅碗瓢盆的相互撞击声中、鸡鸣狗吠声中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听觉文本的构建,无疑是李子柒视频“出圈”的一大秘诀,承担着引领视频调性、推动叙事发展、促进情感表达等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李子柒视频中的听觉文本入手,分析声音的设计与运用对李子柒视频的内容叙事、风格调性、叙事节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樣本的选择方面,笔者从哔哩哔哩平台的“李子柒”账号上三个专栏——“古香古食”“朝花柒拾”“东方非遗传承”中各选取一条代表性视频为样本进行分析。对于样本的选择标准有以下三个层面的考量:

首先,李子柒自出道以来始终以展现农耕文明之美为视频基调,风格鲜明。其次,自2017年开始,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持股,管理运行“李子柒”这一IP,时至2021年10月25日,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原告,正式起诉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在此之前,李子柒的经纪公司并未发生改变。最后,李子柒的视频风格十分经典,在美食类短视频领域小有名气,后来人的诸多模仿也大多以如下三条样本视频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笔者将样本选定为如下三条视频:

本文最后将对比分析2016年李子柒视频的成名作品——《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4分59秒,2017年7月24日发布在哔哩哔哩平台),将其与李子柒视频后期形成稳定风格之后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听觉文本构建方面的得与失。

一、李子柒视频中的听觉文本构建

(一)音乐

李子柒视频中的音乐使用与视频画面风格统一,多选择具有古风韵味的背景音乐,主要是由钢琴或古琴、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的纯音乐,曲调唯美,具有中国式美感。

(二)环境声

音效的使用是李子柒视频的一大亮点。为还原乡村生活的真实感,李子柒视频中大量采用同期声来提高视频的充盈感。碗盆等食具在桌子上挪动发出的声音、油炸食品的声音、瓷质器具撞击的清脆响声、豆角等蔬菜下锅的焯水声音……同期声的录制迎合了李子柒视频的天然特性,营造出中国农村田园式自然、静谧的氛围。

(三)人声

在李子柒视频中,人声大多以四川方言的方式出现。通过对李子柒作品的抽样分析,笔者发现,几乎每条视频中都会加入人声要素,但比例被有意识地控制在较小的程度,且并不配上文字。这样的处理弱化了语言在表意上的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川方言不再成为直接传达信息的媒介,而是作为构成田园场景的一个因素存在,可以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将他们更好地带入李子柒建构的田园世界当中。

二、李子柒视频中的声音文本分析

(一)音乐

背景音乐是李子柒视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乐起源于欧洲的戏剧,自电影有声化之后得以发展。笔者从音乐时长及频次、音乐类型分析、音乐的留白设计以及音量的设置四个方面来对李子柒视频中的音乐进行分析。

1.音乐时长及频次

笔者以时间轴的形式标注了音乐使用的时长以及频次。不难看出,李子柒的视频依赖于背景音乐对视频氛围的渲染,营造出理想的田园生活;此外,其视频音乐并非贯穿始终,而是有意留白,背景音乐的作用处在吸引观众听觉、调动观众情绪层面,并未喧宾夺主。这样的设计使李子柒的视频充满真实感与沉浸感,带给受众身临其境和更好的听觉体验。

从频次上来看,4~5段音乐穿插在视频当中,以遵循叙事的节奏进行安排。音乐在李子柒视频中依然处于重要的位置。

以《盐:一百多年不曾停歇的盐井,仍在续写名为“味道”的故事》为例,每段背景音乐之间皆用环境声进行衔接,随着音乐声音的渐入渐出,鸡鸣狗吠、锅碗瓢盆的声音补充了音乐声音之间的留白。

2.音乐类型

在音乐类型的选择上,李子柒视频中的背景音乐最常使用的是古风音乐,最常用的乐器是钢琴,笛子、二胡、笙、箫、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也常有出现。音乐风格类型较为统一,大多悠扬、空灵,节奏随着视频内容或和缓或轻快,与视频调性保持一致。

如2019年8月发布的《听说爱吃螺蛳粉的朋友,都很可爱啊》这条视频中,悠扬、缓慢的钢琴曲贯穿李子柒进竹林摘筍、炒制家常腊肉笋、烧焦豇豆两道家常菜的全过程,随后画面转向李子柒到小池塘采泥螺。这个过程的背景音乐则采用了一段清幽的笛声,随着李子柒踏上归家路,笛声也渐渐淡出。叙事推进,李子柒开始制作螺蛳粉,背景音乐在十秒左右的留白之后再次进入,转而变成了更加轻快的钢琴垫乐。

3.音乐的留白

李子柒视频注重声音的留白,在两段背景音乐中间会穿插环境声和人声等自然声音。适当的留白可让受众更好地参与情景,是一种有效加深主题的手法。在背景音乐不干扰受众听觉体验的情况下,受众可以更清晰地听清环境音,加深了与画面的参与感,增强沉浸感。

以《听说爱吃螺蛳粉的朋友,都很可爱啊》这条视频为例,视频一开始便是一段长达10秒的留白。在这10秒钟里,李子柒在竹林中撬笋的声音、白噪音、蝉鸣的声音都被相对放大,气韵灵动,从一开头就让受众身临其境,并给受众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无声胜有声。

4.音量的设置

通过对李子柒不同时期视频的分析,笔者发现,李子柒早期视频时长较短,且比较依赖于背景音乐对增强情感表达、带领受众身临其境的作用。如2017年发布的视频《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视频时长共4分59秒,背景音乐的音量较大,盖过了部分细微的同期声,且全程无人声加入,同期声的收录也略显潦草和仓促,视频的精致度整体较低。随着视频制作技术的成熟,李子柒视频将音乐的比重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之后的视频中,李子柒视频中音乐声音的设计原则以不影响对话为放音的响度标准,注重垫乐与动作声、人声等同期声之间的优先级,发挥音乐在调节气氛、过渡叙事中的作用。

以《小时候睡的旧木床,蜕变成古色古香的流觞曲木桌》这条视频为例,18'17"~19'05"这段时间内,李子柒与家人好友围坐桌旁,流觞曲水,饮茶赏月。其间,空灵的钢琴声作为垫乐而存在,音量比之前明显降低,交谈声、环境声、笑声清晰可辨,营造出岁月静好、其乐融融的场景。

(二)同期声

李子柒视频中的同期声相当丰富,挪动一个碗碟、打开一扇木窗、摘下一株辣椒……这些细微的同期声都被创作团队收录,又通过精细化的处理作为声音文本的一部分展现在视频中。

1.动作声音

动作声音在李子柒的美食类视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系列的同期声促进了人物动作的连贯性,增强了现场感和沉浸感。2017年7月在哔哩哔哩发布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是李子柒的成名作,此后这个自带灵气的农家姑娘的作品成为现代人从喧嚣城市短暂逃离至田园的窗口,恬静悠然的田园生活也成为李子柒的流量密码。洗菜时流水的声音、在砧板上切菜的声音、和面的声音、蔬菜焯水下锅的声音、剪辣椒段的声音……这些动作声音相互配合、自成韵律,保持了音乐连贯性的同时也推进了叙事,成为李子柒视频的标志性元素。

2.自然声音

在《听说爱吃螺蛳粉的朋友,都很可爱啊》这一条视频中,以锄头撬竹笋的清脆同期声开场,同时收录音量适中的蝉鸣;画面则从绿油油的竹叶为起始,衔接李子柒在竹林撬竹笋的劳作画面。10秒之后,随着悠扬的钢琴声渐入,画面进一步展示了李子柒劳作的细节,营造出在竹林中的劳作之美与自然之美。

在《土豆的花样吃法——土豆的一生》这条视频中,依旧采用以同期声作为开头展开叙事的手法:土豆切块的声音清脆入耳,伴随李子柒动作对叙事的推动,悠扬的钢琴声渐入,伴随着狗吠、鸟鸣,一系列极富生活气息的自然声音作为对画面和情绪的补充,对叙事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人声

李子柒视频中的人声元素一直都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大多以李子柒和奶奶的交谈声、亲友们坐在一起聚餐时的谈笑声为主,独有的四川方言作为视频的补充要素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一字一句都为营造诗情画意、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氛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期声的收录具有写实性,让观众在视觉、听觉两个层面与现场环境产生互动,听觉作为拓展真实的信息增量,可以使观众增强沉浸感以及对所见事物的信任感。人声的加入并不喧宾夺主,反而使田园情趣更加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三、李子柒视频中听觉文本构建的转变

李子柒视频公认的成名作是于2016年创作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将该视频与李子柒后期视频对比,可以发现李子柒视频4年之间在听觉文本构建方面有很大变化,在视频质量、听觉文本的丰富性等方面均有体现。

随着李子柒视频风格的日益稳定,李子柒视频逐步改变短视频的生产模式。具体表现在视频时长变长、更新变慢、画质与音质提升以及镜头语言的日渐成熟等几个方面。

笔者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例,从2017年发布的作品《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开始,统计出李子柒视频发布的频率以及平均时长,可以看出,2017~2018年是李子柒账号的发展阶段,视频较短,平均时长为7分4秒。同时,更新频率较快,平均每个月更新4条视频左右。李子柒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积累了大量粉丝,视频风格也逐步确定下来。

这一时期的视频时长较短,多为向观众介绍一道菜的做法。如柴火鸡(2017年)、阿胶固元膏(2017年)、佛跳墙(2018年)、古方红糖(2018年)等。从原汁原味的选材到技法娴熟的烹饪,详细展示制作过程,也传递农家生活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审美感受。同时,李子柒也发布了一系列中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等视频,如蚕丝被(2018年)、活字印刷(2018年)。

随着人气的不断攀升,李子柒开始注重视频的质量。相比前两年,2019年视频更新频率明显放慢,同时视频时长“加量”。选题上基本延续了李子柒以往的风格,以特色美食、非遗传承、手工技艺三个方面为主,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有了明显进步。同时配合以声音的使用,营造引人入胜的田园仙境。相比之前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的声音设计,李子柒视频逐渐重视同期声收录对视频真实感、场景感的作用,同时对音乐的使用也更加谨慎,适当的留白、自然的过渡让音乐在李子柒视频中发挥了更大的效用。

2020年,李子柒视频策划推出了新的专题《植物一生系列》。從播种种子到生长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最后烹饪为美食。李子柒让受众近距离地欣赏到了植物的短暂一生,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子柒视频的风格已然成为新乡村生活的代名词,向观众展示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

独具特色的识别记号能为视频增加鲜明的个人风格,受众可在短时间内产生最有效的观看记忆。④李子柒的视频重视声音对画面的补充和渲染等作用,随着李子柒视频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许多传统声音在李子柒视频中被使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辅助李子柒视频内容营造出了一种灵动的生命氛围。

四、李子柒视频中声音的表意效用

(一)李子柒视频中的声景特色

“每一个社会的‘声音景观’都是由该社会的主要物质材料所决定的。人的活动和自然因素能使它们在各自振动范围内表现出具有文化意味的声音,由此称为声景而非声音,意味着其着重强调作为物理的声音之外的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意蕴。”⑤李子柒视频中的声音与视频内容巧妙配合,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构成了李子柒视频的声景特色。

李子柒视频中的声音不再是一个声音概念,更是新乡村生活的浓缩体现,在李子柒视频中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声音文化景观。鸡鸣狗吠的声音出现在闹市街头与出现在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中是大相径庭的两种风格。同样,切菜声、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在生活中也很普遍,但对于李子柒视频来说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代表性声音。李子柒视频中大量声音的运用与编排已经成为了一套声景系统,声音在系统中存在和声音孤立存在时的表意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丰富真实的同期声拉近了受众与李子柒所营造的“田园仙境”之间的距离,“声音是一种媒介,它中介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是人感受周围世界的一种尺度,也是人涉入世界的一种方式”。⑥其视频带给人的整体感知是一种静谧感、放松感,而这些氛围的营造需要丰富的声音来引导受众联想。

(二)声音与影像的配合

区别于视觉符号带来的距离感,声音是直击人体感官的一种直接符号,更强调一种亲密感。除此之外,声音符号还区别于语言符号,它具有更高的受众认可度。李子柒视频中的声音经过受众大脑的二次加工,在受众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可视化图景。

五、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也在同步提升,受众对于文化传播内容的标准也在逐渐上浮。如何生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视频内容有机结合后有效输出,是值得媒体人思考和探索的命题。李子柒视频选择了受众认可度更高的传播符号,弱化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通过声音的编排与设计进行表意以及个人风格的塑造,达到了沉浸式传播的理想效果,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参考借鉴。

注释

①②王樱子:《何以走向听觉文化——听觉的时空突破与审美主体性讨论》,《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③张帅:《田园牧歌与面朝黄土:乡村生活短视频的两类视听呈现》,《北方传媒研究》,2021年第5期。

④陈逸铃:《基于电影符号学的短视频传播优势研究——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视听》,2021年第8期。

⑤﹝加﹞雷蒙德·默里·谢弗:《被玻璃所阻隔的“声音景观”》,王敦译,《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2期。

⑥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 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