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行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非凡的历史性成就,全国两会、建党百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新闻媒体报道重大主题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话题又成为了综合性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选题来源。重大主题报道具有高视点、全方位等特点,广播的重大主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基础性的位置。在媒体融合的制度优势与技术迭代的创新优势下,以音频为本位的广播也更加体现出时间性、伴随性、移动性等特征,释放出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创造力与延展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中国之声是总台旗下第一套广播新闻综合频率。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主题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系列主题报道、《两会锐地带》全国两会主题报道、《走进县城看发展》乡村振兴主题报道等,体现出“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的频率形象,在媒体融合和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体现总台高度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2021全国广播电台和频率调研报告》显示,疫情常态化之下,人们的信息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真实可信的内容得到更多关注,头部声音媒体凭借权威深度的内容观点和强大的媒体公信力引领着主流价值导向①。本文以中国之声的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的理念与实践路径为时序展开对比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对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赋能主题报道模式的变迁与演化路径进行解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各新闻单位踊跃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在媒体融合的政策背景下,传媒集团与新闻组织从“相加”跨越至“相融”的关键阶段。②此外,新闻报道在传媒技术的变迁中被重塑为“泛传播”的新闻形式,重大主题报道的业务不局限为广播切条播报、文字信息音频化,更体现为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重大主题报道的核心业务表现为为用户提供更多“音频+视频”“静态+动态”“线性+非线性”等微传播、轻量化的产品。结合中国之声在十年内的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可以从中管窥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对广播报道的革新意义。
媒体融合提升上下联动,有效拓宽了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的广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③媒体融合行至深水区,广播媒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广播凭借自身的内生资源优势、人才调度能力和跨平台活性推动跨界合作,建立广播媒体与出版机构、互联网平台、MCN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搭建了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的资源、人才、选题等方面的交互体系,这有助于将广播主题报道策划的内容优势发挥到极致。2017年5月,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点节目中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 驻村日记》系列节目,聚焦“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经验④。央广派出数十位记者入驻贫困村,在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中聚焦典型事例,制作“驻村日记”, 以广播特写报道的形式在中国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的重点节目中连续播出。今年,中国之声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的乡村振兴主题报道,沿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连接到具体乡镇、具体案例、具体故事的策划思路。在国家高度重视打造县级融媒体矩阵的背景下,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联动更加便利,平台媒体间由于新闻业态不同而互相补足的特征愈加明显。
技术创新重塑报道时空,有力挖掘了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度。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十年内,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报道不只局限于北京冬奥会、建党百年等固定题材,更多地关注和解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精神风貌等领域背后的中国故事、奋斗精神与社会议题,体现出媒体处理新闻信息资源的眼界和能力。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内容挖掘是广播媒体更艰巨的挑战,4K、5G、AI以及数据媒体中台建设等技术手段为广播媒体数字化转型、重大主题报道深入挖掘提供了创新的动力,通过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可以实现报道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平台分发。当前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已覆盖手机、车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多终端、全应用场景,搭载“云听互动直播间”的创新形式可以实现与中国之声、环球资讯广播、中国交通广播等传统频率即时互动、全天候社交的传播效果⑤。新媒体传播渠道、技术手段、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有利于助力广播透过重大主题报道来展现历史记忆、回溯新闻现场、克服远距离对话的困难,而音视频直播、人格化形象声纹、语音互动等也在重塑报道时空、挖掘重大主题的报道深度上为广播新闻报道赋能。
“声音”作为主题报道中重要的媒体资源,在历次重大主题报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广播媒体借助多元技术手段、积极采纳新媒体传播形式,在报道形式、主题阐释、叙事框架和报道话语上凸显多样化、轻量化、细节化、平民化的模式变迁,十年间衍生出许多彰显大国气质、体现民众获得感、解读民主法治、激荡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
重大主题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结合党和政府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工作部署所进行的集中、连续的新闻报道活动。广播媒体在实践重大主题报道策划时,侧重以声音为触点,采用讲述、对话、访谈、同期声等方式立体展现报道主题的方方面面。而在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当前的广播主题报道呈现以融合传播为方向的“声音产品”生产观念,塑造服务化与数字化为基础的声音生态,尝试推进将文化基因与深度思考注入主题新闻资讯,实现广播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其一,打造以重大主题报道为内容的短音频。例如全国两会专题专栏《您身边的两会》《团结奋斗向未来》和《代表委员说》等4~6分钟的短音频贯穿在中国之声全天节目中,用短小精悍的声音传递会场内外的故事,极富时效性,也富记忆感。其二,遵循阅听规律,综合调配声音内容结构。例如《***最新用典》系列主题报道内容架构是采用“主播开场铺垫—***用典段落的原声—主播串场(承上启下—专家解读—总结)”的模式⑥,编排合理,结构逻辑清晰,符合听众的普遍收听规律。其三,注重跨平台传播,有效将广播报道升级为“视听”文化产品。围绕***总书记的数次重要讲话而生产的系列报道节目《***最新用典》就采取了跨平台传播,将广播作品创意转化为有声浏览作品,把声音、可视化的文字、图片相结合,让广播报道升华为融汇传统文化用典与时政意义兼具的文化传播产品。
以融合手段壮大主流阵地是媒体融合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广播媒体十年来在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的路径中始终贯彻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坚持主题先行,高举旗帜、弘扬正能量。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广播媒体开始适应“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趋势,逐渐将重大主题报道形式轻量化,使之“入耳”“走心”。
重大主题报道在广播媒体层面的轻量化体现为策划轻量化与传播轻量化。历年全国两会事关国政民生,是汇聚民意、擘画未来的重要活动,也是历年媒体重要主题报道的主阵地之一。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特别节目《两会锐地带》,以广播擅长营造通话氛围的媒介优势,搭载受众关心的问题核心,用“尖锐”直面焦点的方式在争论中凝聚共识。⑦建党百年之际,中国之声首次联合全国百家广播电台及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365集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传播形式从长篇叙述报道缩短为2~3分钟的“短音频+”呈现。传播形式的轻量化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将365个瞬间以拼图的形式,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般的气势格局,不仅能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还将优质的广播主题报道以微博、微信朋友圈、小视频等方式转发、点评、互动,充分激发出声音作品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重大主题报道的话题一般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或与社会公众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相较于其他类型新闻,具有更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⑧面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肃话题,广播媒体策划重大主题报道时也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向描绘细节的转变,使得当前的重大主题报道站位高但不远人、叙事全但不粗放、切口小但不片面。
例如中国之声推出的2022年全国两会特别栏目《代表》,聚焦周洪宇、朱国萍和贾樟柯等十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透过“云访谈”感知代表们的坚守与体悟,在人民代表的群像塑造中仍然能够看到个人的面孔,在履职与成长的经历中折射国家的进步。⑨而该节目正因为聚焦于“人”而衍生出丰富的参政细节,从而使广播主题报道不仅是新闻报道,更有记录意义与历史价值。正如中国之声《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系列报道⑩通过重新制作著名历史人物的讲话录音来展现细节,或铿锵或坚定的历史声纹将主题报道变为“历史的声音博物馆”,为全国党员学习党史创作出新颖而深刻的学习“工具书”。
脱贫攻坚、党建、大国外交、科技创新、强国复兴等极具时代性的话题需要通过媒体组织策划主题报道呈现,而媒体报道如果“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做政策“传声筒”,就无法回应民众真实的关切。广播媒体具备传情达意的天然优势,能够在话语方式层面更好地呼唤听觉文化与情感价值回归。
在央广网的决胜脱贫攻坚收官系列主题报道中,《远山的回响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将异乡追梦人、五星村、大湾女儿等短音频内容集合为H5呈现在平台终端上,用音频、案例解读、总书记现场问候同期声等声音材料讲出乡村振兴新农人的生动故事;在话语方式层面,中国之声的《代表》栏目加设了“快问快答”环节,让普通网友直接向代表发问;互动H5《给你一支麦克风》为广大听众和网友开辟了亲“声”参与两会的通道,可通过扫描活动海报以录音的方式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平民话语也从实际意义上再次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如何深入人心的。此外,中国之声还在主题报道中嵌入了“平民化场景”,《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的系列报道中除了扩展线上活动,还积极打造了线下党史学习教育的参与活动。广播主题报道的创新也将平民化的话语优势延伸到了线下空间,用“讲故事”“分享会”“内容共创”等方式将大命题由浅入深,从而彰显出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度与声音魅力。
主流媒体对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往往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引领时代思潮的重要使命,因此,更深刻的选题策划、更高的站位成为十年来广播主题报道鲜明的演化方向。这要求广播媒体能够在扎根文化中拥抱新技术,将具备思想深度与艺术审美的内容寓于新媒介技术中,形成“思想+艺术+技术”的自主叙事。广播与新媒体终端的融合,多元迭代的视听技术,使得广播的内容、呈现深度与社会功能呈现出新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新媒体时代“广播重塑”的巨大潜能与前景。
技术发展体现出人类独有的智慧和能力,媒介技术随人类沟通欲望与接受能力的提升而不断进化,但进化背后不变的是受众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因此,运用技术的手段表现艺术、浸润思想成为可能。此外,媒体组织对媒介形态的功能、特征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具备声音美感与听觉张力,有助于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站位,丰富信息传递与意义表达的层次,使之更聚焦于文化和思想。纵览中国之声历年来的全国两会主题报道、协同冬奥等融媒体传播实践,开发深度传播产品的观念深入于重大主题报道创作中。例如中国之声尝试依托各个城市的冰雪文化素材报道冬季全民健身活动,解锁地理、历史共同酝酿出的民间文化密码,用展现当地民歌、民俗、民风的同期声展现我国地域文化中的冰雪运动基因。
十年来的广播主题报道,策划站位愈加关注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主题报道内容也变得更兼具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沿此路径持续推进“思想+艺术+技术”的理念创新,有助于融合主题报道中的技术形式与内容深度,更好地传播先进理论、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真正彰显广播媒体优势、发挥主题报道作用。
十年以来,传播业界与传播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广播的内容生产已不再“孤军奋战”,跨媒体互动逐渐成为重大主题报道必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在不同媒体交叉融合、边界模糊的趋势中,广播重大主题报道展现出灵活生产、交叉传播与合作共生的演化特征。
内容生产的理念创新表明广播重大主题报道不只是指单纯的广播频率播报内容,更大意义上是指广播参与或主导的主题报道。因此,重大主题报道的信息内容流布在不同视听媒体之中,不但能在广播、电视、移动社交媒体间交叉传播与整合,还能在媒体间的合作、协同与共生中打造品牌集群,扩大主流传播声量。例如,总台开辟多样化时政主题报道专栏,以中国之声《习声回响》报道为例,联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国际在线等媒体,围绕***总书记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的主题报道,形成品牌矩阵集群。
此外,以广播媒体为主导,将高质量主题报道转化为出版作品也成为近年来的重大创新路径之一。在把握“时度效”的同时,以此来丰富主题报道的多元性、开放性、话题性与互动性,有助于延长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生命”,使之具备历史意义与记录价值。2022年新年伊始,央广网推出《开局十四五》大型系列报道。在深刻解答“新时代赶考要怎么办、开局要如何干”之问过程中,凸显了较高的报道策划水平,报道集结出版的书籍《大开局》有效地加强了高质量作品的联动效应,将声音产品转换为出版作品以飨受众。
十年来重大主题报道模式的变迁生动体现出广播内容生产的灵活性,跨媒体互动的演化特征也有助于启发广播媒体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从传统广播制播模式中走出,把握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带来的聚合优势,综合利用媒介资源,提升传播效率。
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大都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同时不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不论是国际性体育赛事、党的重大会议,还是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报道焦点,十年来重大主题报道持续突破着以往对受众范围的界定,体现出全球视野的报道特点。
传统的主题报道多被置于内宣语境中,将国内受众作为媒体报道的主要群体,以满足民众基本的信息需求与政策解读为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主体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成为迫在眉睫的国际传播重任,而重大主题报道则是关键途径之一。近年来,总台积极建设全球新闻报道网,广播电视与移动社交媒体纷纷探索国际化表达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特色的制度与文明。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媒体在积极适应技术环境的同时深谙“讲故事”的重要性,既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关注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能否带来跨域共情与跨文化理解的宣传实效。在广播“轻、快、灵”的媒介优势下,将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故事跨文化传播。
十年来,重大主题报道突破了对受众的既有认知,开始以国际视野组织策划报道。其中有不少作品走出国门,获得外媒广泛关注并转发,特别是在时政信息领域。内宣与外宣并举已成为重大主题报道鲜明的演化方向,声音媒体在外宣中的积极作用值得关注。同时广播报道中擅讲故事的“讲述感”“诉说感”是实现广播报道从单向传播到交流互鉴传播潜能的关键。
当前,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与传播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媒体融合的战略布局正不断走向纵深,这表明在融合赋能到传播赋能的趋势下,受众对内容创新的需求已经到达了新的高度。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重大主题广播报道模式,可以发现主流媒体已出现了主题报道形式多样化、宏大叙事内容细节化、时代精神话语平民化以及重大主题形式轻量化的报道模式变化,在理念、内容与效果层面找到从传播赋能到价值赋能的落点。广播媒体需顺应融合与创新的趋势,注重“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媒体传播理念、运用灵活的内容生产模式在跨媒体互动中打造品牌集群,实现“满频皆精品”,同时还需在促进“讲好中国故事”的交流互鉴上起到积极的效用。
当广播主题报道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变迁已不再以新奇打动受众时,当重点主题报道的“高站位”不一定意味着“远距离”时,当媒体创作的关注点从“形式”回归至“内容”时,主流媒体只有在融合中找准自身的特点与价值、方能与时代共进、与技术共生、与受众共鸣、与舆论共情。
注释
①李盛楠:《2021年全国广播电台和频率调研报告》,《中国广播影视》,2021年第22期。
②黄小希、史竞男、王琦:《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26/c_1124046980.htm.
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网,http://www.cma.gov.cn/201 1xzt/2015zt/20150827/2015082703/201508/t20150827_291684.html.
④《央广“中国之声”主创人员谈〈砥砺奋进的五年〉节目创新经验》,CMG观察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9OZnKKUM3sM_tKhDWyiehw.
⑤《云听——国家5G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客户端, https://ytweb.radio.cn/web/webtp/#/index/246.
⑤《这些声音塑造的时政节目,好听、有创意!》,CMG观察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D_pyrgWbIhLYLudrWmZi0w.
⑥《〈两会锐地带〉:青年人眼中的两会锐度》,CMG观察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3k_UAZRryTJQ06gvrTi-Lw.
⑦陈贻泽:《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增强党报舆论引导力——〈广西日报〉的实践与思考》,《新闻潮》,2022年第5期。
⑧《记录代表履职,多平台传播 融媒体栏目〈代表〉如何报道“代表”》,CMG观察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kbkYftLRxlvgbFlNjSoMgA.
⑨《百年一瞬,声犹在耳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已上线》,CMG观察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3w1Ww4IYVmns8pBTeOFROA.
⑮何佳辉、谢明辉、赵慧:《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模式创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70年赶考成绩单〉等三组广播系列报道为例》,《中国广播》,2021年第1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