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秋红 刘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广播媒体坚守职责使命,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平台作用,持续深入开展重大主题主线宣传,在贴近民生、服务民需、弘扬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面对数字信息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冲击,积极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拓宽全媒体传播格局,先后制作播出了一大批音频精品,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生动实践中,广播媒体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国各级广播媒体肩负引导舆论和价值取向的职责使命,围绕重大主题主线宣传,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主题,积极策划创作播出广播作品,成效明显,精品迭出。2011-2021年十年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播出时间情况稳步上升(见图1、图2),制作质量也大幅提升。
图1:2011~2021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情况(单位:万小时)
图2:2011~2021年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时间情况(单位:万小时)
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建党百年来365个关键性历史瞬间,以每集2~3分钟的“短音频+”形式,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经典瞬间中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制播的北京冬奥题材广播剧《归雁》,通过19岁冰球运动员为国征战故事,展现10年来北京冰雪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年轻一代运动员的爱国情怀和冬奥精神。大量优秀的广播节目以小切口展现时代大主题,挖掘时代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加以精彩呈现,凸显了广播媒体的功能属性。
广播听觉的本质是其竞争优势所在。进入新时代,广播媒体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变革下逐步转型,专注做精做优声音产品,构建坚守听觉本位的声音产品生态。一些广播节目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广播与新型媒体相通相融。一些广播节目利用立体声、三维声等新技术放大声音优势,创作出具有独特沉浸感、互动性与创造力的声音产品,赋予受众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感官新体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媒体明确“为谁服务”的核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各级广播媒体将广播与网络音频作为重要的宣传载体和创新广电宣传的重要领域抓实抓好,融入重大主题主线宣传,不断夯实舆论引导主阵地和意识形态主战场。广播节目内容越来越“接地气”,有效传达、解决人们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广播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断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推动事物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顺应科技迅猛发展之势,广播媒体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在内容表达、传播渠道、运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出新持续出彩。
广播媒体深入探索实践新形态内容创作,内容质量大幅提升,主体多样化、创作精品化态势明显。十年来,各级各地广电机构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生态环保、时代楷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主线,创制播出一大批导向正确、品质上乘的广播作品。
一是用声音记录重大主题。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共和国声音日历》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意独特,以日历的方式串联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的今天”出现的声音,记录下7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一些广播媒体在后期制作中加入大量现场音响、文艺素材,极大凸显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微广播剧形式穿插情景再现新场景,情与景两相完美融合,营造出生动立体的画面。一些省市级广播媒体亦立足于所在地区的地域特性,打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广播品牌节目,形成独特核心竞争力。
二是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一些广播媒体运用融媒化手段积极开拓广播内容主题,创新强化用户需求导向,如情感陪伴、知识服务、艺术熏陶、日常娱乐、自我表达等。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分别有54.0%、45.6%的用户表示,经常收听有声小说和音乐等音频节目,30%以上的听众经常收听历史人文、新闻节目,知识教育、相声曲艺、故事的节目受众亦达20%以上。①广播在转型探索中借助新媒体平台真正达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广播电台全力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制播了大量宣传抗疫英雄事迹的特别节目、广播剧、公益广告等,为打赢疫情防控全面攻坚战贡献了广播力量。
三是全媒体产品引发关注。主流广播媒体与商业化音频平台积极布局IP领域,创新手段开发全媒体产品、开拓全平台用户,网络精品广播音频百花齐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推出音频衍生节目《国家宝藏·挖藕季》,上线云听App,截至2022年8月,播放量近150万,成为探索IP音视频媒体融合的经典作品。喜马拉雅平台收购国内外多部知名IP小说的广播版权,如广播剧《三体》《哈利波特》中文有声读物等。杭州之声推出六大垂类融媒体工作室和多档融媒体节目,积极开发全媒体音视频产品,以中医养生类节目《国医奇谈》为例,其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600万次。综合观察近10年来,网络音频平台不断拓展业务边界,逐步发展内容付费、音频直播等新业态。以声音为连接进行虚拟社交,实现用户与平台、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据相关机构《2020-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 6.4 亿人,2022年有望升至 6.9 亿人。②喜马拉雅成为最受听众喜欢的网络音频平台(见图3)。
图3:最受听众喜爱的网络音频平台
一是多元立体化传播。广播媒体从以往单一渠道传播到如今矩阵式传播,呈现出多元立体化传播趋势。中央、省级与各城市主流媒体在巩固传统广播渠道传播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传播,积极推进全媒体音频平台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App成功打造5G时代国家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还通过嵌入车载系统推出云听车机版音频软件,云听快应用等车载端产品,“车载广播+网络音频平台”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垂直分析并利用AI电台流推荐技术,基于移动客户端800多套广播频率、300多万小时的有声内容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节目声音版,借助车载广播扩大传播,为车主带来更高质量听觉沉浸体验。省市级音频平台(如江苏广播大蓝鲸等App)建设则立足本土化定位,以新媒体端口为渠道打造广播的融合传播矩阵。有的还积极突破广播节目纯音频制作理念、生产模式,着力提高广播音频内容多样性,采用“广播+图文”、音频文章消息、社交音频、视频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大力拓展广播的外延,改变听众对传统广播的认知和接受方式,极大丰富了信息内容、增强互动性,杭州交通经济广播搭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头条号+B站号+开吧App”新媒体矩阵,增强与用户互动。部分App如上海广播“阿基米德”等除了运营自身内容以外,还作为第三方平台,吸引全国广播电台入驻加盟,助力地方广播的融媒化传播。
二是可视化传播。安徽广播在业界率先明确提出了“广播节目视频化是广播融媒的发展方向”,开启广播可视化,构建广播新生态探索。安徽交通广播、音乐广播等频率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多个广播节目视频化转型。北京台的多个广播节目也是通过直播、邀请嘉宾、与主持人互动等多种方式打造可视化广播,让广播内容“立起来”。青岛广播把视频化转型作为建设融合发展主攻方向,打造具有显著广播基因的视频化直播演播室。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广播节目转型为拥有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融合媒体,实现“音频+视频”的生态模式,达到“音频播报+相关画面镜头+即时新闻”等音视频联动。广播可视化突破传统广播节目依靠声音作为单一载体传播,将广播节目通过可视化手段延伸到智能终端,实现随时可听、随地可听、视听结合的新体验。广播可视化还有助于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些广播媒体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增加营收渠道,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强化多平台合作与资源共享,突破传统单一的广告营收结构。
三是实施新发展新探索,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数字信息网络科技为广播媒体进一步转型升级加持赋能,融传统广播与现代网络音频于一体的“大音频”格局初步成型。网络音频平台构建立体化内容分发体系,拓展新的音频应用场景,打造线上线下多平台合力的融合传播矩阵。
与公共场景结合。声音导览广播与博物馆、旅游景区等完美结合,为游客带来内容详实、美妙动听的参观讲解;喜马拉雅的“有声图书馆”等线下产品目前已在全国300多座城市落地。
与品牌车载系统战略合作。湖南广电旗下音频平台芒果动听与相关电动汽车达成合作,芒果动听将全面入驻该品牌汽车NIO Radio。QQ音乐与相关电动汽车亦达成合作,将上线杜比音乐服务。
四是新技术赋能。广播媒体不断加强智能化传播,广播节目正与短视频、户外直播间等互动场景以及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深度融合。
1.内容制播智能化。AI智能语音实现音频快速大批量生产,在内容生产、公共服务等方面应用广泛,如广东粤听App“移动应急广播”增加“AI智能播报”等。各种音频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音箱、无线耳机、智能家居等亦不断迭代升级,满足各场景下用户对声音播放新需求。以“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为特性的5G技术,渐成广播内容生产制作播出核心技术,在有效提升音频质量的同时,快速提高生产速率。湖南广电建设5G智慧电台“5分钟创办一家电台”,通过智能抓取、智能编排、智能播报、云端分发等,可快速生成一套24小时安全播出的广播节目。
2.分发智能化。一些广播媒体与商业音频平台运用大数据算法的智能分发技术,为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的音频节目,满足用户个性化新需求,增强用户付费意愿。
3.虚拟主播成创新新风口。虚拟人技术应用在广播和音频行业,数字人主播在多场合实现播报与主持功能。湖南广电5G智慧电台创制的中国广播首档虚拟主播创意秀《虚拟主播大赛》,近20名AI虚拟主播“通关”主播运动会、主播辩论会、主播即兴赛等,在新闻播报、即兴说唱、主题辩论、脱口秀等较量中,角逐虚拟主播界的“金话筒”。目前,5G智慧电台有30名虚拟主播参与新闻、天气、路况、节目预告等内容生产。虚拟主播市场可谓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深入推进线上音频平台与线下场景运营同步创新,构建包罗万象、姹紫嫣红的听觉新世界。
一是内容运营方面。主流媒体音频平台专注于其专业广播资源,聚合优势节目不断创新精品内容品类,深耕垂直化内容。北京台“听听FM”将广播节目短音频化呈现,有效拉升了广播节目的直播和回放量。总台云听App涵盖了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别广播电台的主要节目内容,还拥有多类型细分频道满足听众的多重需要。一些广播媒体还积极推进产融结合、精准化服务,实施“节目+活动+产业”融合开发,构建新产业发展生态圈。青岛广播向教育、养老、汽车等多个领域拓展,形成“平台+内容+广告+活动+衍生产品”产业生态圈,拉动创收效果明显。安徽广播嘻哈搜货工作室打造“电台直播节目+互联网复合传播+电子商务”广播新模式,开辟直播电商赛道,实现广播受众向电商用户的有效转换。
二是平台运营方面。网络商业音频平台汇聚综合性内容与专业性内容,实行分众化专业化运营措施,精准契合用户需求,形成完善的听觉经济生态圈。
1.布局多元化内容。喜马拉雅等平台涵盖新闻资讯、综艺娱乐、情感生活、音乐等与声音有关的海量多样内容,资源丰富。
2.深耕垂直化内容。得到App等专注于细分领域平台,打造声音品牌吸引内容付费。塑造形象,发展音频粉丝经济。音频平台在不断巩固核心业务同时多元发展,通过PUGC模式鼓励用户孵化优质音频内容,并与其他用户分享互动。
三是用户运营方面。近年来多地注重广播内容IP化运营,提升用户流量,实现消费转化。
1.IP打造优质内容。IP化有助于增强用户品牌认可度,合理运营广播系列节目、主播、城市等特色IP,吸引用户形成持续不断关注度。陕西台旗下陕西交通广播联合当地文明办推出《延安处处有故事》等广播节目,利用当地各城市IP和系列节目IP打造优质内容,拓宽用户边界,积累大量粉丝。各地广播媒体实施直播助农,近年来频频引发关注。广东台旗下7家广播频率联合新媒体平台共同策划特别直播节目《620,大爱有声·爱心接“荔”联播》,解决荔枝种植户面临的大量荔枝滞销问题。
2.斩获新流量。传统广播与互联网音频市场如何斩获新流量?吸引用户并提升用户黏性是破局关键。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超过60岁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8.9%,③而据国家卫健委预测,至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④根据CSM最新12城市基础研究数据显示,广播和网络音频受众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中老年群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幅超过35%。⑤“银发族”听众不仅是传统广播的重要消费者,也是互联网移动音频的主要增量之一。近年来,一些广播媒体与网络音频平台为了抓住“银发族”用户,创新推出各种新举措。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防控期间,上海新闻广播《活过100岁》节目邀请沪上知名医生,为老年听众居家期间提供线上问诊与心理咨询服务。各主流媒体音频台也细分专注于老年群体,如云听App(乐龄版),为中老年专门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移动互联网声音产品。
四是场景应用方面。物联网连接的媒介生态为新时代广播运营找到新突破口。智能音箱成万物互联的重要枢纽。其有效赋能居家与车载场景,实现人机语音交互;其与智能家居系统连接,实现对家电远程控制、内容交互;其与智能车载系统连接,可实现控制驾驶、信息查询等。诸多国内外媒体将优质广播内容接入到智能音箱终端中,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将“听听FM”接入小度智能音箱。预计到2024年,全球智能音箱安装量将达到6.4亿台。⑥
新时代十年,广播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意义非凡,放眼未来,未来广播还将动态进化、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而守正中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始终是广播媒体在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是最新数字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不断赋能广播媒体深度融合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加持广播媒体进一步升级,构建融传统广播与现代网络音频于一体的“大音频”格局,广播的可视化探索转型将不断优化升级,未来“全时在线”的广播新生态将真正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广播媒体+”的功能将愈加凸显。广播媒体承担的公共服务等功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如应急广播、城市空间广播、政务商务民生服务等,广播媒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将愈加宽阔丰厚,前景光明。三是广播边界将不断拓宽,未来广播将打破媒体的物理边界限制,成为连接人与物、物与物的新型应用产品。随着听觉媒体与视觉媒体边界的不断融合,虚实共生的视听元宇宙将逐渐化为现实,为用户提供更多“沉浸式”“交互式”的新视听体验,成为人们的网上精神家园。
注释
①数据参考自《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 ,http://www.cnsa.cn/attach/0/2112271351275360.pdf.
②《2020-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艾媒咨询,https://www.iimedia.cn/c400/77771.html.
③《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http://www.gov.cn/shuju/2022-02/28/content_5676015.htm.
④《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sh/shipin/cns-d/2022/09-20/news938166.shtml.
⑤《坚守存量市场,拥抱声态变迁——2021后疫情时代的广播收听与音频发展盘点》,收视中国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7P1KfC_rOcazdN30EPB43A.
⑥《2021全球智能音箱市场预测》,Canalys数据,https://www.canalys.com/newsroom/canalys-global-smart-speaker-market-2021-forecas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