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陆海
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是检阅党媒践行“四力”,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成效的“阅兵台”,是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也是评判我们新闻工作者能否用优秀的作品引导舆论、成风化人的重要指标。据统计,过去三年,平均每年有340多件刊发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网站及新媒体客户端的新闻作品获此荣誉。这些从全国数以亿计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①代表了当年中国新闻创作领域的最高水平。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家,地市级以上广播频率1166套,②每年刊播的广播新闻作品数量巨大,要从这些作品中优中选优、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一件作品是否具有较高“颜值”和良好品相,是否让听众过耳不忘,能否让评委眼前一亮,将直接影响其评奖等次。“颜值”与品相,实质上是作品内在新闻性、思想性、传播力、引导力的外在流露,是审视作品功力和成色的第一“印象分”。那么,过去三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都有哪些过人的“颜值”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思想灯塔。它融合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上,融合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里,融合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新闻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养分。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典型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催人奋进、鼓舞士气,或感人肺腑、温暖人心,或针砭时弊、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关切”,③深刻领悟和把握重大主题,积极发现、挖掘正面典型,通过精心的策划、采访、创作,呈现新时代的生动画卷,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发出新时代的强音。
2019年至2021年间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涉及的主要新闻主题示意图
选对了题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新闻选材过程中,如何对庞杂的信息来源进行甄别、筛选,“点石成金”,找出分量重、立意高、意义大的题材,对新闻人的眼力、“嗅觉”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从选题上看,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伟大的抗疫精神、改革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反“独”促统等,充分展现了新闻记者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思想舆论的责任担当。通过精心选材,获奖作品以鲜活的典型案例、生动的人物事件,综合立体地呈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变迁。
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评论《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从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保障的高度,围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核心问题,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种业保障措施和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读,体现了作品的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浙江之声创作的广播消息《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报道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立法工作,围绕为激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供法律保障的议题进行深入解读;《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铁路通车》是福建东南广播公司创作的广播消息,作品紧紧围绕中央对台工作要求,始终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站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全局去策划、构思、报道,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比较强的历史纵深感。
新闻界常说“新闻建台,评论立台”,新闻思想关乎新闻立意,关乎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思想贯穿在新闻策划、采访、写作、制作、传播全过程,主导着一件新闻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立场、态度、观点、思考等。新闻思想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其正确与否、先进与否,是这件作品优劣成败的关键。“做有思想的新闻”曾借助中国之声的电波在神州大地激荡回响。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④面对媒体产业变革与传播规律不断发展演变,新闻机构的传播思想、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也应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一方面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紧扣时代脉搏,掌握舆论场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洞悉传播规律的新发展新方向,研究舆论引导的新方法新策略,使之更符合党治国理政的需要,具备更强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湖北之声创作的广播评论《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作品站在落实中央有关基层减负精神的立场,通过走访武汉市的社区街道,揭露手机“政务打卡”等新变种形式主义陋习,深究其思想根源和危害,提出整改问题的建设性倡议。这则监督性报道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最终促使有关问题得到整改落实,实现了正确新闻思想引领实际行动的传播效果。《智能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由无锡市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评论,该作品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者从社交媒体上一张老年人“无健康码通道”图片着手,深挖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群体遭遇的“数字鸿沟”困境,探究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生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方法,彰显了党媒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公益责任。
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一般是以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等要素进行重构、组织、呈现,以表达某种新闻思想、观点、态度的一种报道方式。故事化、具象化、生活化的描述与铺陈,往往折射出重大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给受众传递立体的、可感知的新闻形象。高端的叙事往往寓宏大时代主题于特定时间片段中,融广袤空间环境于特定地域场景间,寄大道理大智慧大情怀大时代于微小事物上,展群体众生相于典型人物形象里,在时空维度中自由切换,以一域窥见全局,并润物细无声地、不留痕迹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判断、价值取向。这种创作手法长期以来为世界知名媒体所广泛采用,也是其吸引受众的一种传播策略。
山西综合广播创作的新闻专题《一件批复映初心》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从27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同志对三位山西基层干部投诉信的批复说起,映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展现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刻画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鱼水深情,也由此展现过去数十年间我们党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宏大历史叙事。整件作品立意高远,叙事宏大,手法高超,脍炙人口。四川综合广播创作的广播专题《回家》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者从黑颈鹤繁衍、栖息、迁徙的第一视角,全景再现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生态保护的典型事迹,描绘了一副广袤、纯净、悠远、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
“沾泥土”“带露珠”是新闻行业经常用来形容一篇作品脚力、眼力的词汇,体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立场,“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⑤最鲜活的故事往往流传在城乡居民生活的街头巷尾;最生动的语言往往扎根在农民朋友劳作的田间地头。记者只有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出办公室,俯下身来倾听社情民意,卷起裤腿与工人兄弟、农民朋友一同生产生活,才能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挖掘更多典型人物典型事迹。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是辽宁之声创作的广播新闻专题,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充分践行“四力”,深入辽西山区“走基层”,跟着村党支部书记贺玉复骑摩托车走家串户,与30多位村民同吃同住同经历,用话筒真实记录和再现了这位书记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一幕幕:猪圈里唠嗑说笑、炕头上直播卖货、农家院里煎炒烹炸,以生动鲜活的音响素材,讲述打动人心的脱贫故事。
曾有“广播主要靠声音,电视主要靠画面”的说法。其实广播记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与水平,即笔力,对一件广播新闻作品的听觉感受有很大影响。辞藻堆砌、生造词句、重复累赘,可能会让人一头雾水。反之,简洁有力、准确生动的广播语言能让听者清晰明了。
“同等条件下,短、实、新作品优先。”⑥碎片化信息传播背景下,对单一非重大新闻事件进行重复、冗长的赘述已经不符合现代受众对效率的需求。一件好的广播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作品,应力图把报纸简洁有力的文字,与电视丰富的画面语言融合在其中。既要做到生动活泼,又不可盲目失焦,过度拓展,堆砌重复无效信息。既要做到润泽丰满,又要挤出多余水分,备足干货。
快速直达、与事件同步、与新闻同行,是广播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如何突出时效性,做到“冒热气”“聚人气”,特别是在重大敏感舆情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如何让广播新闻跑赢谣言,跑赢人际传播的速度,跑赢社交媒体转发的速度,跑赢互联网传播的脚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要追求“短、实、新”,更快速、更准确、更扎实、更权威,要能起到党媒激浊扬清、一锤定音的舆论引导效果。
一篇文章的结构、逻辑、层次体现了作者驾驭素材与文字的能力。结构紧凑、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新闻作品往往给人以客观、准确、干净、利落的听觉感受。在没有特定渲染需求的情况下,广播新闻作品的信息排列与呈现方式应尽量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即根据听者接受信息的感知与心理特点把最新的、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排在越靠前的位置,分别将次重点、新闻背景、关联信息等依次往后排列,篇幅与分量逐步缩减,直至收尾。文章的结构问题,无论是篇幅较短的消息、评论,或者中篇幅的专题,还是篇幅较长的连续报道、现场直播,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力求逻辑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广播新闻作品的制作,主要包含新闻同期声的录制、剪辑、合成以及新闻作品演播、新闻宣传片花制作、音乐和特定音效的使用等方面。一般来说,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方式有“解说+同期声”交替式,有先出音响的“先声夺人”式,有同期声混合呈现的“同步进行”式,也有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解说的“现场报道式”,还有以上各种方法穿插交替使用的“混合式”。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新闻同期声是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作品浑然天成。同期声的运用应以保证新闻作品的完整性、连续性、统一性为前提。
《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11名矿工安全升井》是由中国之声创作的广播消息,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故救援核心区域,紧靠矿井口的救援通道旁采录了丰富的现场音响,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主要载体,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救援现场的真实情况。该消息时长不到100秒,运用了5段现场音响,冲击力很强,体现了鲜明的广播特色。
随着数字与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媒介传播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成为受众接收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商业手机客户端、社交平台等新兴媒介技术先进、形式多样、受众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应根据中央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不断增强时代紧迫感、历史使命感、工作责任感,抢占互联网舆论高地,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加强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把融媒体传播的主导思维贯穿到新闻策划、采编、制作、传播全过程,坚持党媒的政治正确性、舆论导向性、思想引领性、内容权威性,确保互联网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提供坚强舆论保障。
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精神,中国记协2021年对《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作了进一步修订完善,将全媒体传播效果作为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标准。2022年的“评选办法”中,更将“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两个评选项目单列,“进一步深化中国新闻奖改革”,“激励新闻工作者创制更多融媒精品”⑦。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作品,按照融媒体传播要求进行谋篇布局、采编制作、刊发传播,实现台、网、端、微一体化运作,电波与移动互联网立体传播,更快速、更精准、更多维、更精彩,社会效果显著提升。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一等奖),除在电台刊播外,还在学习强国黑龙江频道、极光新闻App、龙广电台小程序等平台同步播出;湖北之声广播新闻专题《复苏之路》(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一等奖),除在湖北之声播出外,经长江云、湖北之声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号推送后,在网易、新浪、腾讯、百度等头部商业网站得到大量推送转发;二等奖作品《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铁路通车》,制作单位东南广播公司除了面向两岸6000万听众播出广播消息节目之外,还将该报道制作成图文、视频报道,在今日头条客户端“统一之声”以及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网站、海博TV客户端同步刊发,引起了台湾受众的关注与反响。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重大主题、引领舆论导向、构建宏大叙事、文字简洁有力、语言生动凝练,逻辑结构严谨、录音制作精湛、加强融媒体传播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优秀广播新闻作品的高颜值。它是作品内在新闻性、思想性、传播力、引导力的外在流露。新闻工作者应对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学习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新闻创作的本领,多出精品佳作。
注释
①《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改革评选工作增设审核环节》,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4-07/28/c_133514306.htm.
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发布)》,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2-05/16/c_1310592108.htm.
③《***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
④《***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66页。
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百问》,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
⑥《关于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1-04/02/c_139854653.htm.
⑦《独家!评奖办解读中国新闻奖改革五大创新》,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2-06/15/c_1310623522.ht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