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内广播剧发展趋势及创新报告

时间:2024-06-19

但敏 成芝星

【摘要】广播剧将声音和戏剧结合,用语言、音乐、音响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抒发情感。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广播剧创作紧紧围绕建党主题,弘扬爱国精神,同时深耕融媒体领域,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宣传推广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广播剧    深度融合   多元化创新   立体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的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广播剧作为一种综合文艺表现形式,从1950年播出新中国第一部原创广播剧《一万块夹板》开始,到198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再到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1年,在建党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创作紧紧围绕爱党爱国主题,创作出一系列歌颂党、歌颂国家与歌颂英雄楷模的优秀作品,并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积极顺应新形势,加深媒体融合,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一、广播剧传播新形态:媒体融合全面化、纵深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在融媒体领域不断开拓。《传媒蓝皮书2021》指出:“2020年融媒体云端收听量创新高,全国广播融媒体云端累计点击量为115.04亿人次。”②广播剧作为广播传播中的一种艺术形式,2021年通过各媒体、各平台间资源互换、数据流通,实现了圈层互动,传播方式更加灵活,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在传播渠道方面,广播剧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广播,呈现出跨领域、多平台、多形式传播的新局面。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和各省市级广播电台频率联合学习强国、喜马拉雅、蜻蜓等网络平台,设立专栏播出,开创了全平台、多链条的新传播模式。例如由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不仅在湖南当地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四川广播电视台等近400家广播媒体、融媒体中心和自媒体平台也相继播出,实现了广播剧播出史上的一次新跨越,呈现出强有力的矩阵规模效应。此外,该剧还在长沙地铁、公交、磁悬浮列车线的各大电子显示屏进行展播,真正实现了立体互联的传播样态。

从制作主体看,广播剧创作不再是广播电视台独立制作,而是由广播电台联合多家单位一起打造,这一趋势在2021年的广播剧制作中尤为明显。2021年聚焦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创作兼具思想性和文艺性,诸多作品都有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参与制作,更能凸显广播剧作品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如建党百年优秀系列广播剧《龙华》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和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歌颂上海当地历史上的革命英烈。为保证历史故事的准确性,该剧对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史料进行深度挖掘和创作,呈现的30余位英烈人物故事细节突出、生动感人。

总体上,不管是传播渠道还是创作主体,2021年中国广播剧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在媒体融合表现上呈现全面化、纵深化的趋势。

二、广播剧主题风格:时代性与地域性相融合

广播剧作为一种传播思想、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往往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反映人民心声的重任,影响力广泛而深远。因此,广播剧的主题创作总是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作品具有明显的時代特征,与时代同频共振。同时,广播剧因制作主体的差异,其风格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2021年,广播剧着重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创作,既有《到延安去》《北大红楼》等一批讲述建党百年不同历史时期故事的题材,也有《林俊德》《阿美书记》等歌颂当今英模人物的剧目,还有展现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大凉山》和生动演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精神的《阿克苏的石榴红了》等。这些剧作紧扣时代主题,带领听众感受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讴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契合了时代性主题。

在主题风格呈现上,广播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广播剧制作大多由剧中人物所在地的广播电台担任,因制作主体和作品人物的地域性导致广播剧的艺术色彩呈现鲜明的地域性。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广播剧展播”中,新疆广播电视台创作的《阿克苏的石榴红了》从语言风格的设计到音乐的创作,处处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以及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创制的《毛泽东和韶山特别支部》,都以刻画毛泽东的伟人形象为重点,剧中人物特别的湘潭语调为整部剧增添了不少韵味;音乐的运用也具有浓厚的湖湘风格,让听众品味地方风味浓郁的湘潭民歌,凸显湖南本地特色,非常具有代入感。

2021年广播剧创作紧扣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各地区广播剧又凸显了各自的特色和作品的地域风格,充分体现了广播剧主题精神的与时俱进以及时代性与地域性相融合的创作倾向。

三、广播剧发展新态势:精品化、可视化、立体化

2021年广播剧创作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深度挖掘和契合,突出真实感、空间感与人物群像的塑造,呈现出年轻化、精品化趋势。

(一)内容精品化——贴近年轻受众,精心制作

广播剧的成功是建立在优质的内容、精心的制作、动人的声音呈现等基础上的。基于建党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2021年的广播剧聚焦社会主流价值、歌颂英雄楷模、讲述党的光辉历程、突出爱国主题。主流题材广播剧充分挖掘故事、立足现实,从人物塑造、音乐音效等方面倾力打造特色,融入真情实感,并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力求让广播剧更能“声”入人心。gzslib202204031056

2021年广播剧内容创作呈现年轻化趋势,这是基于受众的年轻化倾向。北京广播电视台发布的《中国音频用户全景调研白皮书(2021)》显示,2021年全国音频用户以男性为主,用户年龄段在25~54岁居多,用户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具有明显的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在广播融媒体纵深化发展与粉丝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广播剧受众同样呈现年轻化态势。2021年主题报道系列广播剧也开始契合这些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摆脱模式化的创作,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积极向年轻受众传递主流价值观。在内容创作方面,通过邀请学生参演等方式,让广播剧贴近年轻一代,增强年轻人的体验。例如:广播剧《龙华》以年轻烈士和他们的故事为着力点,建立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和贴近性,唤起了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北大红楼》为了还原“五四运动”、北京早期党组织活动等历史场景,特意邀请百年后的北大学子“穿越时空”演绎百年前的北大人,以学生参演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递革命精神,从内容上和心理上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立足现实,深入挖掘,这是目前广播剧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新疆广播电视台和沈阳广播剧原创基地制作的广播剧《中国石》的创作团队驱车2000多公里奔赴祖国西陲吉根乡,深入了解情况,共整理出2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为寻求苏州援建西藏的最动人故事,广播剧《果拉山作证》创作团队赴藏采访,克服高原反应,多次翻越高海拔垭口,收录第一手资料,最终完成了“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故事背景宏大”的《果拉山作证》剧本。

语言、音乐、音响的多重叙事与完美融合,营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临场感。每一个广播剧作品都在声音呈现上精益求精,从语言的地域性和风格化表现中突出人物特点,用场景还原和特色音乐塑造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逼真的音效打造了剧情环境的真实感,将听众代入剧中,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021年广播剧呈现出“群雕式”创作倾向,不管是歌颂先烈还是颂扬英雄楷模的作品,都致力于塑造人物群像,意图从表层的故事讲述中传达深层精神主旨:伟大成就来自人民的共同奋斗。广播剧《林俊德》从为我国核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林俊德院士的生平事迹入手,反映了他毕生践行的“马兰精神”。作品还塑造了部队司令、研究所领导、妻子、战友等人物,刻画出一组以林俊德为代表的“马兰人”群雕形象。系列广播剧《龙华》分为3季共19集播出,创作团队精心挑选了30多位英烈人物,凝练塑造群英像,讲述龙华先烈们英勇就义、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绿水青山》创作团队深入走访,观察每一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个体,雕刻人物群像,凸显作品的时代感和艺术生命力。

(二)形式创新——广播剧的“微”与“可视化”

随着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广播剧在播出形式上也不断创新。近年来在“微传播”的影响下,微广播剧应运而生。同时,2021年广播剧逐步迈向可视化,让广播剧“看得见”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微广播剧是广播剧在新媒体时代发展出的一种新形式,它具备短小、精炼的优势,制作周期短、成本投入低,成为广播剧创作的新领域,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广播剧《暴雨!河南!》就是在河南突发暴雨洪灾的情况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投入创作的。短短1个月时间,几次易稿,完成了剧本的打磨,最终以30集系列微广播剧的形式播出,该剧描绘了河南抗洪救灾的群英谱,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输出,充分显现了微广播剧的优势。

除了微广播剧作品,许多广播剧还是以30分钟时长的长剧为主。为了避免传统长剧固有模式带来的问题,创作者们积极融合新媒体,通过在长图、条漫中嵌入对应广播剧音频片段,契合当下受众伴随性、碎片化的收听习惯,采用可视化广播剧、“慢直播”、微視频等形式,让广播剧从“听得见”到“看得见”,逐步形成立体化、可视化的新形态。

广播剧《大凉山》在录制过程中,通过央视频平台推出了7小时的录制“慢直播”以及剧组探访直播,揭开了广播剧录制的神秘面纱,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演员的深情投入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此次录制“慢直播”最终收获了6.4万的观看人次,同时可视化版的《大凉山》还在央视频以及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受到受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三)打造偶像IP——跨界合作与担任推荐官

受众年轻化使得影视明星成为当下收视收听的流量密码,他们与广播剧的结合,让影视演员与专业配音演员实现跨界合作,提高了广播剧的专业性和新鲜感,也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可以收获更多受众。

影视演员跨界配音,已经成为了一股新风潮,专业影视演员搭档专业配音演员,势必会为广播剧带来新看点。对于广播剧来说,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知名的导演、编剧之外,专业的配音演员可以为作品注入灵魂,而影视演员的加入则会让作品更加具有新鲜感,同时收获影视受众和广播剧听众的青睐。例如《绿水青山》邀请了知名青年演员张译加入配音阵容,《到延安去》《大凉山》邀请青年演员富大龙、老演员韩童生参演,粤语广播剧《大营救》和《安妮的花海》邀请香港演员高海宁和广东粤语演员虎艳芬、歌手兼演员梁山山担任主演,《龙华》主题曲《少年行》由知名音乐剧演员郑云龙献唱。他们的加入,不仅能让作品更加生动,也能凭借他们的影响力使作品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提升作品的吸引力。

广播剧通过打造偶像IP,激发了年轻受众对广播剧的关注与热情。演艺明星作为一个桥梁,让现代年轻人从广播剧作品中感受建党百年的风雨历程,感受先烈楷模的爱国精神,对于精神传承和价值传递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立体化传播——内容衍生+体验式宣传

传播渠道的开拓创新,使广播剧的宣传营销也逐渐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通过产品开发、体验式宣传,拓宽广播剧作品的影响力度和圈层,达到立体化传播的效果。

第一,开创体验式宣传,让广播剧融入生活是2021年广播剧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广播剧《北上》回溯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护送香港三百多位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的故事,展现的是凝聚共识、同舟共济的时代主题。对于《北上》广播剧的宣传策划,不只是在全国全网媒体播出,还发起“重走北上路”大型全媒体打卡行动,让剧组人员、广电人以及喜爱文艺创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重走红色路线,亲身感受革命精神。同时,以全媒体形式记录这一打卡行动,以体验式宣传方式宣推广播剧。

第二,拓宽领域,推出系列衍生产品,延伸广播剧的折射范围和圈层。例如广播剧《旗帜》除在广播频率以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外,湖北襄阳广播电视台还为广播剧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如相关广播剧《旗帜》的U盘和光盘,进一步开拓作品影响力。《到延安去》在央视频以及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中推出该剧的衍生内容——“演员请回答”“看见好声音”等花絮和彩蛋,聆听演员们的广播剧体验。

广播剧依托融媒体传播,不断创新作品的宣传方式。通过让受众体验、衍生产品宣传、台网多平台传播,为广播剧宣传营造出强大的传播力,打造出全链条、立体化宣传模式。

四、结语

2021年广播在融媒体化之路上进一步深化,广播剧则依托于这种形势逐步迈向全面化、纵深化,围绕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歌颂英模先烈,弘扬革命、爱国精神。在内容创作上,以年轻群体为目标受众,强调年轻化、精品化;在传播与宣传方面,积极创新形式,开拓新渠道,打造广播剧可视化态势,呈现跨界合作和多形式的立体化宣传,实现了主题、内容、传播、宣传等方面的多重创新。

由此可见,广播剧只要顺应社会潮流、精心创作,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就能受到年轻受众的更多青睐,进而迸发广播剧的强大生命力。

注释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②崔保国、徐立军、丁迈编:《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版。

(作者但敏系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成芝星系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