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时间:2024-06-19

卜彦芳 董紫薇

【摘要】在智媒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集群对传媒生态的重塑,创造出一个传媒技术高速迭代、传媒主体泛媒介化、信息渠道去中心化、用户个体感知进化的高维传媒生态系统。主流媒体作为传媒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只有在战略思维上精准把握传媒生态的核心逻辑,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构建智能驱动的双维生态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进化。

【关键词】智媒时代 主流媒体 传媒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传媒产业正在进入智能升级的新纪元。在智媒时代,不断升级的智能技术集群持续重构传媒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信息渠道边界、媒体传播形态,智能技术对传媒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必将推动整个传媒生态系统的重塑和进化。在此形势下,处于媒体融合潮头的主流媒体,正面临着转型求生与智能升级的双重挑战,如何将智能技术、内容生产、资本运营、用户流量等生存资源盘活,进而构建自我进化、内外和谐的良性生态循环,是主流媒体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智媒来临:技术重塑传媒生态的基本范式

在智媒时代,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计算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集群构成了智能媒体生态系统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智能技术的迭代如星火燎原之势,引领了传媒组织的内部变革和传媒生态的重构升级,重新定义了整个传媒产业的未来蓝图。具体来说,智能技术对传媒生态的重塑有三大基本范式。

(一)传媒信息渠道的智能化重构

智能技术对信息渠道的重构,主要是指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相叠加形成了一个覆盖数十亿用户、拥有无数智能传播节点的超级物联网,引领了信息入口和终端生态的新一轮扩张,极大地拓宽了传媒横向产业链的空间边界。

传感器是用于监测对象并且收集信息的装置,既能监测天文、地理等外部环境信息,也可以读取身份、位置等用户动态数据。目前,海量传感器已经悄无声息地密布在社会网络中,每时每刻监测并收集着海量数据信息。当下,利用传感器收集数据用于报道的“传感器新闻”“即时数据新闻”已经非常普遍:2014年,中央电视台通过收集用户位置数据,在《据说春运》系列报道中描述了两亿部智能手机持有者的迁徙路线,并分析了由此构成的春运宏大图景;2017年,新华网在春运、漠河冰雪马拉松等新闻报道中,使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发布视频作品270余部。

内置传感器的智能设备在与互联网连接之后成为传媒生态系统里的智能传播节点。美国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提到,到2030年将会有100万亿个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开放式、分布式、协同化与互联化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本质上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在集体层次上高度交互的超级智能连接,物联网所聚集的海量信息入口与终端能够实现传媒生产者与用户的面对面互联,直接形成信息渠道的“去中介化”进程。同时,无处不在的智能媒体节点也将推动用户碎片化注意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完成数十亿超级物联网居民的“受众赋权”,最终开启人类族群“感知进化”和万物皆媒的“泛媒介化”新时代。

在物联网所预示的未来,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扩张与社会传播者的大量涌现,基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多元化智能节点的新业态将开辟更广阔的传媒市场,公共化与分布式生产将成为最普遍的新闻生产方式,一场从信息传播到生态重塑的革命正在兴起。

(二)传媒生产运营模式的智能化重构

不同于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拓宽传媒边界的“渠道型”技术集群,以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为代表的“生产型”技术集群直接构成传媒组织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它们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传媒运作的全新理念和方式,推动传媒纵向价值链的全面升级。具体来说,“生产型”技术集群渗透到传媒组织“投资—管理—预测—生产—营销—用户感知”的每一个环节,引领了传媒生产运营模式的智能化升级。

在投资、管理和预测环节,人工智能结合传感器、数据科学技术能够监测突发事件、预测舆情热点,实现传媒管理决策和传媒资源配置的优化。例如,美国联合通讯社采用科技公司NewsWhip提供的社交网络分类监测系统,对六大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ddit、LinkedIn、Pinterest)进行每两分钟一次的数据监测,通过对涵盖100个国家30种语言的大数据内容进行算法分析,NewsWhip能預测79%的主要热点新闻,辅助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热点新闻捕捉和报道选题决策。

在内容生产环节,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人新闻写作,能够重塑新闻生产流程,将人力投入到更具有深度性和创造性的新闻工作中。美国联合通讯社采用科技公司Automated Insights的智能平台“WordSmith”进行基于算法的机器人新闻写作后,其商业新闻中关于企业季度经营状况的报道量从每季度300篇上升到4400篇,得以解放相关员工20%的时间。此外,随着国内人工智能科技水平的提高,腾讯公司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和“今日头条”的“张小明”都在机器人新闻写作领域不断进化。

在内容分发营销环节,机器算法推荐打开数据内容全面营销的局面。《纽约时报》智能机器人Blossomblot能预测内容的社交推广价值,甚至可以独立完成文章的定题、配图、推送等,经过Blossomblot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在用户感知环节,VR/AR、直播、H5、动画等技术集群能够优化用户的感官和认知体验,新闻的视觉和互动呈现越来越普遍。如2017年5月,《南方日报》利用VR/AR技术生产“沉浸式新闻”,推出VR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汶川大地震九周年》,为受众打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三)传媒用户与商业形态的智能化重构

智能技术对用户与商业形态的重构,主要是借助以移动计算、智能算法、电子支付为代表的“连接型”技术集群,通过追踪用户喜好、描绘用户画像、优化用户体验,集中解决传受关系在时间与消费方式上的错位,进而通过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匹配来激活用户的个性化内容消费市场,开拓基于用户流量、优质内容与智能技术的全新商业形态。

移动计算技术能够对处于移动状态中的用户进行实时的、动态的、具有可预测性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进而将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媒介内容和信息服务个性化地匹配给用户。得益于移动计算技术对车型与用户需求的完美匹配,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互联网企业开拓了“共享经济”的全新商业模式,在聚集海量用户资源尋求商业回报的同时,也实现了闲置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工智能与机器算法、用户数据的深度结合,同样能够优化新闻产品的分发与营销。当下,“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基于“智能算法+人工编辑”模式的纯聚合新闻分发平台正在兴起,它们通过采集和筛选用户线上行为的多个数据维度,细分垂直内容来定制用户标签,并以此区分用户属性,进而通过机器算法的个性化推送,实现新闻内容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匹配能够聚集巨大的用户流量,但知识和流量的变现仍然需要电子支付技术与“支付宝”“微信钱包”等支付中介的紧密配合,有赖于长效、可靠的支付信任机制和灵活、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移动付费手段。如“罗辑思维”“薄荷阅读”等传媒品牌在以优质内容聚集海量用户注意力的前提下,通过会员制、活动运营、衍生品开发等多元的内容付费模式,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成功变现。

总之,智能技术对传媒生态的重塑,本质上是“渠道型”“生产型”“连接型”技术集群对传媒信息渠道、传媒生产运营模式、传媒用户与商业形态的全面渗透和升级。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入口、渠道、终端,高度拓展了传媒的产业维度和空间边界;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决策层、生产层、服务层等环节重塑了传媒产业的纵向价值链;“用户基数+优质内容+智能技术”的强强联合,正在推动传媒用户与商业形态的新一轮变革。

二、走向生态化:主流媒体拥抱智能的核心逻辑

智媒时代创造了一个传媒技术高速迭代、传媒主体泛媒介化、信息渠道去中心化、用户个体感知进化的传媒生态系统。在此形势下,主流媒体的智能进化之路正处于战略抉择的关键阶段,如何将智能技术嵌入“要素投入—内容生产—分发运营—用户消费”的生态循环中,解决传媒生态位重叠的发展困境,并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联合的优化升级,是当下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位重叠:智媒时代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现实困境

短期内,主流媒体面临的主要生存危机,来自智能技术短板造成的生产力滞后与用户关系断裂。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聚焦优质新闻内容的融媒体传播,已经打造出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一批用户存量过亿的原创新闻平台,迈出了传媒内容与渠道融合的重要一步。然而,主流媒体在技术融合上却迟迟未能取得突破,“生产型”技术短板严重制约了传媒投资管理和内容生产运营的速率和效能,“连接型”技术缺失直接导致优质新闻产品无法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内容价值难以转化为用户流量与广告收入。特别是在智媒时代来临之际,主流媒体未能突破的技术应用困境,已然造就了一批非媒体技术公司的商业突破。在腾讯旗下数据分析机构——企鹅智酷的新媒体趋势报告中,2017年全国用户增长最为迅速的移动资讯客户端是“天天快报”,增长率达到了283%;此外,“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一批聚合类新闻平台的下载量领跑移动新闻客户端,主流媒体原创新闻平台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侵占。时至今日,智能技术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最大障碍,唯有认清技术融合的重要性,不断加快融合步伐,主流媒体才能在保有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长期内,“渠道型”技术集群对信息入口与终端的扩张效应,使得主流媒体在未来面临着传媒生态位高度重叠的隐患。当媒体融合进入产业和市场高度融合的深层阶段时,同一市场上的用户与广告等生存资源将被两个或更多的传媒组织共同占有,这就造成了传媒生态位的重叠。⑧实际上,移动互联时代的主流媒体早已脱离了区域化市场,转而在一个连接全国13亿人、8亿互联网居民的全媒体用户市场中与数十万个媒体机构相竞争。而在未来,随着数以百亿计的智能设备接入超级物联网,传媒组织之间的竞争将进入到全球媒体,在一个超级市场中争夺生产要素、用户流量、广告份额等稀缺资源,在生态位竞争中失败的传媒组织注定破产或被兼并,整个传媒产业在经历“内向崩溃”的短暂混乱后,将走向“大鱼吃小鱼”“赢者通吃”的大媒体产业时代。

长期来看,不仅来自各种新渠道的传媒竞争者逐渐增多,而且公共内容生产者和海量社会传播者也在挤压机构媒体的生存空间,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主力军的核心地位面临危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用户的主动赋权不断升级,职业传播者和社会传播者此消彼长,传媒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新定义媒体概念的“泛媒介化”变革。当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分答”“知乎”等公共知识平台,正在引领传媒组织移动化与平台化的新浪潮,新闻内容生产的分布化与信息知识传播的公共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对多家自媒体平台、海量社会传播者和公共舆论狂潮的围追堵截,主流媒体已经认识到拥抱新媒体渠道、强化内容传播力、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面对近在咫尺、瞬息即至的超级物联网时代,大型主流媒体集团依靠旗下内容与平台资源的一己之力能否化解泛媒介化形势下公众舆论的巨大冲击,传播主体地位不断削弱的小型主流媒体能否存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二)主流媒体突破困境的“生态化”之路

主流媒体要突破智媒时代的困境,实现融合转型目标,就必然走向“生态化”之路。“生态化”是指单个产业遵循自然生态循环机理,在对产业内外系统中的全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生态的有机循环,进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⑨也就是说,主流媒体只有形成外部资源联合分享和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生态有机循环机制,才能成功突围。

从短期来看,主流媒体必须弥补技术短板,借助智能技术全面升级传媒运作模式,以应对来自非媒体技术公司的市场冲击。但是,在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与应用探索后,当前智能技术与智能媒体融合系统已经被技术平台所垄断,失去一定先机的主流媒体即使投入同等的资金、人力与设备资源,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技术升级与系统应用。可以说,现阶段非媒体技术公司已经处于智能媒体融合的“强制接入点”位置,主流媒体破局的关键在于拥抱技术平台,通过与多家非媒体技术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来构建外部技术联合的生态圈,最终完成智能技术对传媒价值链的全环节升级,实现传媒组织运作模式的内部生态循环。

从中长期来看,主流媒体要在全球统一市场的渠道入口和全面生态位竞争中取得優势,就必须将开拓多维渠道和培育核心资源结合起来。超级物联网时代正在逼近,主流媒体全面布局信息渠道生态的前哨战已经打响,无论是智能洗衣机、智能厨具、可触摸智能镜面等家居设备,还是智能手表、智能颈环、智能眼镜等移动设备,抑或是VR/AR、移动直播等强化用户感知体验的技术形态,都在不断开辟传媒市场的全新入口,蕴含着商业模式创新的无限可能。对此,主流媒体应当凭借“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在多个可能的智能媒体接入点开拓新业态,进而构建以核心资源为导向的立体化信息渠道生态圈,完成与新渠道、新市场的接轨。

从长期来看,泛媒介化的洪流正在席卷全球,主流媒体不仅要通过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来强化自身内容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要通过外部资源联合找到和同行业竞争者、公共新闻生产者、海量社会传播者和谐共处的途径。具体来说,主流媒体要进行媒体平台化转型,广泛吸纳社会传播者,构建由主流媒体主导、海量用户生产内容的大媒体生态圈;同时,大型主流媒体集团还应该牵头构建连接全行业主流媒体的生态联盟,实现信息、资本、技术、渠道等资源在所有主流媒体之间的共享、交换和联合。

三、双维生态圈:主流媒体智能进化的必然选择

主流媒体走向“生态化”主要在两个维度进行,即构建对外联合资源和对内整合资源的双维生态圈(见图1)。构建外部生态圈,就是要与包括新媒体机构、非媒体技术公司、社会传播者、传媒投资者在内的行业主体进行内容、渠道、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的交换与联合,建立共享经济的生态化平台;构建内部生态圈,就是要利用智能技术驱动的媒体融合系统,实现智能技术对传媒价值链的全面升级,同时要以组织从外部生态圈中吸纳的多种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积极培育差异性资源,凸显资源优势,形成组织内部资源生态的有机循环。

(一)外部生态圈:“资本+技术+信息+渠道”的资源联合

如图1所示,在外部生态圈中,主流媒体应当积极构建资本联合、技术联合、信息联合和渠道联合的四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并形成多种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演化的生态循环。

1. 资本运营:撬动外部生态圈的核心力量

资本对于融合转型中的主流媒体来说,其意义不必赘言,主流媒体需要借助多种融资方式形成政策性资金、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多维联合矩阵,来筹集传媒运行所必要的生产与经营资金。如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传媒,展现了主流媒体与大企业资本的联合;⑩2017年上海报业集团发起总规模100亿元的众源母基金,引领了主流媒体联手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共享投资收益的新风向;此外,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凤凰新媒体、新华网等传媒品牌的上市募股,也实现了主流媒体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新突破。

实际上,主流媒体的资本联合是传媒资本运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来实现联合资本的循环增值。因此,从融资到投资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主流媒体要将联合资本投入传媒经营和资本运营,包括对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购买和投入,对新渠道、新业态进行投资和收购等,来实现传媒资本的补偿、增值和循环。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资本联合将直接撬动技术、信息、渠道等其他资源的联合,是外部生态圈有机循环的开端。

2. 智能媒体技术:借助外力实现突破

智能技术方面,主流媒体要与多个智能技术平台达成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定制一套契合主流媒体经营特性的智媒技术系统,实现媒体运作模式的全方位、智能化改造。当前主流媒体的技术联合可以分为跨行业联合和行业内联合两条路线。

跨行业联合,主要是由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与非媒体技术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实现对尖端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应用。如新华社与阿里巴巴合资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上岗,创下了用15秒生产一条MGC视频新闻的新纪录;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18年4月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客户端、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投入研发。与之相对应,行业内联合则是指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的大型主流媒体集团,通过对业内其他媒体机构进行技术再造和帮扶,实现全行业的媒体升级。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技术输出、智库咨询等方式加速推进地方性“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的建构。

3. 信息资源整合:媒体角色实现转变

主流媒体要积极联合外部信息资源,在政企事业单位、专业媒体机构与公共内容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与海量内容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知识自由流通、整合内容智能分发的开放式信息传播网络。目前,主流媒体的信息联合主要有三大方向。

一是专业媒体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联合,由大型主流媒体集团牵头搭建、小型主流媒体参与连接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兴起。如2017年人民日报上线“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包括新闻机构、政务信息平台、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内的近200个党媒客户端入驻,实现了主流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

二是区域性机构信息与服务的联合。区别于中央媒体的全国性信息整合,地方媒体更适合建立当地政府、企业、学校、医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与市民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城市智慧网络。如2018年苏州广电与苏州各级政府合作打造“政务+”平台,上线了“看苏州”移动客户端5.0版,设置“寻亲救助”“有事问局长”“有事问医生”“有事问律师”等一键直达专线,真正实现了政务内容实时发布与社会服务效率的提升。

三是公共内容生产者与社会信息传播者的联合。随着微信公众平台与“头条号”“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形成新闻传播与舆论发酵的一支力量,主流媒体就顺应了“泛媒介化”趋势,打造开放内容生产的公众信息平台。如人民日报借助百度旗下“百家号”的内容和技术资源支持,在2018年6月正式上线“人民号”,完成了海量优质自媒体内容向“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授权同步输出。在未来,主流媒体的信息联合不断深入,将完成自身角色从内容生产者向信息整合者、从职业传播者向舆论监管者的双重身份转变,向生态型媒体、区块链媒体等媒体组织方向进化。

4. 智能媒体接入点:开拓新业态、构建新生态

渠道方面,在传媒介质飞速扩张的超级物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要密切關注下一个可能的智能媒体接入点,为进驻多个新渠道做好准备,积极构建生态化的信息渠道网络。在移动互联时代,主流媒体已经明确了渠道融合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媒体渠道之外通过自建和对外联合的方式,打造以移动传播优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然而,在智媒时代,抢占新渠道入口的前哨战已经打响。比如:全球互联网公司都在向智能音箱领域发起猛烈的攻势,亚马逊(Amazon)公司推出了Echo音箱,苹果公司推出了HomePod,谷歌公司推出了Home Mini。2018年7月,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将智能音箱和电视盒子结合,推出语音遥控TV视频和在线购物的天猫精灵魔盒,正式进军电视应用市场。

当下,随着面向智能手机终端的信息传播和商业拓展走向饱和,每一家互联网企业和媒体机构都在等待下一个可能引发用户迁移的优质智能媒体接入点出现,那将意味着一个尚未开拓的市场蓝海和全新的商业尝试空间。新渠道塑造新市场,新市场衍生新业态。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在渠道联合和新业态拓展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浙报数字文化集团在2017年11月与创新工场共同成立4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开启了富春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项目的投建,强化对渠道“入口级”技术的把控;上海报业集团在2018年8月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借助5G技术重塑媒体报道形式,并探索上海移动2800万物联网客户的全新商业模式。

主流媒体要在渠道爆炸的孕育阶段做好开拓新业态、塑造渠道生态的准备,就必须时刻关注甚至介入到渠道“入口级”技术的开发和裂变进程中,通过与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通信公司以及各种新业态的初创公司达成投资合作等方式,牢牢把握新渠道开拓的动向,并在用户增长、渠道爆发的第一时间,以市场先入者的姿态圈定市场份额,完成从移动互联时代后进者向新渠道时代领军者的转变。

(二)内部生态圈:传媒价值链升级与资源优势建构

1. 以智能技术为驱动,实现价值链全方位升级

目前,主流媒体的内部生态循环,需要将外部生态圈中的优质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组合投入到内部生态圈的价值链循环中,努力在内容分发和用户消费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面对智媒时代的来临,主流媒体要想进一步缩短生态循环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媒体融合转型,就必须将智能技术放在生产要素的核心位置,通过建构技术层面的一站式智能媒体融合系统,实现智能技术对“管理决策—要素投入—内容生产—分发运营—用户消费”价值链的全方位升级。

在管理决策层面,物联网传感器和大数据的联合将实现主流媒体对舆论热点、行业动向、突发事件、用户需求的全面洞察,在项目投资、选题策划、产品创新等多个维度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在要素投入和内容生产层面,人工智能、VR/AR、云计算等智能技术集群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结合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机器设备等传统生产资源组合,共同投入传媒内容产品的生产流程,在机器人新闻写作、内容感知度拓展等方面提升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在分发运营层面,以移动计算与机器算法为代表的“连接型”技术集群实现内容产品对用户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重塑传媒与用户的关系链接。在用户消费层面,传媒内容、智能技术与电子支付技术相结合,开拓内容付费、内容众筹、直播打赏等多种盈利模式以及粉丝经济、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等全新商业形态。

2. 以资源优势为导向,进行传媒运作模式重塑

主流媒体将内部优质资源向外部生态圈的输出也推动着传媒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主流媒体在外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组织内部资源的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换句话说,主流媒体在进行融合转型进程中,必然要经历革除同质资源、抛售不良资产的阵痛期,转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资源为导向,来指导外部生态圈的产品交换、资源联合和产业链扩张。

对同质资源的削减和剔除,主要是看该资源在组织内部构成和外部市场中是否与其他强势资源存在生态位的重叠。如上海报业集团2013年实施改革重组后,舍弃生态位与 《新民晚报》重叠的《新闻晚报》,推出三个植入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和“界面”。在完成对同质资源的重新整合之后,主流媒体更应该将内部生态圈中的核心资源打包输出。如《重庆商报》基于“城市智慧服务商”定位,开发了“周末去哪儿”“投资去哪儿”“重庆养老”等分行业集群的区域性手机资讯应用,通过引进品牌合作商解决用户的旅游、生活、投资、健康、养老等多种需求,构建了跨界融合的多元拓展模式;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提出“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在非报业领域开展投资经营,完成了在房地产、游戏、电视剧等多个产业的资源整合,探索出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化经营模式等。

四、结语

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VR/AR、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智媒技术集群的高速升级迭代,在信息渠道、传媒运营、用户和商业形态等多方面推动了传媒生态的重塑和进化,迫使主流媒体进入融合转型的新一轮“阵痛期”。在智能技术所引起的传媒主体泛媒介化、信息渠道去中心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下,主流媒体陷入了生产力滞后与用户关系断裂、传媒生态位高度重叠、传播主体地位逐渐减弱的三大困境,唯有形成“生态化”的核心逻辑,构建对外联合资源和对内整合资源的双维生态圈,才能完成与新技术、新渠道、新市场的接轨,实现从移动互联后进者到超级物联网时代领军者的“弯道超车”。

注释

⑥张志安、李霭莹:《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新闻界》,2018年第1期。

〔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3期。

商艳青:《媒体的未来在于“智能+”》,《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期。

万可:《美英新闻媒体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及启示》,《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7期。

企鹅智酷:《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搜狐科技,2017年11月17日,http://www.sohu.com/a/204995677_100006140.

原亚英:《引入共享媒体模式,构建绿色传媒生态圈》,《视听界》,2018年第4期。

⑨闫鹏飞:《阿里巴巴12亿入股第一财经》,《东方早报》 ,2015年6月5日。

钛媒体:《上海报业集团发起传媒产业母基金,规模达100亿》,2017年5月11日,http://www.tmtpost.com/2606882.html.

高洁、潘林青:《新华社“媒体大脑”两会上岗,15秒生產第一条两会MGC视频新闻》,新华社新媒体,2018年3月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02/c_1122480318.htm.

《强强联手!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央广网,2018年4月28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8975048916806941&wfr=spider&for=pc.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喊你一起深度融合!》,2017年11月29日,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07323870_565998.

熊曙光:《苏州广电看苏州App5.0版上线科技+政务+元素满满》,名城苏州网,2018年5月18日,http://news.2500sz.com/doc/2018/05/18/277166.shtml.

李小兵:《上海报业整合首开“封条”,<新闻晚报>明年起停刊》,《上海证券报》,2013年12月24日。

卜彦芳等:《跨越边界:大数据引领媒体融合未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7年11月28日。

(作者卜彦芳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紫薇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聂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