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技术支撑的新思路与框架

时间:2024-06-19

陈培婵 赵康帅

【摘要】在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中,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文化差异等原因,尚未形成完善的技术支撑模式。本文从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这一基本思路出发,提出了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基本思路和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技术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 资源共享 数字文化

数字技术是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广泛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多种探索,数字技术也已深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利用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新兴技术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对提升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技术支撑的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技术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海量信息难以统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数字文化信息的过载与浪费。二是面对海量的公共文化资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资源的组织、运营和维护上存在问题。如没有建立统一的图片、音视频资源管理系统,缺乏行之有效的数字文化推荐机制等。三是公共数字文化领域盗版严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版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四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公共数字文化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五是当前的公共文化在数字化过程中缺乏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双向沟通机制匮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整体目标,早在2015年8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就提出“将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打造成公共数字文化总平台、总枢纽、主阵地”。而首先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鉴于此,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至关重要。

二、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基本思路

建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而不集中、丰富而难以聚合等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海量文化资源合理有效统筹、全国资源系统化统一性与地方资源分散化多元性、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与参与性等问题的基础。

从功能上看,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既承担着全国文化资源的供给功能,满足全国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智能调度与分发、资源统筹与应用;又兼具全国用户使用文化资源的渠道功能,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实时互动的渠道。

从地域范围上看,该共享平台所提供的服务遍及全国各地,既包括对经济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统筹,又包括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地区的资源统筹。

从类型上看,既覆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又包括图书、文物、戏剧、舞蹈、书法等各类公共文化资源。

从互动方式上看,既包括公共文化机构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共享,又包括用户的互动与分享。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只有符合以上的功能和定位,才能逐步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思路与框架平台。

三、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的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鉴于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所需承担的功能,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要求技术支撑,同时具备统筹协调各地、各级、各类公共数字文化的资源共享、网络分发、业务管理的能力。这也是该共享平台主要包含的三大子系统,即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分发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三大子系统分别从资源供给、资源分发和后台管理的角度,对全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技术支撑。

三个系统根据各自的特点拥有符合自身的系统架构,需要将三大系统通过合理的交互机制和访问接口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构建起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提供访问的门户。

(一)资源共享系统

搭建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建设和管理,形成全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统一目录,打通数字资源的共享通道。

针对目前资源建设缺少统一协作平台、资源分散各地,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全面共享的现状,资源共享系统的研发将实现国家中心节点和各省级节点数字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国家中心节点的资源共享系统对省级节点资源共享系统提交的元数据进行审核,形成统一的元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目录;同时完成数字资源的分布式存储、统一著录、统一审核,形成规范的元数据库及统一目录库,规范数字源的建设和管理,實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资源共享系统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的资源同步、全国资源共享系统与特色应用的衔接,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本身的去芜存菁。为了解决资源同步问题,要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元数据规范与编目规则;解决资源共享系统与特色应用的衔接,要建立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法编制方案及类目;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质量的甄别,要建立起数字资源唯一的标识符规则。

(二)网络分发系统

网络分发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支撑平台全网数字资源的智能调度及传输控制,为数字资源的共享访问、优质供给、高效传输提供支持。

目前各类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包含大量的音视频数据,为避开互联网上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网络分发系统研发将通过资源调度请求或资源调度策略以及内容加速技术,将全国各地分布式存储的数字资源进行统一、合理、高效的调度;通过对资源调配过程进行监控、统计,实现资源传输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资源异地备份的容灾功能和跨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政务外网等)资源调度的功能(将资源推送到其他网络的相应资源服务器上),为各类网络终端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数字资源共享的底层支持;通过系统对外接口,实现网络分发系统软件与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的互相调用、协同工作。

构建网络分发系统,能够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跨地域网络智能化快速传输,为各类终端用户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数字资源的共享访问提供支持,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数字资源传输渠道。

(三)业务管理系统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地文化特色应用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用户体验和安全上都难以得到保障,用户对各类文化特色应用的使用也缺乏统一的人口,业务管理系统将实现“容器”型的应用支撑体系,以统一认证鉴权为基础,通过不断“装载”各种广受欢迎的文化应用软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软件管理中心”,从而不断发展和支撑各种文化特色应用为服务窗口的数字资源服务形态。同时,业务服务系统还能为各级(省、区、市)分中心、应用开发机构或应用运营机构提供应用接人支持。

国家中心节点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各文化机构应用提交、审核与发布,实现全国公众统一访问入口,包括统一认证鉴权、应用导航、资源应用、数字文化应用集市及多终端应用程序(App)访问等功能,为决策机构提供数字资源与应用访问情况的各类统计图形。

各省级节点优选或开发各省(市、区)在本地发挥作用较好、受本地区公众用户认可度较高、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地方应用系统,实现每省至少一个以上的典型应用供全国用户共享特色文化服务。经国家中心审批及测试后,按照平台的特色应用系统认证使用规范向国家中心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应用服务推送,并面向全国开展服务。

四、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基本框架的难点

落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实现如上基本框架,从理论推演到实践落地不可能一帆风顺,还会存在着一些阻力与难点。

(一)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的协同交互和互操作

由于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涉及至少两个层级(国家级和省级),各级都包含着不同的用户角色,不同用户角色之间有着复杂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要求。共享平台拥有三个针对不同目标的业务系统,随着不同用户角色的变化,系统之间的交互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关注不同用户角色、不同层级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问题,需要提供相关的数据交互协议、认证授权等互操作交互机制,建立相应的互操作接口协议,实现平台的有效互动,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协同性。

(二)海量资源的互操作与资源定位

现有海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散在全国各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除了统一元数据描述标准之外,还必须建立资源的互操作标准,实现全国各地资源池统一的互操作接口。该互操作标准必须独立于应用,并且能够提高Web(互联网总称)上的资源共享范围和共享能力。基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资源互操作元数据收割协议(OAI-PMH)标准,如何将其应用到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中去,基于对象重用与交换的国际标准协议(OAI-ORE),如何对其进行拓展,使适用于海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语义关联,帮助广大群众实现资源的精细化定位、提升语义相关的资源呈现能力,是落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的一个难点。

(三)应用统一认证与集成

全国文化应用开发运营机构和各类文化特色应用为数众多,因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应该能够为各类文化开发运营机构提供统一的平台接入支持,为各类特色应用提供统一的应用导航、统一的用户管理与认证、统一的多终端访问接口与访问统计。面对不同文化应用开发运营机构、不同的文化资源表现及存储形式,如何进行统一的认证与集成也是一个难点。

(四)面向多网络、多终端的数字文化资源的智能传输调度

面向多网络、多终端的数字文化资源的智能传输调度,需要实现围绕多网络、多终端的业务协同,以不同区域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为基础,确定区域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异构应用系统间松耦合的信息资源调度,形成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区域间信息交换模式,提供区域间横向按需调度,同样是落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的难点之一。

五、解决方案: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架构

为了实现如上实践探索,可以构建一个由国家中心和省级中心来实现上下统筹的公共文化共享服务平台。以基本框架中所述的三大子系统为基础,构成“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架构图”。

其中的技术支撑重点关注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梳理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分发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接口。关于系统接口的研究主要是指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和资源应用导航等系统开放的通用对接接口,以及对接客户端应用的传输接口定义和规范等内容。在资源共享系统中,资源共享系统需要通过接口,向网络分发、业务管理提供双向的交互,实现资源合理调配、检索使用统计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在网络分发系统中,通过分发系统的对外接口,可以实现网络分发系统软件与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协同工作,实现平台的有效互动。

第二,平台资源展示门户平台研发。资源展示是平台的门面,只有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用户才会有进一步获取文化资源的兴趣,才会和共享平台发生进一步的联系,才能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一方面,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全馆资源的展示门户,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在互联网上提供了虚拟展厅的服务,每次展览的展品都部分上架虚拟展厅,利用全景相机拍摄的展品,让观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地体验看展的乐趣。通过场景的选择,在各个展厅间自由切换,在理念上是一个较大的突破。点击重力感应按钮,观众手持手机观看,场景会根据手机的重力感应器传输的信息判断用户所处的位置。带上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将手机横置,观众就能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看展的乐趣。

第三,平台关键技术集成。平台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的数据采集技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聚合、组织和制作技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深度检索技术和公共數字文化资源用户推荐技术等。同样,以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的苏州市美术馆为例,其数字藏品文化墙中应用了多种关键技术。例如,通过数据采集技术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聚合、组织与制作技术,馆内所有藏品的图像以数字化方式存储,以数字化图片的方式现场展示,观众点击图片就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码,二维码关联到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查看相应信息。另外,微信公众号里还包含了“电子藏品带回家”等活动,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

第四,平台与用户的互动。目前,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用户反馈大多数还停留在参观场馆后收集用户填写的调查问卷的层面,用户反馈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反馈流程繁琐且低效。实现平台与用户间的互动是有效解决缺乏用户反馈机制问题的方法。利用平台与用户的互动,可以实现对于收集到的大量反馈数据进行汇总、归类、分析,来发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类和优先级排序,做到对用户反馈信息的有效利用。

总的来说,新的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公共文化的服务结构、运行效率,而且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精神文明的塑造与传播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出发,通过完善资源共享、网络分发、业务管理三大系统,探索国家、省级两级中心,搭建全国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带动服务、技术推动服务的良性模式,以期真正促进公共数字文化的全国共享,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探索的重要方向。

【本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数字文化全国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子课题“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5BAK25801-01)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