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农广播如何办好戏曲节目

时间:2024-06-19

田翔

【摘要】 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戏曲60分》为例,分析戏曲节目要打造品牌活动、走出去办广播、节目内容突出服务性,并利用新媒体互动挖掘潜在听众,担当起保护好、继承好、传承好优秀传统艺术的义务和责任,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 广播戏曲 传统艺术 新媒体 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天津作为戏曲之乡名副其实,如今街头巷尾仍常能听到丝竹悠扬,大小剧场不下几十家,几乎各村都有小剧团。比起种类繁多的现代艺术门类,戏曲毕竟“小众”了一些,但它仍在缓步摸索前行。“九河下梢”自古是五方杂地,对艺术极具包容性,因此众多艺术门类在天津生根发芽,以至于评剧、河北梆子这样的剧种,最终在天津形成,并繁衍、壮大,在全国遍地开花。因此,对于戏曲艺术,天津有着一种天然的责任,作为媒体当然也是这责任的承担者之一。

在天津,尤其是广袤的津郊大地,如今仍有着大量戏曲的热心观众和忠实戏迷。千百年来,燕赵之声在这里久久回响。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戏曲60分》节目自2010年1月1日开播,面向戏迷、票友,尤其是农村的戏曲爱好者,以评剧和河北梆子为主打,同时播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优秀剧目。六年多的时间得到了广播和戏曲业内外以及广大听众的认可和欢迎,并连续三年获得天津市广播电视学会授予的文艺类节目“十佳栏目”称号。

天津农村广播、天津区县联盟广播一直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办台宗旨,各档节目包括《戏曲60分》也在不断努力做好“服务”。

一、打造品牌活动

从区县联盟广播2006年12月30日开播,就设有《缤纷地方戏》等戏曲节目,当时是播出兄弟频率制作的节目。到2010年,创办了《戏曲30分》节目,节目一开播,便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节目开播前两个月,频率举办了“首届农民评剧票友大赛”,为戏曲节目的开播积累了人气。2011年增加了节目时长,改名为《戏曲60分》。以《戏曲60分》节目为依托,“评剧票友大赛”每年下半年举办一次,至今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了天津农村广播的品牌活动,在票友中很有影响。

“评剧票友大赛”致力于服务听众、普及戏曲。由于参赛选手来自市区和周边各区县,甚至其他省市,为了方便选手参赛,最初的初赛环节是通过在直播节目中用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从第三届比赛开始,为了提高直播节目质量,初赛环节我们提前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对选手的演唱进行录音,在直播节目中播出,然后由评委进行点评。从第六届比赛开始,我们以海选的形式进行初赛,也就是把初赛地点安排在各区县。这样做,既方便参赛者,又保证了节目质量,同时还能让评委更准确的对选手进行评判。线下活动扩大了赛事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走到听众身边收获也不小,我们发现滨海新区汉沽文化馆培养了几十名小票友,虽然年纪小,但学得像模像样,所以这届比赛还特别开辟了少儿专场。在每场海选结束后,我们邀请的两位评委老师还会分别为票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并介绍相关的戏曲知识。力争让大赛更加丰满,在普及戏曲知识的同时突出了服务性。

从第二届比赛开始,我们增加了颁奖演出的环节,能为参赛者搭建展示的舞台,这对他们来说比其他物质奖励更有吸引力。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宁河芦台大剧院,以及宝坻大白庄镇、宁河东棘坨镇举办了颁奖演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等,以及青年演员王晓凌、李宣捷等都曾担任评委及颁奖嘉宾和助演的工作。天津评剧院的著名鼓师、著名琴师以及全体乐队通力合作,为票友伴奏,既保证了演出质量,又大大提高了票友的演唱水平。

第二、三届比赛还开通了短信平台投票系统,各收到千余条投票信息。第四届比赛在决赛环节增加了戏曲知识题的考核。第七届比赛,在颁奖演出之前增加了巡回演出,这成了七届比赛最大的亮点。我们组织获奖选手分别在东丽区无瑕街、武清区前屯村小剧场、河北区新闻大厦和津南区大剧院举办了四场演出,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比赛的影响。

每年赛事进行中,我们会在《戏曲60分》节目中制作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名家教唱节目,搭建票友和演员之间的桥梁,“戏迷学校”板块也逐渐形成了品牌。几年间,评剧名家小花玉兰等都先后参与了“戏迷学校”的录制。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京剧、河北梆子名家,以及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老师等二十多人录制了六十多期节目。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和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录制系列专题节目《谈河北梆子五杆大旗》与《评剧流派艺术赏析》共二十多期节目,也成为珍贵资料。这类节目不仅能为农民朋友普及戏曲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这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每届比赛除了在节目中播出录音资料外,我们还会录制视频资料,做成专题片通过新媒体方式发布。这些资料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成为了提升大赛影响力新的增长点。

随着大赛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赛人数也逐年走高。天津市内各区、周边每个区县都有听众报名参赛,甚至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以及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地也有听众参与。

通过举办评剧票友大赛,我们和艺术家/票友、票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戏曲60分》节目曾多次和专业院团及知名票房联合举办多场大型戏曲演出,反响强烈。

二、走出去办广播

戏曲是综合艺术,广播传播不能展现其全貌,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有必要走出去办广播;在天津最受欢迎的评剧和河北梆子来源于农村,它最肥沃的土壤仍旧在农村,但农村地处偏远、演出条件差,很多农民常年看不到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走出去办广播;坐在办公室、直播间我们无法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不能知道听众最真切的感受和需求,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应该走出去办广播。

《戏曲60分》节目曾组织天津评剧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及小百花剧团的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在天津市区及周边各区县举办了多场送戏下乡专场演出,受到农民朋友热烈欢迎。戏迷们总是会提前几个小时就坐在台下等着开戏,散场后还久久不愿离去。频率举办的每一场综合演出,基本也都会安排戏曲板块。《戏曲60分》节目还多次走进养老院举办戏曲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戏曲60分》节目还邀请戏曲专家在市区及津南区、滨海新区等地举办过多场系列公益讲座,为普及戏曲知识做出了努力。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和演员成了朋友,和听众成了知己。曾有听众下早班不回家睡觉,骑自行车十几公里专程来看演出,让我们备受鼓舞。

三、节目内容突出服务性

广播戏曲节目不该只具备欣赏功能,也该突出服务性。天津是戏曲之乡,这里的戏迷不仅会听、能评,还爱唱。所以我们就要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满足听众的多元需求。

广播节目历来追求“好听、实用、看得见”,戏曲艺术本身具备了“好听”的属性,举办演出等活动也能解决“看得见”的问题,而作为文艺节目如何“实用”需要我们突破思维。

契合听众需求,是节目实现“实用”功能的方法。作为戏曲节目听众,无非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曾经接触过戏曲,可以接受,听听而已;第二类,比较喜欢听,仅仅是听;第三类,酷爱戏曲,热衷演唱,经常参与票友活动。“欣赏类”和“点播类”栏目可以满足第二类听众群的需求,而“欣赏+知识类”栏目可以满足第一类听众群的需求。对第三类听众群而言,一般常设栏目不足以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他们却又是最活跃的一批听众,这就要求我们的节目与他们“互动”起来,让他们从被动收听变为主动参与。“戏迷学校”栏目播出后得到听众一致好评,并吸引了很多新听众,而这批新听众,便是第三类听众群。

此外,几年来“听众点播”电话达到几千个;录制了几十期“戏迷说戏”栏目,戏迷说、戏迷听,参与性强、在听众中影响大;“戏迷舞台”栏目先后有50余名戏迷参与节目,进行展示;节目中播讲了《芳菲永驻·小白玉霜》《小花玉兰评传》《一代名伶·莲小君传》《尚长荣的故事》《天津河北梆子五杆大旗》《天津老戏园》等,以及大批戏曲故事,并邀请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亲传弟子郭美美演播《新凤霞自述》。

我们常说“内容为王、形式制胜”,而“好听、实用”就是“内容”,只有内容精彩、让听众满意,才能留住老听众,让新听众驻足;而“看得见”就是“形式”,只有形式不断创新,让听众在“听得美”的同时“看得见”,他才会更加依赖你、信任你,和你成为知心朋友,当我们和听众水乳交融的时候,我们的节目便成功了。

四、新媒体互动挖掘潜在听众

2010年《戏曲60分》节目开播,那一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就是微博的开通,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2010年10月23日笔者开始发微博,10月25日发布了第一条和戏曲有关的微博。几年间,笔者发布了3000多条微博,大多和戏曲有关。2011年微信推出,《戏曲60分》也及时跟进。

在使用手机短信平台、官方网站等传统方式宣传、互动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体现在两方面:固有听众能更加及时、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了解节目;发现了大批潜在听众,并与之产生联系。尤其是后者,对节目的丰富、完善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受众呈现出年龄低、学历高的特点,他们对戏曲的痴迷程度不亚于固有受众,而且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并愿意主动宣传戏曲、发表观点。但他们可能无暇准时收听节目,更无暇走进剧场看戏,所以对这部分人群的发现和正确分析,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受众的构成。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不同类型的节目、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在线上线下分别进行,同时又使之得到有机结合。

比如,我们制作了《网友戏迷元宵节联欢会》《纪念庆春平腔梆子班进津百年》《梅韵流长玖玖回响》《张德福专访》《探秘“喜家班”》等形式新颖的节目,在广播和新媒体中同步播出,并在新媒体配以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更符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还发布了《京剧与天津》《评剧与天津》《河北梆子与天津》等系列文章。

如今,很多微博、微信公众号、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都会有听众经常发布、转载《戏曲60分》节目的相关信息和节目录音、录像,扩大了节目影响。

五、担负重任 不辱使命

翻阅着一本本老一辈戏曲编辑倾尽心血编写的著作,查阅着一篇篇丰富的电台资料库的录音目录,作为一名青年戏曲编辑,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在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该做些什么?好像戏曲节目和其他节目有着说不清的微妙区别,戏曲节目要做的不仅仅是服务听众、普及戏曲,还应该记录戏曲艺术在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天津电台的戏曲资料库存是全国闻名的,这常常成为喜爱戏曲的爱好者尤其是外地听众热议的话题。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舞台上四十岁以下演员的录音,在电台是几乎找不到的,更不要说青年演员的了,而他们正是戏曲的顶梁柱和未来,所以我觉得媒体有义务宣传他们,有义务为他们留下资料,作为“外力”助推他们的成长。

2013年天津农村广播开播,并与天津评剧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借此契机,《戏曲60分》推出了“天津市青年戏曲演员广播展示月”活动。天津评剧院选送13名青年演员,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选送小百花剧团的11名青年演员参加展播。我们组织演员在电台录音棚录制了几十个唱段,随后制作了九期专题节目。很多听众朋友通过广播第一次听到这些青年演员的名字,听了他们的演唱感觉很兴奋,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于是我们分别于5月12日在天津体育馆前广场、6月13日在宝坻区周良庄镇举办了听众见面会。活动吸引了大量听众和戏迷,在现场他们围拢在演员面前不断勉励他们,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如今的戏曲艺术已经是“挑水的回头”——“过井(景)了”,夕日风采已经不在,变得越来越小众化。但是,戏曲院团、戏曲杂志、广播戏曲节目、电视戏曲节目依旧存在,并不断变换着花样,努力吸引更多圈内、圈外人的眼球。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保护好、继承好、传承好,并将其发扬光大。

天津是戏曲之乡,是戏曲重镇、大码头,天津的戏曲院团、演员甚至戏迷在全国都叫得响。而天津的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目前却只有四档。那么,有限的阵地如何发挥无限的作用,满足广大戏曲从业者和爱好者的需求,值得我们继续共同探索和思考。

(作者系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戏曲60分》节目编辑、主持人)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