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表达

时间:2024-06-19

步新娜

【摘要】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艺术不但自身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流媒体在展现优秀传统艺术时也应凝神聚力,在传播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节目制作理念、内容、手段,做有品质、有品位的节目,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本文以《戏曲60分》节目为例,阐述戏曲节目的创新传播与大众化追求要借力新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的多样化传播,以达到节目品质与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移动互联 传统艺术 主流媒体 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大众媒介作为平台,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吸吮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中的精粹和典范,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移动互联时代,传统艺术不但自身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流媒体在展现优秀传统艺术时也应凝神聚力,在传播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节目制作理念、内容、手段,做有品质、有品位的节目,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传统艺术应以大众化传播为根本

实现传统艺术在现代媒体中的创新传播,作为主流媒体而言,首先需要把握的是“为了谁、服务谁”的根本宗旨,即以实现传统艺术大众化传播为根本的目标追求。以戏曲节目为例,戏曲原本就是最“接地气”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最原始的呈现方式就是在街头巷尾、小剧场、大广场,讲究的是声情并茂的近距离传播。戏曲节目可以做的“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不同呈现方式的依据是播出平台和节目定位。天津农村广播《戏曲60分》节目,播出平台是地方电台中的综合对农广播。天津是“戏曲之乡”,无论市井百姓还是津郊农民,戏迷群体十分庞大,戏曲节目在天津本地有一大批忠实听众。戏迷朋友不但热切地想听好戏,更想过戏瘾,其基础是人数众多、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戏曲票友。《戏曲60分》节目扎根基层,始终把普通听众作为节目的主体,无论是举办评剧票友大赛,名家讲座、教唱,还是日常节目的编排,都是以服务普通戏迷听众为出发点,尽量满足听众的实际诉求和喜好。

艺术如果只为“专业”群体所独有,难以达到社会普及,戏曲艺术在现代媒体中的大众化实现路径,首先需要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尤其是和戏迷、票友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其次,体现在对专业的戏曲艺术做通俗化、民间化的展现和诠释。《戏曲60分》节目不但向普通听众宣传专业团体的艺术演出和讲座,还在节目中反复播出剪辑过的实况录音;票友大赛不仅仅是比赛,更是票友登台演出、与名家切磋技艺的舞台,节目组甚至把比赛场地安排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成为了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在“观”和“演”的交流中使普通听众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愉悦。大众媒介为传统戏曲提供了崭新的传播途径,这种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诠释和普及是单一的艺术演出团体很难实现的。正是这种存在于民间的得天独厚的戏曲艺术氛围,普遍存在于民间的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构成了广播戏曲节目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大力倡导以“走向民间、服务群众”为内在要求来宣传和普及传统戏曲艺术,这是主流媒体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借力新媒体,多样化传播传统戏曲艺术

(一)优化资源、汇聚精华,构建立体化传播

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包含“四功五法”,讲究的是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各种表现手段相互配合才形成了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令人痴迷的中国戏曲艺术。广播媒体只传声、不传形,虽然容易满足受众对戏曲唱功、念功的艺术享受,但显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的局限。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平台迅捷、非线性的传播优势,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厚重的资料财富加以归类整理,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以较强的时效性与节目同步,将艺术理论、戏曲知识直接或整理之后提供给听众,增强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天津农村广播《戏曲60分》节目,每天定时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推送节目信息,内容、形式生动活泼。例如传统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附着于这门艺术之上的带有文化标记的衍生物有很多,戏曲海报就是其中有代表、有特点的一个文化印记。海报古称叫“戏曲招子”,是以戏曲的演出资讯为表达对象,在戏曲发展中对表演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戏曲60分》精彩节目早知道”既是利用新媒体手段发布图文并茂的资讯,将节目时间、曲目、名角等等必要元素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看似普通的节目时间表,其实是“戏曲招子”的创新表现形式,是对传统曲艺表演活动整体架构的继承和发扬。节目的新媒体平台推送节目中曾播出过的精彩片段,配上详细的文字稿、图片甚至视频,对原有节目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再次传播效应:为收听过节目的听众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内容回顾,没有收听过该内容的听众,也不会错过节目的精彩瞬间,并引发他们的关注和收听兴趣。有时还推送节目之外的专业研讨实录,这些是普通听众在节目中所无法了解的,但却可以使受众感受到媒体对办好这档戏曲节目所做的真切努力,进而激发受众更为热情的参与心理。

(二)将名家纳入传播场域,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合力

实现戏曲节目的创新传播,戏曲专业群体的支持作用非常关键,他们是增强传播力的重要资源。中国戏曲文化中“捧角”是观众与演员互动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观众捧角是出于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向往,和当今粉丝追捧影视明星的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戏曲的捧角更趋向于文化层面,底蕴更为深厚、情态更为包容、形式更为成熟和健康。同样,戏曲表演名家从作艺的传统上也贯于接地气,重视与观众的交流和沟通。《戏曲60分》深谙这一文化现象,将戏曲名家纳入传播场域,融合媒体传播优势,在广播节目之外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手段,为广大听众和艺术家们提供了崭新的互动交流平台。他们在节目中的身份角色多样,不仅仅是演员,还是节目的宣传者、戏曲讲座的主讲人、票友大赛的评委,给普通听众现场示范指导、甚至给票友们做专业伴奏。这些满足了听众对所喜爱的名角进行了解的心理需要,拉近了听众、名角、广播节目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任何一种新事物都是在思想和知识的“亲密”碰撞下产生的,做好广播戏曲节目同样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将知识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戏曲名家、专家熟知专业领域的话题,对戏曲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和解读,他们是节目的智囊团、思想库,将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同媒体传播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合力。

(三)以文化共识为依托,形成文化凝聚力

戏曲节目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戏曲文化在这个特色鲜明的群体中有持久的影响力,受众之间也容易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借助于戏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努力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寻找契合点,在受众群体中形成共同关注的话题,增加受众“黏性”,构建媒体和受众之间稳固、持久的联系。戏曲节目为听众带来了艺术享受,但是如果仅停留在满足受众艺术欣赏的角度,则难以达到弘扬文化的效果,需要对艺术中所蕴含的更为珍贵、更为深厚的文化成分,跟随节目一并传递给广大听众,这也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责任。从受众角度来说,对于大众传播的需求,也有逐渐从基本的娱乐、怡情转向对文化的探求和钻研的愿望。所以广播戏曲节目,在强化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凝聚力上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保证节目品质,力争传播效益最大化

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的使命中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就一定要严把责任观,守住高雅的情操,守住自信的态度,怀揣敬畏的心情。节目文化品位的不断攀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让老百姓在娱乐消遣的同时还能够得到真正的文化享受,这绝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愉悦感,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不可或缺,当然娱乐的形式、流行的元素也必不可少。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广播戏曲节目不得不努力在娱乐与文化传承中需找好平衡,不断体现新思维、开拓新路径。收听戏曲节目,对普通受众而言首先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作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和渠道,要让受众在轻松娱乐中感受到戏曲文化背后深藏的理念、思想与价值观。在利用名家效应、与听众的互动传播中,广播戏曲节目不断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收听率的同时,也有可能给节目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前提下,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

注释

①《光明评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光明日报》,2016年5月20日。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