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时间:2024-06-19

叶亦武

【摘要】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之间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之路,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本文以福建省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湾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湾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湾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元素 共鸣 闽南话 对台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B

海峡两岸,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这些所散发出来的优势资源,使得两岸民众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而当下的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坚守对台交流、对台传播的重任中,提升情感传播与人文关怀,拓展其功能、空间,以不断适应两岸关系新形势下的作用以及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情感味道”是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中的独特纽带

情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闽南话对台广播中,情感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富有情感的广播极为容易拨动受众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闽南话是我国十大方言之一,在闽台地区广泛使用。这种独特方言的背后是闽南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中共中央总书记***就曾表示:“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①相同的语言让沟通没有障碍。广播节目采用闽南话播报,可以增强台湾同胞的语言文化归属感,增强传播效果。亲切自然的家乡话能使台湾同胞瞬间唤起他们对家乡的回忆,而因亲切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就是情感的共鸣。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产生的情感就是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日益活跃,如何强化闽南文化功能、增进两岸民众的观念意识、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一直是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同仁的思考方向。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历史渊源深远。自古以来,东山与台湾在地理、血亲、文化习俗等方面就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中,东山电台闽南话对台湾广播比其他地方媒体更具优势。闽南话广播节目《海峡七彩虹》以创新的思维,把“情感味道”融合在传播资源优势上,彰显节目的特色。

俗话说“同声同气”,针对台湾当地的主要方言是闽南话,《海峡七彩虹》自开播以来,就以闽南话作为传播主要语言。创作人员通过节目主题的选择和节目风格的编排,将东山文化中有关关公的忠心义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施琅出师台湾的史迹、近500座台湾关帝庙的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等内容,通过闽南话传播,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台湾听众,让他们感受其间的乡音乡情。东山有许多传统的美食,前年,当《海峡七彩虹》介绍完东山的美食“烧腱灵”后,随着播音员情真义切的讲解,猪瘦肉、高粱酒、镇江醋、白糖、五香粉等的味道,随着那一缕乡情,把家在澎湖的翁先生吸引住了。他特别来信,回忆起小时候他跟父母亲一起在年节时做“烧腱灵”的情景。传统美食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乡音乡情扑面而来,传递了文化的温情与厚重。翁先生表示:“有生之年一定要多带儿孙回家乡,把家乡的记忆重新唤起,并告知下一辈,祖先的根在东山。”

二、“情感味道”是闽南话对台广播之魂

在播音艺术中,语调是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其 “味道”体现的正是播音员的情感变化。

2013年金秋时节, 东山县64岁的退休老教师沈舜友花了5年心血创作了30万字的《玉二妈陈怀玉传奇》一书。这是一部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形式,传承“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的作品。《海峡七彩虹》节目组在获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取得作者的支持,就节目的形式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创意,对原作进行“情感”改编。

“玉二妈”传奇故事涉及到海峡两岸历史,印证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密不可分的血亲关系。确定选择以海峡两岸同胞共敬同尊的“玉二妈”传奇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就是要使作品能成为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精神纽带和寄托。《海峡七彩虹》采编人员来到位于福建东山县的康美镇铜钵村净山名院,这里供奉着陈怀玉的神像,净山名院在当地被尊称为“妈祖庙”。陈怀玉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次女。据当地府、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陈怀玉曾助父亲陈元光平乱,屡建奇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中敌箭阵亡。闽南百姓为纪念她,特地建造“妈祖庙”祭之。铜钵净山名院是台湾所有“妈祖庙”的香缘祖庙,“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也被福建官方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661年,铜钵村30多名子弟把陈怀玉神像请上船,随郑成功军队征台,从此香火传播台湾。神像随军去台后,铜钵人又重塑一尊神像安位祭祀。台湾收复后,铜钵村子弟兵恭奉神像返乡,结果庙里就有了两尊神像,返乡的金身被称为“玉大妈”,重塑的金身被称为“玉二妈”。

探索新的节目表现形式一直是东山电台的追求。《海峡七彩虹》采编人员对作品并没有陷入思维模式固定化的传统表现,在对这一部七言诗句的东山歌册《玉二妈陈怀玉传奇》的闽南话广播创作中,播音员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进行加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适时变换语言节奏,或抑扬顿挫、或轻柔委婉,充分调动情感和语言投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最大化地还原作者的主观色彩,情真意切地展现了1300多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一家四代平獠肃乱的血史悲歌,体现了祖先为了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玉二妈的忠、孝、勇、智、义,“片片和韵、读之如歌”。这一期节目以连播方式播出后,在海峡两岸引起反响。

闽南话东山歌册《玉二妈陈怀玉传奇》的播出,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增强了广播的文化感染力。

三、“情感味道”是闽南话播音员驾驭语言情感的魅力所在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闽南话是闽南人文化的载体。闽南话蕴含着一个地区民众的民族情感和审美体验,拥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历史价值。因而,闽南话是联系两岸人民感情的天然纽带,更是彰显两岸同胞同根的闽南文化的载体。

在东山,作为海峡两岸人间悲剧的活典型,“寡妇村”这个名字虽然已经渐成历史,但它所留给世人的启示仍是很多。

2014年春节期间,闽南话《海峡七彩虹》节目组以真人真事创作了《阿嬷的老物件》。通过阿嬷(即奶奶)的孙女在台湾大学读书期间,偶然在图书馆看到阿公(即爷爷)1978年发表在台湾报刊的思乡文章,讲述了阿公1950年5月间被抓丁送往台湾后,阿嬷贤惠持家,手捧阿公所送的一些老物件,痴痴等待,终于迎来阿公回家的故事。孙女所说的阿嬷的这些老物件,无非就是闽南妇女所用的发网、珠钗、头花、黑色月牙梳、糕模等,但就是这些阿嬷的老物件,让我们看到亲情的温暖和人间情感的伟大。例如:

“阿嬷一年四季都穿着斜襟的布衣,带着银镯和玉镯,梳着几十年不变的发髻出门。”

“发髻上的珠钗则是唯一的装饰。插在发髻上的头花,是阿嬷在祭拜天地或喜庆时的必备物件,它是吉祥之物。”

“这是一把用了五十几年的黑色月牙梳,它是阿嬷20多岁时自己买的,岁月流年,阿嬷舍不得扔掉,虽然家人又为她新买了一把梳子,可她有时候仍会用老的梳子,阿嬷认为梳子也是有生命的。”

这些句子是阿嬷的形象丰富所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是一种主观情绪的表达,如何表现,如何创新,都是节目的创意体现。《海峡七彩虹》节目播音员以贴近生活的视角,通过闽南话情感语调的轻微变化,均匀的语音节奏,把阿嬷以及她的老物件,有“味道”地深情传递出来,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同时,节目还以《铜山姿娘》作为配乐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内容,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冲击着听众的内心。

《海峡七彩虹》曾经播出一期东山县关帝文化旅游节的节目,该节目介绍了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情况。作为两岸同胞的一座 “连心桥”,关帝庙和关帝信仰以其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被两岸同胞所景仰,这是被国台办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活动的节目。台湾高雄、基隆等地的热心听众在收听了该节目后,非常激动,纷纷来电来信。祖籍东山的林先生,年逾八旬,早年被抓壮丁到台湾,至今一口浓厚的乡音未曾改变。林先生在来电中说: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时刻牵动着他的心,而共有的关帝文化是他深藏内心的爱和挥之不去的情。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活动的成功报道,对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闽南话对台湾广播承载着海峡两岸民众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不可避免会产生情感的交流。作为闽南话广播,东山电台《海峡七彩虹》在内容、节目的编排上,力争用情感记录新闻、用情感沟通听众、用情感拉近两岸民众的心里距离。当然,“情感味道”也不是主观情感的泛滥,在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中,它是经过了理性情感过滤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导向和精神核心。

注释

①***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和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张晓锋 马汇莹《两岸沟通中的传媒运用思考》, 《新闻界》,2005年第6期。

2.高志刚《闽南语节目在两岸合作交流中的传播意义》,《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3.艾萍 管惠洁《民生新闻的情感元素探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

4.张小筝《新媒体时代闽南话广播对台传播的社会功能》,《东南传播》,2015年第7期。

5.林烯《浅析对台广播中的闽南文化运用》,《东南传播》,2015年第4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黄一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