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时间:2024-06-19

周伟 刘星彤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写独家新闻,是媒体应该研究的问题。有人提出“网络时代没有独家新闻”“自媒体让新闻无处藏身”。其实,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独家新闻不是没有,而且时时有、处处有。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需要记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许多看似平常的事件,可以用独家的视角找到独家的新闻。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采访实践,从深入基层“找变化”“逆向思维”出新闻、独立思考写“独家”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独家新闻的发现判断、构思采制和撰写的全过程,通过具体事例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独家新闻 媒体融合 独家视角 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采写独家新闻是媒体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有人提出:“网络时代没有独家新闻”“自媒体让新闻无处藏身”,移动客户端的飞速普及促成了人人都可是传播者,想要找到独家新闻难度非常大。但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移动互联时代不但有独家新闻,而且是时时有、处处有,只要记者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善于转变视角,很多看似平常的事件都可以写成独家新闻,而且会写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好新闻。

媒体的融合,不光是形式上的融合,最根本的是转变思想,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我们的新闻操作流程。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记者要学会独立思考,用独特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采写稿件要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小而趣”,尤其强调要有故事性。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采访经验,从深入基层“找变化”、“逆向思维”出新闻、独立思考写“独家”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独家新闻的发现判断、构思采制和撰写的全过程,通过具体事例强调培养记者独立思考能力和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

一、深入基层“找变化”

不带着既定的思路去采访,坐下来和人聊天,你就会找到讲故事的灵感,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最低劣的采访就是划好条条框框、列好提纲,让被采访人按照你的思路,把你想要的话说出来,这种人云亦云式的采访,内容与形式都不会有丝毫新鲜感。一个好的记者能把一个陌生人唠得像铁哥们似的,让他能够充满感情地给你讲故事,滔滔不绝地、很生动,这样,才能唠出新思路、新角度、新观点,找出新变化,写出好新闻。

《夜宿农家睡出好新闻,产粮大县破解卖粮难》就是笔者深入基层采访时,“睡”出来的好新闻。这篇报道充分体现了作为记者应该具有的独特的新闻发现和巧妙采访的能力。

2004年深秋,笔者独自一人来到吉林省榆树县采访。笔者来到榆树五棵树镇的时候天已见黑,一位副镇长安排我住在办公室。在陌生的屋子里,笔者暗自发愁,这咋整?在村里跑了一下午也没什么大的收获,看了一圈,这农村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啊,真担心采出的稿子又千篇一律,说的还是那些惯常事——什么修了村村通公路、盖了新房子、农民有了文化娱乐场所,等等。

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

晚上睡不着觉,下楼转悠,遇到更夫老陈。在聊天过程中获悉:今年秋天跟前几年不一样。过去秋收之后,乡政府大院就没有消停过,农民因为卖粮的事三天两头来找政府。而这次老陈说不一样了,农民卖粮不愁了,许多农民还要从外地购买粮食。这是怎么回事?这或许就是笔者要找的新闻!于是,笔者开始深挖,探求答案。了解得知:近年来,农民办了养殖合作社搞规模养殖,消耗大量粮食,有的农民还干起了粮食加工企业,生意红火。另外,农民卖粮的渠道也多了,根本不再担心销路。而且粮价一路飙升,企业上门收购,农民坐等收钱。有许多农民通过网络销售,“价比三家”,让粮食卖上了好价钱。这扑面而来的新信息,给记者打开了思路。

沿着被采访人的思路,细心观察,深入思考问题。月光如水,政府大院一片寂静。晚上没有电话铃声,早上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农民堵在乡政府门口。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因为在过去,记者下乡在乡政府或者村部都住过,尤其在秋收过后这个时期,政府、村部院里总不消停,因为很多农民来找干部帮着卖粮,或者帮助找销路。而如今却不是这样了,所以,这个寂静的夜晚本身就是新闻。

可以设想,如果不和更夫老陈彻夜长谈,如果不经过前后对比思考,这个好新闻可能就挖掘不出来。

记者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常年在基层采访的生活积累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如果没有以前在乡政府、村支部或者农民家里“睡过”,没有体验过他们卖粮的辛酸,这一次,可能也会和好新闻失之交臂,只有通过自己的发掘,好新闻才会出现。

二、“逆向思维”巧构思

网络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也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了。为什么现在业内人士都在感叹出不了独家新闻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来源更方便、更快捷了,有了现成的信息,有些记者就懒得去深究啦!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什么采访,别人安排的统一采访也好、自己策划的选题也好,优秀的记者总会比别人多走一步路、多想一个问题。正过来、反过来地想,想方设法挖掘新闻点。

笔者在新华社实习的时候,采写了一篇“社内好新闻”,叫《送岗位,真有免费的午餐?》。当时是接到一个采访通知,说武汉劳动局开展“庆五一,送岗位”活动,这是一个很新鲜的事,而且那个时候正是国企工人下岗比较多的时候。笔者受社里派遣,前去采访。好多记者都在当地接待部门的安排下兴高采烈、神采奕奕地采访活动举办方和前来找工作的待岗工人,好不热闹。笔者没有加入到他们的采访行列,而是独自一人在人群中做调查,了解更多人的想法、看法。“下岗工人真的那么容易就能得到岗位吗?”“活动主办方究竟怎样送岗位?”“那么多下岗人员,他们上哪儿去弄那么多岗位给这些待岗工人?”“会不会又是一场‘秀呢?”……在其他记者带着既定的采访目标不假思索地进行正面采访的时候,笔者却在逆向思考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跟踪待岗工人咨询、办理的过程中,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求职者填写的推荐表上,我看到填表格是需要花钱的,“本市失业者20元,农村和外地的求职者需交40元”;填了表、 交了钱,只是帮你推荐工作,至于你满不满意、能不能成功,按活动主办方的话来说,那就要“看你自己的表现了”。笔者从头到尾跟一位40岁左右的待岗工人找工作,花钱填完表之后跑了好几圈了,也没有一个单位愿意要他,不是年龄把你卡住了,就是别的要求不够。有一个单位招清洁工,这个求职者的年龄还合适,可是身高又把他卡住了。找了半天,钱也花了,啥工作也没安排。他说:“单位再多有什么用,没有属于你的。” 求职者纷纷诉苦说:无非是打着免费送岗位的旗号,向社会无业者“卖”岗位赚钱罢了。

——记者发现了不一样的事实,这个事很吸引人眼球!

笔者后来又采访到了更具说服力的一个例子:一个小伙子来这里找举办方退钱,原因是花了钱、条件也符合,但给推荐的工作跟主办方许诺的情况完全不一致。推荐人给他的信息是每月工资550元,而到了单位才知道工作是推销员,工资一个月350 元。小伙子不愿意做这个工作,要退钱,可是举办方却说收的钱是工作费、服务费,退不了。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接下来,笔者又连续采访了三四个和这位求职者有着一样经历的人,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笔者又假装成一名求职者进行询问,举办方说出了真相:不收钱我们一天天在这里干什么?

其他记者集中采访,半个小时就完成的工作,笔者来回折腾了将近一天时间,连中午饭都没顾上吃。但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了事实真相,也采写出了独家新闻——《送岗位,真有免费的午餐?》。新华社头条刊发了这篇报道,“送岗位”活动被取消了。

对同样的人和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新闻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定要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作为记者,如果思想上偷懒,不具备独立思考、独具慧眼的素养,往往会使鲜活的“大鱼”漏网,甚至被人当枪使,制造出假新闻。

三、独立观察写“独家”

2011年,有一篇稿子很火,全国各家媒体转载量超大,题目叫《吉林评选“优秀农民工” ,30人候选仅3人为工人》。而当这篇报道没出来的时候,当地所有媒体都在大肆炒作吉林省开始评选优秀农民工这事。可是,吉林电台的记者却没有那么草率地去报道,而是细细查看了《吉林省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方案》和吉林省优秀农民工表彰候选名单,这份在《吉林日报》和中国吉林网上公示的名单里,30个候选人,厂长、经理、部门主任就有11人,其余大部分也都是各个岗位的负责人,真正标有“工人”字样的只有三人。独立观察让我们发现了独家新闻。

记者从一个表格中捕捉到具有深层社会意义的新闻热点,并通过暗访和调查等形式深入采访,了解事实真相,并采录到颇有震撼力、说服力、特别适合广播播出的同期声,在评选活动刚一结束就及时播出,这是一篇独家的、不可多得的舆论监督报道。试想,如果吉林电台的记者仅限于别人给的通稿,或者组织安排的一次采访,不做深入思考、不做独立观察、不去研究那张表格,是不可能发现这个好新闻的。作品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关注度极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连续两天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给予了播报,人民日报大篇幅刊发了1500余字的评论,人民网和新华网更是对该事件开设了专题持续关注。全国各地几十家报纸和多家门户网站的报道与评论也蜂拥跟进,网民们纷纷发表看法,仅人民网一家媒体就有近2500人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绝大多数都认为“评选主角变配角,评选活动失去意义”,许多农民工也表示这篇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一场“优秀农民工”评选活动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更引起了社会对此类评选优秀、评选先进问题的深思,很好地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这篇独家新闻的影响力证实了记者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的重要性。

什么是记者?记者就是要比普通人更具新闻敏感性,更善于发现新闻,并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你所发现的这个事件到底具备多少新闻价值。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甚至还要预测出这个事件的发展趋势,跟踪并连续报道。记者不能像传声筒似的,你说啥就是啥,你咋说我就咋报,脑袋长在别人肩膀上。一个具备新闻敏感性的记者,他会有很强的发现力和观察力,在大家看似习以为常之处发现新闻点,或者通过调整角度报道出好新闻。发现力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你要对你采访的行业有深入的了解,要看新闻,要大量阅读,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多深入基层,说基层话、唠基层磕,和群众打成一片。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底层“抓活鱼”,去挖掘新鲜、生动的信息,他的故事就会有一种强烈的百姓气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