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梁燕+董庆
【摘要】微广播剧是在广播剧基础上衍生出的艺术形式,符合当下广播碎片化、快节奏、融媒体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微广播剧自诞生以来,不仅在传统广播节目中得到有效使用,在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领域也表现强劲,使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换发出勃勃生机。本文对微广播剧的艺术形式特点进行论述,并分析探讨了微广播剧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关键词】微广播剧 碎片化 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举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开启了中国微广播剧(下称微剧)的纪元,发动了微剧的创作和传播引擎,使广播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微剧不仅具备传统广播剧的艺术特征,更顺应了当前广播碎片化的播出模式和互联网可听、可看、可转发的发展趋势,受到更多受众喜爱。微剧已经列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奖”,这无疑给微剧创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微剧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受众,微剧在广播节目中的实际运用是微剧的生命力所在。
一、微剧的概念及特点
微剧要有完整故事情节、集中的戏剧冲突和演员角色对话。时长十分钟以内,一般是三五分钟。适合在微信、手机终端、网络等各种平台上播放,是一种在短时间休闲状态下收听的声音产品。①
1.微剧具有广播剧的基本结构特征
传统理论对广播剧是这样概述的:广播剧是适应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根据听众只能凭听觉进行欣赏的特点,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广播剧要求人物对话要个性化、口语化,富于动作性,演员播演一定要吐字清楚,表达准确生动,感情充沛真挚;配乐应当富有特色,波澜起伏,动人心魄,音响效果必须逼真;解说词应当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根据这一理论,广播剧的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完整的故事情节、集中的戏剧冲突、展示剧情的人物对话、烘托气氛的音乐、促进表现力的音效。微剧是广播剧的微缩版,无论时长是多少,也同样要具备广播剧的基本要素。微剧是广播剧的浓缩、凝练、取舍,这也是微剧有别于情景剧、广播专题、有声小说等题材的特点之一。
2.以小见大、主旋律、公益性是微剧的主要内容特征
纵观近几年微剧的作品,从选材上看,包罗万象,涉足广泛,但更多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向上、公益为主的题材。如浙江广电传媒策划的“最美浙江人”百集系列微剧,选取100位“最美浙江人”为原型,用最短小的篇幅、最走心的形式塑造他们的故事。沈阳都市频率广播剧团队创作的百集《心灵鸡汤连连送》,将亲情、友情、爱情用微剧的形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表现出来,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反馈。中国微剧大赛的主题从第一届的“畅想未来”到2013年的“美丽中国”,再到2014年的“中国梦·我的梦”,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放在首位。2016年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好人好报”全省微剧大赛,讲述荆楚大地的好人故事,树立起“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契合了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文艺创作的需求。
3.立足传统媒体,并在网络和移动端全面铺开的传播特征
微剧篇幅短小,但在短小的篇幅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人物对话凸显戏剧冲突,音乐、音效恰到好处,让微剧首先具备了较强的可听性。微剧可以随时穿插在日常版节目中,反复在不同时段播出,符合当下广播碎片化播出的特点和随进随出的收听习惯,播出的到达率很强。微剧改变了以往广播剧制作复杂、播出频率少、影响力不足的状况。在融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是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个人微信、微信公众平台、音频播出平台为微剧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③
4.微剧体量小、成本低的制作特征
微剧创作相对简单,制作成本低,便于各地方台实际操作。传统广播剧的创作周期一般都较长,前期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结构策划、谋篇布局,后期还需要不少的演职人员参与录制。大篇幅的广播剧中,加入的音乐和音效也很多,制作难度较大,经费投入多,产量不高。许多实力较弱的地方台对广播剧的制作只能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为。而微剧的剧本从创作题材上可以以小见大,从谋篇布局上可以短小集中,人物较少。微剧制作所需音乐音效资料相对的低门槛和融媒体传播带来的成就感,使得更多的地方台在微剧创作上看到一片生机,不少年轻的广播从业人员也纷纷大胆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微剧的发展。
二、微剧在广播节目中的实际运用
微剧诞生以来,不仅在传统广播节目中得到有效运用,在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也表现强劲,而且后者的表现更引人关注。其实,微剧在日常广播节目中还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大有潜力可挖。
1.利用真实题材创作的微剧丰富了广播新闻类、纪实类报道的表现手段
2016年夏天,洪涝灾害肆虐湖北。在铺天盖地的抗洪報道中,湖北广播电视台“微剧”团队迅速推出了《2016年防汛记忆》系列新闻微剧,以新闻人物为基础,以情景再现为手段,追溯原现场,重构新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元素展现抗洪事迹,以优质精美的音频产品致敬抗洪精神,这种模式大大地超越了其他的新闻报道形式,带给受众更丰富的听觉感受和广播体验。④系列微剧《最美浙江人》《哈密好人》《感动沈阳》《呦呦青蒿》都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通过微剧的艺术表现技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丰满、更立体,而且反复播出,增加了受众的接收机会,非常适合推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为传统的新闻类题材报道方式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
2.微剧在广播公益宣传上的优势
许多微剧都将题材聚焦在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温暖情怀、心灵洗礼上。这和广播平时的公益类内容如出一辙,但比公益类广播更具有故事性和可听性。广播剧的特点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打动人,使我们要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被受众接受。通过情感共鸣,来引导人们的观念更新。各种节庆日也是微剧题材的重要来源,例如:微剧《妈妈的生日》讲述的是儿子过生日,爸爸送来一个存折,让孩子买辆车上班用。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存折的密码是妈妈的生日。孩子非常开心,第二天去买车的时候,给爸爸打来电话,问密码是多少;爸爸说是你妈的生日,孩子却说,我知道是妈妈的生日,但是妈妈的生日是哪天啊?剧情戛然而止。然而,剧情结束时孩子的问话却让所有听众陷入深深的感慨之中,比起传统的母亲节祝福类或提醒类公益广告,这幕听完后让人陷入思考的微剧显然更富有思想内涵。
3.内容丰富的微剧专栏
现在,一些地方台开辟了专门的栏目,播放自制的广播微剧。其内容广泛,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受到众多广播剧爱好者的喜爱。既有年轻群体喜欢的校园趣事、幽默搞笑、都市生活、文学名著、励志故事,也有中老年群体喜欢的家庭伦理、市井民情、百姓生活、历史人物等题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体量不大,独立成篇、持续播出。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原本喜欢评书、长书連播、有声小说的固定听众,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群体和移动收听群体收听。比起传统广播剧,微剧更具有都市化、休闲化的气质,符合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收听需求。
三、微剧在商业领域的初步探索
微剧作为广播产品,一样离不开市场,需要经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检验。从目前情况看,微剧的社会效益明显,普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经济效益方面虽然暂时不能和社会效益对等,但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各地宣传部门对一些重要题材微剧的创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一些企业也关注到了微剧的活力以及融媒体传播所带来的商业利益,开始尝试用这种别具一格的形式宣传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仅就微剧和商家的合作而言,一种是广告植入,如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商家),或人物多次提到的某种产品;另一种是单独为商家制作剧本:讲述企业发展、塑造企业人物、用故事表现企业理念或品牌形象。
一些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远誉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广播媒体服务的公司,他们制作了一档微剧节目《都市微生活》,节目围绕四位都市男女生活故事展开,通过场景、角色和情节将所要宣传的商品植入到剧集当中,经过精心编排使广告与情节融为一体,让受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感受到商品和品牌信息。受众在这种非对抗状态下易于接受广告,效果远远超越传统广告的形式。《都市微生活》的内容涉及都市时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购物维权、养生保健、子女教育、工作加薪、租房换房、聚餐K歌、旅游休假等,针对的都是社会主力消费群体。四位男女主角身处不同社会角色和阶层,他们植入的广告涉及银行、汽车、化妆品、亲子类、数码产品及场所推广等诸多行业。《都市微生活》的营销模式值得广播媒体借鉴和探讨。
媒体收听习惯的改变,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面临挑战与机遇。应运而生的微剧为广播剧创作与传播带来曙光,激发了广播人创作广播剧、微剧的新一轮热潮。在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适应新形式,探索新模式,培养锻炼创作队伍,让最具广播特点的广播剧、微剧更多地被受众喜爱,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注释
③殷满仓:《 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④梁延 、孙曼莉 、易星:《剧坛微论——试论融媒体时代“微剧”的创新探索实践》,央广网, 2017年2月24日。
(本文编辑:黄一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