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成长中的“非常事件”

时间:2024-06-19

孩子成长中的“非常事件”

本期嘉宾:曹洁

资深心理治疗师,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师。创办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儿童心智测评、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丰富经验,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婴儿观察、育儿沙龙、亲子讲座和夫妻共同成长工作坊。

现在,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生活关怀备至,对其心理需求却不太在意,养育方式的细微偏差,很可能给孩子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忽略的哪些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成长的“非常事件”又有哪些呢?

别和自己对抗

有位来咨询的女士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天,咨询室里很暖和,她穿着厚大衣,系着围巾,却还觉得冷。她很难放松下来,而且看上去十分疲倦。

她说:“我非常累,想蜷着。”我让她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蜷在沙发里,同时引导她投入地感受自己的情绪,和身体进行对话。

这时,她突然大哭起来,10分钟后情绪才稳定下来。她告诉我说:“我没有家了……”她刚离婚不久,而在这段时间里,她一直让自己忙得像个陀螺,逃避离婚带来的各种影响,她想告诉别人,或者更想告诉自己,“离婚后我可以过得更好”,却加重了心理和身体的负担。压抑很久的情绪得到释放后,她觉得自己舒服多了。

人在身心统一的状态下,才能过得舒适,所以要诚实地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事情无法改变,但人的感受可以有所不同。

这位女士在面对离婚事件时,选择逃避甚至对抗的应对方式,是因为她不允许自己变成“被抛弃的女人”,这件事勾起了她儿时的一些不良感受。在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阶段,因为父母的疏离,导致她努力取悦别人以得到关爱。她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不允许自己失败和软弱。

人在压力状态下,曾经在创伤性事件中的感受会重新浮现出来,对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造成影响。童年的创伤性经历会深埋在内心深处,被岁月尘封,一旦遇到特定的环境或场合,这些陈年旧事会出人意料地左右一个人的情感和命运。

当吃饭变成惩罚方式

前阵子,有位年轻男士来做咨询。他也说不清自己怎么了,就是觉得哪里都不舒服,心情也不好,整个人没精打采。

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他总是打嗝,好像胀气很严重。他说自己胃病缠身多年,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

随着对他的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他的胃病和他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他妈妈就定了个规矩,考试成绩不好不许吃饭。作为孩子,他只能被动接受,再之后,这似乎变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只要自己没考好就自觉地不吃饭。

他长大后,这规矩变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只要什么事没做好,他就认为自己没资格吃饭。如果做好了一件事,那就奖励自己大吃一顿。吃饭这件事对他来说,更像一种自我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而现在,只要不想努力的时候,他就暗示自己,大不了下顿饭不吃。不吃饭成了不努力的借口——“我不吃饭,我的不努力就合理了。”

我相信,他妈妈肯定是想督促孩子学习,才设定了这样一个惩罚方式,她肯定想不到,孩子从小到大会被束缚其中,而且至今都难以逃脱。

影响孩子的“非常事件”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外出,到机场时,人多嘈杂,八九岁的孩子突然大喊大叫着跑开了。她当时也慌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原来孩子两三岁时,妈妈带着他外出曾发生过车祸,当时他在妈妈怀里,没受什么外伤,可这种恐惧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一旦身处感受不到安全的环境中,他就焦躁不安。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小,忘性大”,因而以为在突发事件中孩子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影响。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可能记不起具体事件,却记住了不良刺激带来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印象可能是非常深入的,会持续很长时间。

给孩子带来创伤的不见得都是大事件,很多都源于平时生活中的琐事。一般来说,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非常事件”有这样几类。

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等灾难、自己受到侵害,或者看见亲人受到侵害等。

家庭里的“非常事件”,例如看到亲人去世、父母之间经常争吵、父母离异、被寄养在别人家等。

与孩子适应社会相关的事件,搬家、上幼儿园、换学校、与伙伴发生矛盾冲突、得重病或受重伤、心爱的小动物死去等。这些事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发生,所以很多家长觉得过一段时间孩子自己就能适应了,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孩子在这些转变期的心理感受。

孩子经历“非常事件”后,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观察孩子行为或情绪是否有反常的地方,多沟通,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状态,及时帮助他解决,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