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空间与叙事的互动: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创作特征

时间:2024-06-19

杨 坤 石梅芳(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空间的定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这种客观性有着公众认知的广泛性,故空间叙事策略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目的是在有限的字里行间内借助空间的三维范围延展叙事的想象力,以达到辅助叙事铺垫的目的。随着19世纪电影艺术问世以来,作为视觉及听觉艺术的融合体,其叙事策略、拍摄技法及电影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相较于文学作品,电影独特的记录手法和拍摄技法更能直观地表现空间所带来的优势,并拓展了人们对“空间”概念的固有认知,由客观存在的环境逐渐转换为外界事物与人类情感的结合体。人们对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脚步从未停歇,通过悲喜剧的不同解读方式、现实主义题材的差异化切入点等思路不断丰富着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文内涵,这其中空间对叙事的助力作用不可小觑。

一、空间营造助力影片叙事展开

对影片空间的营造需要明确的是不仅从宏伟的场所或自然空间着手,而是要构建“社会—历史—空间的三元辩证系统,将时空两个向度联结”。正如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0余部剧本一样,他的题材多以英国的历史及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对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的塑造最终作用于空间形态的产生,不仅具有真实性,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思考。

由莎士比亚同名悲剧小说改编的影片《麦克白》于2015年在英国上映,其叙事的历史背景为11世纪的苏格兰,社会背景则围绕着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纷争关系展开,空间营造的助力作用穿插在其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麦克白的人物性格转变源于战胜而归的途中碰到了三名女巫,此时空间背景为一片白雾皑皑的冷色调荒原,即使是近距离的区域也无法分辨出地面覆盖的植物,这一场景与叙事的互动体现在空间助力叙事内涵的展开层面。麦克白所处的时代政局充斥着野心、强权及暴政,影片正是借助虚无缥缈的空间和虚构而来的女巫人物表达出原著中对人性的诘问。随着麦克白根据女巫的寓言夺取了王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他先后谋杀了国王邓肯及其副将班柯,其内心也由弑君产生的负罪感逐渐转变为杀人后的平淡心境。在这两幕的空间营造上,一改影片背景的冷色基调,转变为昏暗的卧室场景,由局促的室内环境和烛光衬托出麦克白若隐若现的面庞,烘托出其黑暗且失控的内心。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麦克白因负罪感而出现幻觉之时,他对着班柯的亡魂嘶吼着,看似内心紧张的表现,实则辅助叙事节奏将剧情推入到下一阶段的麦克白暴政阶段。空间与叙事的互动在《麦克白》中频繁且巧妙,时刻围绕着叙事渲染影片情感,达成社会—历史—空间的多元联动作用。

空间营造助力影片叙事展开还体现在悲剧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罗密欧与朱丽叶家族的烙印是无法消弭的,蒙达犹族和卡普雷特家族的对立是在空间叙事背景之上的社会和历史产物。正如影片开局二者家族的矛盾冲突在人声鼎沸的市井场所中发生,这一空间场所的设定似乎是有意识地营造家族矛盾的公共认知性,巩固了其无法改变的事实属性。相较于兵刃相接的街头冲突,朱丽叶家族的晚会场景则显得欢快平和,这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初次相见的场所。电影开篇通过两个空间的对比辅助塑造了叙事背景中二者早已注定的命运。随着剧情推进,罗密欧与朱丽叶互生情愫,囿于家族对立的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场景空间——朱丽叶住宅的后院相聚,罗密欧穿过茂密的植物后能够看到阁楼之上的朱丽叶,身份阶级并不对等,二者反倒通过俯视和仰视的视角相见,打破了“台阶高度”这一常规意义上不同社会地位的叙事策略,侧面烘托出二者爱情的纯粹性。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婚及最终生死别离的场所均位于教堂之中,带有较为强烈的西方宗教信仰:“自身的毁灭及去天国的重生才是崇高的表现。”也通过空间场景“是幸福的开始也是痛苦的结局”属性渲染叙事悲剧程度,成就影片的艺术高度。

二、空间与人物形象塑造

相较于空间塑造烘托叙事而言,空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具体。英国文学改编电影善于对人物形象内心进行塑造,从而捕获观众的同理心,以情感共鸣的形式达成影片叙事价值观的认同。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即是通过空间场景辅助人物形象塑造来达成既矛盾又统一的时代悲剧结局。安娜·卡列尼娜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仍停留在男性附属物的阶段,安娜作为女性自我意识解放的佼佼者,勇于追寻爱情自由。她与沃伦斯基在列车口的一次擦身而过成为影片叙事悲剧的起点,列车作为影片叙事常用的封闭空间,有着“机械式前进”的特点,象征着社会伦理导向不可违背的特点,而安娜倚靠在列车门与沃伦斯基的一次对望,成为打破这一“密闭空间”物理属性的心灵箭矢。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贵族社交舞会的场景,上流社会的交际方式既包含了传统的伦理认知又彰显了对礼仪的尊重,她与沃伦斯基克制但又萌动的情愫在这一场所中显得尤为冲突,为其打破常规、勇于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助力作用。安娜丈夫卡列宁的出场通常位于二者的家中,昏暗的室内空间、一丝不苟的家具摆放、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成功塑造了卡列宁一成不变的封建官僚气息,奠定了二者在性格上的矛盾。最终安娜的人物形象由贵族社交舞会中的正面焦点转变为饱受争议的负面中心,在舞台上方满是布景操作线的空间中迷失了自我。最后空间回到了列车轰鸣的铁轨上,昭示了安娜自我毁灭的结局源于那一次列车上的邂逅,二者的呼应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

英国文学改编电影通常由现实主义题材呈现而来,着重刻画时代背景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人生百态。影片《雾都孤儿》空间表现多以建筑环境对比的手法体现,“建筑在电影布景的营造中起着显著的作用,而电影同样有能力通过光与影,尺度与运动建构自己的建筑。”例如,奥利弗在济贫院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镜头描述的是和他一样的近百个孤儿就餐的建筑室内空间,狭小局促且伴随着单薄的水泥立柱和灰色的场景颜色,与之对应的是管理层人们的豪华晚宴,不仅有精致的餐具和颇具浪漫意义的烛光,空间背景装饰雅致甚至还搭配有古典名画,这一对比强调了以奥利弗为代表的孤儿所受的不公平对待,也昭示出上流社会内心的黑暗与肮脏。奥利弗流浪生涯无疑是艰苦且漫长的,当他倚靠在伦敦街头的石台阶上时,空间辅助其形象塑造的特征再一次凸显,车水马龙的伦敦街头以及衣着考究的绅士们与形单影只的奥利弗形成对比,复杂空间与单一个体的矛盾油然而生,似乎19世纪的英国社会对“孤儿”群体已经见怪不怪,冷漠、消极、鄙视等目光烘托出奥利弗的悲惨童年。奥利弗在费金的收养下被迫走上了游走于犯罪边缘的道路,原著中对费金的描写多用“油光可鉴的长衫”“龇牙咧嘴的怪笑”等词汇,而镜头色彩在描绘费金住所的时候却用暖色调烘托空间的温馨氛围,与济贫院的冷灰色调形成对比,引发观众对费金的人物形象——“恶人”的善与上流社会的“恶”——的辩证思考。

三、场景空间的隐喻功能研究

电影的空间构建作为社会和历史等多元因素的呈现载体,除了运用其“物理属性”助力叙事推进及人物形象塑造外,还通过空间的“情感属性”唤醒人们视知觉中的深层次感知因素,以有限的物质载体隐喻叙事内涵。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改编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人物关系作为叙事主线传导自由的婚恋观念。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对其的偏见是贯穿整部电影始末的主要基调,二者的情感在经过性格上的排斥—理解—认同—依赖过程最终修成正果,在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感变换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空间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用以隐喻角色情感复杂的微妙变化。伊丽莎白第一次遇见达西时是在一次舞会上,达西与他的好友从人群中缓缓走来,空间中人数众多且环境封闭,达西此时的“傲慢”源于他并不善于交际及内向的性格,嘈杂的环境令其无所适从,而这一切被不了解他的伊丽莎白解读为“看不起乡下的女孩”,由此奠定了二者较为消极的第一印象。达西的情感变换发生在伊丽莎白前来照顾暂住在宾利城堡中的姐姐,此时偌大的城堡搭配相对安静的环境有意识地映射出达西的内心世界,只有在这样一个相对僻静的环境里,他才会放松下来甚至敞开心扉。二者矛盾的爆发发生在一场暴雨中,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旷野的环境加之倾泻的雨水隐喻的是达西完全开放的心房,落魄的达西与城堡中高贵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只有在自然中(抛开物质条件),本性纯良的达西才能找到自我。

空间的隐喻作用还体现在文学改编电影《简·爱》(2011)中,简和罗彻斯特的恋爱背景纠葛了“女权觉醒”“宗教斗争”“对资产阶级的控诉”等复杂因素,叙事也正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层层剥离附着人心的干扰因素,最终回归到爱情纯粹及人人平等的主题。影片中的空间延续了前几个翻拍版本的哥特风格,以此来形成对女主角简的清教徒身份的呼应,加之古堡走廊中布置的女性人体油画,实际上影射的是叙事过程中被淡化了的人欲望,凸显出简作为一名20岁的女孩对爱情的压抑。罗彻斯特所居住的古堡场景精致肃穆,较为优美地还原了原著中对静物的描绘,室内采光淡雅沉静,室内墙壁斑驳,加之外景面域较大的荒原景色,是在刻意诠释影片对资本的控诉以及对人生来平等观念的认同。随着剧情推动,罗彻斯特的古堡被其精神错乱的原配妻子点燃后,仅留下断壁残垣的残缺空间反倒成为简最终放下固有成见与罗彻斯特在一起的重要推动因素,即使后者已然双目失明。影片《简·爱》的空间基调从始至终均未有颠覆性的改变,正如同简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保持初心最终方能获得灵魂上的自由。

结 语

综上所述,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空间创作特征始终围绕着社会—历史—空间三个重要因素展开,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场景营造,更是通过呼应叙事节奏达到了辅助剧情渲染的功能,并且从侧面直观却又并不直接地助力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表现深层次的人文内涵解读,空间的隐喻功能由色彩、布局及道具综合呈现,奠定影片的艺术高度。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是空间与叙事互动的摇篮,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载体的空间对此类题材影片的普适性催化作用,此种空间运用策略同时也为现当代现实主义电影开辟出一条新的创作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