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春视域内《再见,少年》的范式重构

时间:2024-06-19

王燕萍 徐 桃

(1.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公共课部,海南 海口 571126;2.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1399)

《再见,少年》是由焦雄屏监制、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该片讲述了在千禧年(2000年)的社会变迁下,发生在南方小镇上一段消散的少年友谊的故事,于2021年8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好学生”黎菲与“坏孩子”张辰浩,在同一个班级从高一走向高三,他们各自经历了时代大潮下的家庭变迁,一起摸索着未知的生活,奋力而坚韧地成长起来。看似完全两个世界的他们,曾经无限接近、彼此相伴,却最终在个人选择与外力挤压下,渐行渐远,走向了轨道的两边。高考将至,一场剧变最终裹挟住了二人的命运。和以往在华语电影市场风行的本土青春类型片不同,《再见,少年》选择了女性角色黎菲的视角作为叙事的主要展开点,在人物的构思上规避了青春男性作为追求者与行动者、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作为遥不可及的美好象征和被动者的设计,亦摒弃了堕胎、进入社会后的堕落等在青春片中十分常见的符号化元素。在《再见,少年》中,一切都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警局的审讯室和记忆中开阔、明亮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色彩,这使得影片传达出一种深厚的怀旧气息。这也正是青春片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营造一个供人们观看、能够在其中获得怀旧的慰藉感的场域。

一、对青春文本同质化书写的突破

作为一种类型片,青春片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的异军突起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和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票房上的大获成功。与20世纪注重革命热情、阶级等宏大叙事的青春片不同,新时代的青春类型片更多地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年少男女的爱情之上。“不同于国外青春电影主要关注的是成长,爱情特别是情感纠葛成为国产青春电影最为关注的主题……即使是不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电影,也会涉及爱情的元素。”一时间,俊男靓女之间暧昧、朦胧的爱情和标志着青春元素的校园场景、校服等成为青春片斩获票房的固定公式。但这种固定的叙事模式与其说是对国人青春的如实反映,不如说是一种导演对青春标准化、符号化的失实书写。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有关爱情的电影、书籍、音乐往往都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欢迎。最初的一批青春片以学生时代的朦胧恋情作为叙事主线,迎合了国人对于青春的浪漫想象。于是,青春爱情片应运而生。它以极度贴近观众成长环境的布景制造了一种怀旧的领域,使观众能够进入其中,通过观看弥补自己的遗憾。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对于青春爱情文本的书写在诞生之初是充满了异质性的。但随着其在电影工业生产中的公式化、模式化,这种青春书写很快就陷入了同质性。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青春片都在讲述男女之爱,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观众的审美疲劳。于是,这类青春爱情片试图在爱情的主线上掺杂更多的内容,营造剧情上的冲突。最为经典的符号要素便是堕胎和斗殴。事实上,这标志着外部的成人世界对于青春校园的侵扰。青春这个时间段被视作一种黄金时期,而后的时间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和颓废。在这种成人世界和学生校园的二元对立中,爱情的功能被无限度地放大,但随之又在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被击碎。

很显然,沿着青春爱情的叙事套路继续发展的青春片已经不被市场所接受了。当频繁出现的未婚先孕、斗殴被开除、车祸等现实中的小概率事件在影片中成为司空见惯的标志性符号,青春片的异质性被大量重复的内容所冲淡、消弭,掩盖了事件本身的冲突意义。“在类型实践中,这类元素并不能在表意系统中找到自身的合理位置”。构筑于爱情至上这一观点上的一系列设计越来越经不起逻辑的考验。而对青春少年和少女成长过程的忽视,亦使得这类影片走向了单调、重复、同质化的境地。于是,在《再见,少年》中,观众可以看见,主角张辰浩和黎菲之间的感情不再是那种感天动地、至死不渝的浪漫恋情,而是一种掺杂着友谊和爱情的复杂感情。同时,对主角的刻画亦不局限于他们本身。尽管影片是以两位青春男女作为主要叙事线索,但他们的家庭并非在隐的存在。相反,他们的家庭以强有力的方式影响着两位主角的成长轨迹。

在《再见,少年》中,有两个文本,或者说两个故事成为影片隐蔽的叙事线索。它们分别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西西弗的神话。影片分别沿着这两个文本实现了对青春的异质化书写。首先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铁道漫步的片段中,张辰浩提及了这本小说,并将它给黎菲阅读。他说:“虽然我无法归纳它的中心思想,但我觉得,它想表达的是两个经历不同的人,永远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彼此。”这实际上暗示了张辰浩和黎菲两人日后的归宿。在这种互文的书写当中,张辰浩和黎菲的家庭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提了出来。在以往的青春片中,主角的家庭往往是面目模糊的。父母们要么是被影片的活泼、跳动的氛围所感染,对子女的一切行动都抱有无条件的支持,要么就是一种纯粹的刻板印象:望子成龙,待子严苛。这种刻画方式将父母和孩子割裂开来,使父母成为子女青春被动的观看者,无法施加真正意义上的影响。这同样是对爱情功能的无限放大。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父母制止了孩子的爱情,使其情感受阻;其二是父母支持了孩子的爱情,放纵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但无论是哪种,它都忽视了家庭才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首要场所。

在《再见,少年》中,主角的家庭背景被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凸显了出来。张辰浩与黎菲的成长轨迹都暗合着他们的原生家庭。黎菲的父母作为矿场员工,收入稳定,工作认真,即便遭遇了下岗的大潮,亦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继续维持一个体面的经济收入,但张辰浩的家庭则不然。他的父亲嗜赌嗜酒,丢掉了工作,以一种绝望的方式来面对家庭和生活,他的母亲因为一场车祸变成了植物人。这种根本上的差异决定了张辰浩和黎菲的友谊事实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并非是权力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张辰浩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了这一点,准确地辨识出,在个体之外,还有一只隐形且强有力的手在支配他,而黎菲更情愿从个人的性格、品质上来解释一切。因此,两人对世界的看法就是完全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这种差异时,有意识地加入了宏大意义上的叙事,如下岗潮、非典、香港回归等重要的社会事件,试图以这种方式来邀请有集体记忆的观众来对号入座,加强影片的感染力。

而另一个文本的书写则在试图突破家庭背景的制约,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置于功能性的第一位。在影片中,西西弗可以理解为张辰浩对原生家庭、对混混往事的抗争和逃离,也可以理解为黎菲对没能真正帮到张辰浩的悔恨和遗憾,但无论是哪一种,它都表明了两人之间牢不可破的羁绊。那块击杀大刘哥的石头使两人成为同谋,亦制造了更深层次上的关联。将石头抛到河中的动作,标志着另一块石头的诞生。这又和高考这个时间节点结合起来,凸显出青春类型片中那种固有的二元对立:社会与校园,成人与青春。仪式化的标注将影片置于一种悬而未决的位置:两人从未真正地离开过青春。

二、二元对立的符号隐喻

在《再见,少年》中,回忆与审讯室,校园、家庭与校外的场景构成了一种对立鲜明的二元符号。这沿革了近年来国产青春片中的叙事手法。校园是某种意义上的净土,交织着各类复杂的情愫。但“城市社会生活展布在城市空间中,社会透过空间而运作,阶层和其他群体界限(如性别、族群等)及其间的社会权力关系,都镶嵌在一定的空间里”。如前文所述,家庭,或者说阶层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在影片中凸显了出来。在镜头对准张辰浩的家庭时,观众可以看见的是一种阴暗的色调和封闭的空间感,但当镜头对准黎菲的家庭时,暖色调和窗外的城市景观使人耳目一新。这种符号化的镜头呈现从另一个维度暗示了两人的关系走向。而在对张辰浩的生活进行描述时,影片赋予了他极大的行动限度:校园、住所、铁道、野外的山坡、性交易场所。这象征着他命运的变动,表征着稳定的校园的意义不断被外部世界篡改,最终成为一个危险、不安的场所。以梁沐的失踪作为节点,张辰浩不再被校园所接受和容纳,在影片中,这一含义由公开的广播公告来宣示。这不只是一种公开意义上的羞辱,更是张辰浩与平静生活的彻底决裂。

而对于黎菲来说,校园始终是一种稳定的存在,不存在风险,亦不存在失去的可能。这在她和张辰浩的关系内部形成了一种无法规避的冲突。传统青春片中那种社会性质的力量被化约为张辰浩面临的种种禁锢。在影片中,空间的变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张辰浩和校外混混的关系最终导致他受困于人情和命案。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梁沐。梁沐两次充当了张辰浩和黎菲关系转机的线索。第一次是张辰浩受黎菲怂恿,上前帮助梁沐,结果是两人的身份被再度确定:好学生和坏学生;第二次是张辰浩试图让梁沐变成他想象中的勇敢模样,这又直接导致了梁沐的失踪和张辰浩与黎菲关系的再度破裂。这种两人的冲突根源于家庭,但在影片中,它同时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意义的符号对校园意义的符号的干扰,成人意义的符号对少年意义的符号的干扰。二元对立的符号最终会以其一消失,两者融合,或者两败俱伤告终。很显然,在影片中,败北的一方是校园和少年。梁沐接触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心中的理想破灭,选择了失踪。这使影片从另一个层面隐晦地表达了对于少年成人化的担忧。对于那些模仿成人,热衷于反叛的少年来说,他们并没有充足的能力辨别是非,最终只能走向可怕的堕落之路。

同时,校外的火车铁道作为一种调和性质的符号出现。张辰浩与黎菲在铁路上的两次互救,一次标志着亲密,一次标志着决裂。这暗示着社会力量的胜利,亦使得影片的怀旧色彩更为强烈,毕竟,怀旧的心理从根本上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假使一切圆满,那么怀旧的意义何在呢?

《再见,少年》以对青春的异质化书写,实现了青春视域内的范式重构。但遗憾的是影片对某些线索的处理过于草率,比如大刘哥杀害外地务工女子,梁沐最终的去向等,这令影片在逻辑上不甚严密,影响了观影体验。但整体来说,《再见,少年》是一次对于已经形成固定叙事模式的青春范式改写的尝试,张子枫在其中贡献出了富有质感的表演,也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新生代令人期待的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